觉性科普|躯体与心灵的交互才是我们故事中心

文摘   2025-01-06 08:09   泰国  

“点起星星点点的蜡烛,打开浪漫柔和的灯光。放上轻柔的音乐,准备一杯红酒。在水池放满温热的水,撒些能够消除疲劳的浴盐。全身浸泡在暖池中,微微闭起双眼,松松摊开全身,轻轻抚摸全身。温柔地告诉全身细胞,你是多么照顾它们。暖暖的净水融掉了你的疲惫,无求的当下化掉了你的焦虑。静静呵护自己的心灵,慢慢发现觉知的自心。”

——《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

身体和心灵的连接

比之前认为的更紧密

有的时候我们会观察到人体的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焦虑的时候,我们可能不由自主地来回踱步;经常锻炼和运动的人,很多都会感觉人生变得积极了;一些练习禅修的人(如触觉禅)也会说,练习能让身体平静下来,获得心灵的平静……

这些现象似乎都暗示着,身体和心灵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新研究显示,控制运动的部分脑区的,被插入了参与思考,计划以及控制血压和心率等非自主身体功能的网络中。

这意味着,身体和心理之间的联系存在于脑的结构中。

身心行动网络——SCAN

研究人员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回答有关身体-心灵关系的古老哲学问题。他们的目标是利用现代脑成像技术,验证长期以来建立起的控制运动的脑区图谱。

早在20世纪30年代,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彭菲尔德(Wilder Penfield)就对正在接受脑部手术的人的裸露大脑施加微小电流,并记录下了他们的反应,绘制出了人脑中的运动区域。

他发现,刺激脑两个半球的一条狭长的组织,会让特定的身体部位抽搐。此外,大脑中控制区的排列顺序与它们指向的身体部位相同,比如脚趾在一端,脸则在另一端。

彭菲尔德绘制的脑运动区图谱随后成了神经科学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占据了主流学界几十年的时间。

长期以来的运动图谱(左)与新图谱(右)对比。(图/Gordon, E. M. et al., 2023)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必再像彭菲尔德那样进行实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来复制彭菲尔德的工作。

他们招募了7位健康的成年人,在他们休息或执行任务时进行数小时的fMRI脑部扫描。从这份高密度的数据集中,他们为每位参与者建立了一份个性化的脑图谱。

然后,他们用三个公开的大型fMRI数据集,也就是包含5万人的脑部扫描的人类连接组项目、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研究和英国生物库,验证了他们的结果。

他们惊讶发现彭菲尔德的图谱并不完全准确

虽然对脚、手、脸进行控制的位置的确如彭菲尔德发现的那样,但在这三个关键区域中,还穿插其他三个区域,它们虽然位于脑的运动区,却似乎并不直接参与运动。

研究人员发现的特殊区域。(图/Gordon, E. M. et al., 2023)

此外,这些非运动区看起来也和运动区有所不同。它们更薄,并与脑中涉及思考、计划、心理唤醒、疼痛以及控制内部器官和功能(比如血压和心率)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连。

研究人员将他们新发现的网络命名为体(身体)-认知(心灵)行动网络,也叫SCAN。

这个连接处的存在也可能意味着,如果您让身体或心灵其中一个方面平静下来,它一定会在另一方面产生反馈效应。

随着科研人员对具身探索得到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借助瑜伽、禅修这一调节感受知觉的强大工具,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此同时,禅修训练与科学探索也在相互助益。

觉性科学 “转心” 疗法

具科研报告显示,长期的禅修练习可以进一步重塑大脑神经元的同步机制,全然接受一切的感官知觉,而不加上自己“情绪脑”,“概念脑”的评判,最终让我们能够体验到能所一如。

比如痛苦感受,其体验并不完全取决于生理感官本身,同时也取决于情境感知方式。心理学家把它称为“认识重整”,觉性科学把它称为“转心”。

将痛苦的觉受,转化为耐受、愉悦的状态。

假以时日,认识的重整就会在大脑建构起新的神经元传导路径,尤其在脑的边缘系统区,也就是俗称的“情绪脑

因为大部分的痛苦和愉悦感受都是由这个区域负责辨认和处理的,即筛选所有感官信息的滤波器

深入地讲,通过觉性科学课程里的各项觉察练习,对于自心的真实能力认识越多,越有能力开始练习如何抱持自己的经验,痛苦,悲伤,恐惧,焦虑以及身体造成的其它方面烦恼。

不再像以前,轻易地被负面情绪瓦解。而您曾经认为痛苦的身心经验,也将成为了解身心的本质的一个机会——烦恼即菩提。

“觉员”练习故事——觉察痛感

比如我在被扎针或者做力量训练的时候,原来需要毅力的坚持,因为每次做训练或者被扎针,都觉得很痛,坚持不了,这其实是“自动导航模式”。

感知通过神经元同步机制,先进入脑边缘系统区域,负责痛苦和愉悦的感受,同时进入大脑皮质层负责判断这个经验是否以前经历过,并加上概念,告诉人这是很折磨人的一次经验。

然而,当我带着觉去感受肌肉的酸痛或者扎针时的刺痛感时,放松单纯的去感受,而不让这些感知跑到脑边缘区域,更不让它进入大脑皮质层。当能够单纯的去感受知觉时,我就打断了旧有害怕疼痛的神经元模式。

我发现这个并不痛苦,也不折磨人,几乎所有的痛感都是心造化出来的。只要能够让心单纯的安住在觉里,就能削弱害怕疼痛的神经元模式,并且构建新的神经元传导:认为这并没有那么痛苦。

不然话,当落入那个旧有害怕疼痛的神经元模式,它就会再一次的被强化。

现在扎针和做力量训练的时候,我就一直让自己安住在觉,感受针刺进皮肤的感觉,我发现了心的两面性一方面我的两只手紧紧地抓在一起,心揪起来了,感到紧张恐惧;另一方面我提醒自己保持觉。

很神奇的是,当我安住在觉上面的时候,一点都不感到痛;但是当我脑子里开始东想西想不专注的时候,就感到非常的痛。

同样的,在力量训练时,我感知到心的两面性:一方面心里在说,哎呀,太难受了,做不动了,太酸了;另一方面心告诉自己,单纯地感受肌肉发力,当这么做的时候,动作做得很到位,而且一点都不累。

我终于明白了:很多高僧大德透过常年的禅修,发展出一种神经元连接,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对疼痛的体验提升为——心对疼痛感的客观性观察,以至于可以忍受我们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疼痛。

宇廷老师:

像以前我讲过的故事,有一位大修行人去拔牙,牙医忘了打麻药,拔完了牙吓一大跳,发现麻药针摆在那没打,那么一堆血!拔牙的持续时长那么痛,拔个20分钟的牙,对吧?

一般人什么都招了,对吧?在那样一个状态里,身体的条件反射就是痛,但他可以保持在那个状态里面,叫喊都没有。

但是没有练到相当程度的人到不了那个层面,您会被大脑的条件反射所掌控。要突破这个的话,修行要深很多层才突破得了。

我希望大家能够先破解的是一直造成我们烦恼的东西,先学习一二阶的课程内容,里面包括了觉察练习——触觉禅以及行禅,对觉的稳定性和生命比较有用。

躯体与心灵的交互

从觉出发 脚下开始

央金老师:

/心在当下,觉知脚下,从走路练习当下的觉知心/

我们都会走路,却没有在走路中带着觉性。这个觉性就是知道自己在走路,感觉两脚踩在地上的感觉。照顾自己在走路,在走路的过程中,心在当下,觉知脚下。

具体的方法是:首先,觉知脚的动作感觉到抬脚向前慢走,一步步专注并觉知两脚的动作,脚跟触地,脚掌触地,脚趾触地,脚离地向前移动,觉知每一个动作,静静地以觉性照顾脚下。

这样你每天在家里走来走去,也是在练心了,这就是“行禅”,亦即把觉性带到当下的生活节奏中。

—  END —

➡️点击链接了解课程:【觉性科学&央金歌舞】课程体系介绍

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由陈宇廷与央金拉姆夫妇创建,透过各自30余年禅修经历,以西方严谨的科学逻辑整合东方智慧,发展出一套适应现代人学习模式,可融入日常生活工作中实修的「现代修行体系课程」。以科学化、生活化、现代化的禅修,有效解决家庭、事业、人生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