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医林误案》之十八"一误再误,滑泄不止"

文摘   文化   2024-07-04 13:52   安徽  

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文字整理:中道同修

总统筹:墨默



【医案18】

一误再误,滑泄不止


治李萍槎,食饮素弱,3日始更一衣,偶因大便后,寒热发作有时,颇似外感,其实内伤,非外感也。缘素艰大便,努挣伤气,故便出则阴乘于阳而寒,顷之稍定,则阳复胜阴而热矣。若果外感之寒热,何必大便后始然耶?医者先治外感不应,谓为温热,而用滑利之药驱导之,致向来燥结者,转变肠澼,便出急如箭,肛门热如烙。

又用滑石、木通、茯苓、泽泻等,冀分利小便以止泻。不知阴虚,自致泉竭,小便从何得来。于是食入不能停留,即从下注,将肠中之垢,暗行驱下,其臭甚腥,色白如脓,虽大服人参而下空反致上壅,胸膈不舒,喉间顽痰窒塞,口燥咽干,彻夜不寐,一切食物,唯味薄质轻者,胃中始爱而受之。久则阴从泻伤,阳从汗伤,两寸脉浮而空,阳气趋于上也。关尺脉微而细,阴气趋于下也。议用四君子汤为补脾之正药,去茯苓以其淡渗恐伤阴也,加山茱萸以收脾气及脏气之散。合之参术之补,甘草之缓,再佐升麻之升。俾元气下者上而上者下,团聚于中不散,斯脉不至上盛,腹不至雷鸣,汗不至淋漓,肛不至火热,庶饮食可加,便泻渐止,是收气之散为吃紧关头,故取味重复,借其力专。

又须大剂药料煎脓膏,调禹余粮、赤石脂二味频服,缓咽为佳。古云: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盖肠之空,非此二味不填,肠垢已去,非此二味不能复其粘着之性。又况误以石之滑者之,必以石之涩者救之,尤有同气相求之妙。(《伤寒名案选新注·喻嘉言医案》)


【作者辨析】


患者食饮素弱,中焦气虚可知,寒热发作有时,实为内伤。内伤发热,其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且多感手足心热,常伴头晕神倦、脉弱无力等症。此与外感发热常伴有恶寒、头痛、鼻塞、脉浮等症不同。误将内伤作外感治,必不应。食饮素少,3日更衣一次无所苦者,此为气虚推动无力,或习惯所致,非内有温热、阳明热结。妄用滑利驱导之剂,致成滑泄之证。利小便而实大便之法,临证有当利与不利之分。阴伤液亏之体,自不可利,利则气阴两伤,滑脱之势更为难收。因此“食入不能停留,即从下注”。此时治宜急用收涩之品以敛其气,此为急则治其标。人参是属可用,单补气而不涩肠以敛气,则难以奏效,况且虚不受补,故大服人参而致下空上壅,“胸膈不舒,口燥咽干,彻夜不寐”。此病,杂药乱投,一再误治,伤阴伤阳,脾失所主,胃呆土崩,滑泄不止,病情危笃,可谓极矣。喻嘉言对此病理剖析至尽,议用四君子汤加山萸、五味子补中敛气,赤石脂、禹余粮实胃厚肠,涩滑固脱,标本皆治,故服之“饮食可加,便泻渐止”而病渐愈。



【村长解析】

李萍,饮食素弱。

“饮食素弱”是这人吃饭食量不大,一顿饭就吃小半碗儿。吃饭少本是太阴运化动力不足,但如果一个人肾阳虚,饭也吃不多,因为消化食物需要阳气的。

三日始更一衣,偶因大便后,寒热发作有时,颇似外感,其实内伤,非外感也。

不仅胃口不好,还三天大便一次,可以推测出她是太阴体质,脾胃弱,整个肠道动力不足。

肠道正常的代谢是白天吃的饭,通过肠道一晚上的蠕动,到第二天排出来。不大便证明什么?整个肠道的蠕动力不够。胃肠道都是蠕动的、有动能的,要有热量才有动能。就像冬天的时候,因为寒冷人们都不想动。肠道变寒,蠕动减慢,这是造成太阴便秘的一种原因;另外一种原因是肠道蠕动正常,但因肺气不足,推不下来。拉屎拉很长时间,努挣半天,努得眼冒金星儿,拉一趟屎都感觉拉虚脱了,这是肺气不足。老年人经常出现拉屎拉虚脱的情况。

肺气不足和肠道气不足所致的便秘统称为太阴便秘,因为肺也是太阴。要是不学古本,只知道肠道的气不足是太阴病,不知道肺气不足其实也是太阴病,针对这些我们都有方法。就像打气筒,上面给的压力不够,气出不来。肺主气,司呼吸。呼吸一下,膈肌就下压一下,推动着消化道蠕动,往下肃降。

“三日始更一衣,偶因大便后,寒热发作有时,颇似外感。”如果真是寒热发作有时,就极有可能是少阳病。有一种人是不经过伤寒表证,直接就是小柴胡汤证。这是因为脾胃弱的人卫气也弱,边关失守,直中少阳。

有位同修一得病就是小柴胡汤证:忽冷忽热、口苦咽干。要是中了伤寒,起码有太阳表层给顶着,但他一中就中少阳,直接往里走,出现往来寒热、扁桃体发炎。

你觉得刚开始是得伤寒身体好,还是得少阳身体好?肯定是得伤寒的身体好,得伤寒最起码有铜墙铁壁在外边挡着,寒气没进城门。脾胃虚弱的人,肌肉松弛,没有抵御外邪的能力,一下就跑里面去了。

所以他极有可能大便拉不出来,要是冬天蹲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冻着了。拉大便的时候,气全部都是往里走的,是为了增强大肠的推动力,这时体表的气就会减弱。古人称拉大便为“更衣”,为啥叫更衣?是说出去拉屎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披上衣服。因为拉屎时,气都是往消化道里走,是往里往下的。比如说人体有十个气,拉屎的时候可能八个都跑到里面去了,体表就缺少气的护卫,这时就很容易被外邪侵袭。尤其是以前农村的厕所都是在户外或者猪圈边。冬天老年人出去上个厕所,有的拉着拉着给拉死了,有的着了风寒。男人尿完尿时会起鸡皮疙瘩,打个激灵,为啥会这样?热原来都在膀胱里,小便就相当于把膀胱里的货一下给卸掉了,那身体太阳经的热量急剧流失,这时候让身体激灵一下,把气再重新分配布散一下。

小便的时候老人一定要固肾气。小便和大便时要咬紧牙关,不要把气卸掉,这样做牙齿也不容易掉。

古人叫更衣,都是日用而不知!用这一个词告诉你不管什么时候要出去解便,一定记得穿好衣服。穿着很薄的衣服去,很容易中风或者得伤寒。所以他极有可能是中风或者伤寒,风也会直中少阳,寒也会导致。如果真的是往来寒热,这时候搞付小柴胡汤,多放点姜给他喝可能就好了。

缘素艰大便,努挣伤气,故便出则阴乘于阳而寒,顷之稍定,则阳复胜阴而热矣。

定位是内伤,“努挣伤气,故便出则阴乘于阳而寒”。这都是医者自己的分析,后来用了“滑利之药驱导之”,是啥意思?医者先治外感不应,可能开的不是小柴胡汤,都不一定是解表的,可能是后世的烂方子。后世要解伤寒,温病派习惯用荆芥、防风。

若果外感之寒热,何必大便后始然耶?医者先治外感不应,谓为温热,而用滑利之药驱导之,致向来燥结者,转变肠澼,便出急如箭,肛门热如烙。又用滑石、木通、茯苓、泽泻等,冀分利小便以止泻。

这不是纯粹的外感了,已经半在里半在外到少阳了,光解表肯定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说刚开始用发汗的药,“外感不应”,就是没好,肯定好不了,表未解,又便秘,再用下法。她本来就是太阴便秘,忌用下法的。下法之后,“转变肠澼,便出急如箭,肛门热如烙”。

太阴病下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心下结硬,即心下痞;另外一种是下之利不止,这个病案就是下之利不止。“便出急如箭,肛门热如烙”,就是把津液拉光了,出现反发热症状,里面还有些屎,但是身体已经没有阴了(津液)。

“又用滑石、木通、茯苓、泽泻等,冀分利小便以止泻。”后世有这个理法,当大便止不住时,就用利尿的方法,通过分利小便来止大便。如果大便止不住的话,这个人很快就拉死了。这时候一点寒凉药都不能用,要赶紧止大便。有一种拉稀是理中理不住、固不住,要止便、止泻,就用桃花汤方中有赤石脂、有干姜。有个更好的方法用桃花汤理中丸来止住拉稀。

刚开始是拉稀,后来再拉血、拉肠垢,小肠寒便肠垢(经查桂本原文为: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脓血)。什么是肠垢?就是拉黄色的、白色的脓肠衣,就是肠粘膜都拉出来了。村长当时最严重的时候拉血、拉肠衣。吃过猪大肠没?里面有一层肠衣,白色那个膜。当时已拉脱肛,拉脓血,像桃胶泡开后的样子,已经固不住了,其中就有一天拉六七次。那个时候还有痔疮,肛门还热,都没东西往外拉了。仲景师叫便肠垢,肠垢就是肠道里面的那些菌群、肠衣之类的东西,都是因为小肠寒化了

不知阴虚,自致泉竭,小便从何得来。

就是拉稀拉到把身体里的水都拉光了,还要分利小便,哪来的小便呢?

于是食入不能停留,即从下注,将肠中之垢,暗行驱下,其臭甚腥, 色白如脓

村长当时跟这一模一样,非常腥,非常臭,一股子腥臭味,色白如脓。当时手脚一点都不凉,手脚是热的,因为还有点儿肾阳,没到四逆,还维持在太阴,没到少阴那个地步,但是就一直拉稀。其实用理中汤就有效,或用理中丸也可以。当没有福报的时候,一颗理中丸都吃不到。村长当时就不懂,买黄连素吃。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那时拉着稀,吃不了东西,还呕吐。虽然在山里面,但没有福报的时候,就算福报在我身边我都不会用。但凡我买个壁炉烤烤火,是不是都能好?壁炉里烧着柴火或者炭火感觉胃都是暖和的,脚是热乎的,热量能穿透整个身体。开空调虽然也是热,但却是燥热,会让人感觉整个头是懵的,脚是凉的,热量完全透不到人体里面。胃已经这个程度了,煮点干姜水喝喝,烧点热水泡泡脚,我也能吃下饭,胃气也不会那么弱。但凡艾灸一下,也能好一些。所有的办法都完全想不到,晗晗还照样用电磁炉给我炒粉干,照样开电暖气,整个头是烘热的,脚是冰凉的,气全浮在表,还吃不了东西。

有一次下山去朋友家做客,记得非常清楚,他家有个烧柴火的小壁炉,我靠近壁炉坐,在他家待了两三个小时,中午忽然一下感觉饿了,生病期间从来没感觉到饿过。那天突然胃口开了,吃了两碗米饭,平常只能吃小半碗,或者喝点粥。但出门又受了冷,结果胃受不了,把吃的饭都吐出来了。现在想想为什么那天胃口突然开了,原来就是壁炉的阳火气起的作用,阳火就那么重要。学中医之后在身体恢复阶段也会泡脚、艾灸。原来我对中医一点儿都不懂,完全是小白,乱搞一通,药乱吃,西药也吃,中药也吃。当时拉稀说是什么肠炎,我还自作主张买了很多阿莫西林,一把一把的吃。

有同修分享自己没学中医前的经历:在高考前一周感冒了,怕影响高考,就去输液,医生给输了非常苦寒的头孢。结果就把胃给搞寒凉了。胃受寒之后,稍微喝点儿热水或热汤,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打嗝,是寒热格拒的状态。输液也会把胃寒掉,这种情况下,应该用温一温,用理中丸都是可以的。

身体的血液是循环的,输液的时候液体顺着血液进入身体,所以会受损伤。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人生病住医院,比如昏迷的或者其他情况,每天都要输液。这确实是没办法,家里人可以给他喂点理中丸或汤,会稍微好一些,这也是个经验。

输液的时候,有没有输液输到感觉心脏很难受?心脏有压迫感,感觉冰凉,这是直接寒化少阴,是寒邪乘心(“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杂病论》)。输液输到心脏很难受的时候,搞点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煮稀一点,隔两三个小时喝一点,把心脏的寒气往外排一排。心脏受寒容易猝死,心脏相当于燃烧得通红的发动机,这时候给发动机泼凉水,“嘣”的就炸掉了。我们都知道玻璃瓶烧得通红时,要是泼上凉水,“啪”一下就炸掉了。生病发高烧时,吃退烧药不一定死,但是输液很容易死,因为输液是直接往里面灌凉水。我以前有几次也是感冒,就吃西药,本来不吃西药前还没那么难受,吃完西药之后胃开始难受,不舒服了。医生就说:“反正吃药也得那么长时间,不吃药也得那么长时间。”我们吃药是为了治病,是不想难受,现在人吃了药之后更难受,死得更快,那你还吃它干啥?没事不要乱吃药,最好的养生办法就是刚才说的阳火。我当时但凡能知道这么一个小妙招,就不至于受将近两年的大苦,什么病都得过一遍,就是为了今天给大家讲便肠垢、拉肠衣是什么感觉。

虽大服人参而下空反致上壅,胸膈不舒,喉间顽痰窒塞,口燥咽干,彻夜不寐,一切食物,唯味薄质轻者,胃中始爱而受之。

后来给她治得挺严重的,便肠衣、便肠垢,“虽大服人参而下空反致上壅”,又吃人参了。人参和党参是不同科属的植物,人参是五加科,味苦;而党参是桔梗科,味甘,它俩不能相互代替。而我们经方全用党参,没有用人参一说。人参产自东北,汉代时东北三省不属于汉代的疆土。当时如果要用人参得全部进口,仲景师不可能拿进口的、很难得的东西去入药,只会是很容易获得的药。

下利如果还是止不住的话,到厥阴篇还有一个止热利的方药,是寒导致的热利,也是里急后重。但这个里急后重里面不是热是太阴的寒。如果还止不住,就用白头翁汤;极虚者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我当时差不多到这个程度了,便肠垢里边还有血,阿胶可止血补血。白头翁汤也治这种热利,但这热利不是真正的热利,不是吃完火锅之后的那个热,吃完火锅的热可以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以补津液的方式去热。但这个病案的热不能用葛根黄连黄芩汤,如果用葛根黄连黄芩汤就死掉了。

后来这人被治得“口燥咽干,彻夜不眠,一切食物,唯味薄质轻者,胃中始爱而受之”。

久则阴从泻伤,阳从汗伤,两寸脉浮而空,阳气趋于上也。关尺脉微而细,阴气趋于下也。

“阴从泻伤”,下利是伤阴,出汗是亡阳。

“两寸脉浮而空”,脉都浮起来了,整个气都在体表,“阳气也趋于上,关尺脉微而细”,这个脉浮不是桂枝汤的脉浮桂枝汤是寸关尺脉皆浮的脉浮。这是单寸脉浮,而关尺脉都是沉的,整个下焦气都没有了。人体气为什么会往上浮?是因为下面拉不住,下虚不制上所致。下面拉不住是肾的问题,肾是身体的引力。女人为什么会头肿?也是肾不纳气,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都可以。肾气丸不但治女人头肿,还治男人脚肿。

议用四君子汤为补脾之正药,去茯苓以其淡渗恐伤阴也,加山茱萸以收脾气及脏气之散。合之参术之补,甘草之缓,再佐升麻之升。

“两寸脉浮而空,阳气趋上,关尺脉微而细,阴气趋于下也”,没阴了,给她用四君子汤补脾。

俾元气下者上而上者下,团聚于中不散,斯脉不至上盛,腹不至雷鸣, 汗不至淋漓,肛不至火热,庶饮食可加,便泻渐止,是收气之散为吃紧关头,故取味重复,借其力专。

她的寸脉表现为整个气全部跑上面来了。

假如出现腹中雷鸣,上面出着汗,肚子还有雷鸣,这就形成了一个痞症了。上面的热跟底下的寒不能交织在一起,里面还有雷鸣,这是啥病啊?应该还不是附子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没有腹中雷鸣。如果底下不拉稀,没有那么寒,可以用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泻心汤类来治。如再严重一些出现底下拉着稀,上面还有火,到这个程度,就是厥阴病的阴阳分离、寒热隔绝,直接上乌梅汤或者乌梅丸

乌梅丸主治久利,久利伤阴。你们有没有用过乌梅丸儿?乌梅丸是一个很好的药。它不仅能治这些,现在人的体质阴阳隔绝的很多,常年怕冷又便溏,上面上着火起着痘子,脚又冰凉暖不热,阳气阴气四分五裂,有这些症状就可以吃一点。

肠道息肉属于湿,属于太阴,可以用理中丸。其实肠道息肉不需要用药,用柴火水、炭火水就可以治,喝一段时间身体各种息肉、扁平疣这些东西就没了。用药一定要知道它的理法,我们会经常见一些太阴病,“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我以前脚不能盖被子,一盖被子就感觉脚特别热。后来喝了几年凉啤酒,脚终于凉了,热虽然好了结果转成少阴了。现在人治病,一看你手脚热,搞点儿白虎汤,手脚就不热了。你说这个能叫治好吗?这就不能叫治。

你把人体当成一个瓶子,里面有阴阳二气在交合,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纯阴和纯阳,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阴少的话,是不是热就会显得多一些?就像锅里的水少了,火就显得比较旺,这种情况是要往里面加水而不是撤火。其实太阴病的手脚热,是因为脾运化津液的能力不足,有一个非常好的方子叫复津汤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复其津液。复津汤是健脾的,里面有白芍运化阴液,脾胃强大了之后,手脚自然就不热了,因为津液恢复了就可以平衡热。或者不会用复津汤,搞点小建中汤膏或小建中汤也行啊。有些人喝小建中汤会上火,按理说小建中汤不应该上火的,除非你是用电熬的;或者枣放少了;或者用的不是麦芽糖,用的是蜂蜜或者其他的糖;或者是中焦不通。

如果中焦不通喝建中汤上火,可先喝几付生姜泻心汤通中焦气机。昨天有人给我反馈,说他很多年胃部都是满满的,胀胀的,喝一付生姜泻心汤就感觉通了,他说终于见到经方的威力了,一定要好好学经方。我们在推广甘草泻心汤的时候,有一个人常年下焦冰凉,腿就没有热过,他说喝了一付甘草泻心汤,常年冰冷的腿热了。甘草泻心汤为什么能治老寒腿?腿不热是中焦堵了,气长期憋在上面下不来。女人的乳腺结节很有可能也是中焦不通,有一种可能是气滞住了,那就行气,是寒是化厥阴经的寒。

同修分享:给父亲治高血压,明显是上实下虚证,上面头痛、头晕等一些症状,下面两只脚一按一个坑,很典型的真武汤加五苓散理法是对的,但效果不好,然后我把真武汤换成了肾气丸,效果还是不理想;然后又用甘草泻心汤加肾气丸效果还是不明显;后来我给他针灸印堂、百会、膝关节,虽好一点,但还是不怎么明显;后来给他灸肚子发现问题了:裤带勒得太紧了,气血全部集中在上面,气血不交通,下不来嘛。然后告诉他把裤带松开,用三付真武汤加五苓散把水排出去,现在血压已经正常了。

我去男澡堂子洗澡,看男的都是上面长个巨大的身体,下面两个小细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皮带勒紧了,包括女人穿很紧的内衣也不好。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拒绝西方穿衣的方式。穿西装戴领带,把脖子勒住,女人把胸勒住,男的再把腰勒住,直接带了三个紧箍咒,这是西方的穿衣方式。我们古人穿衣宽松,身体与衣服之间有两指的宽度让气游走,虽然也扎个腰带,但扎得宽宽松松的,从来不勒紧。所以说现在很多病是穿衣习惯导致的,女人穿的牛仔裤,没有弹性,把腰勒得很紧很细,这都是给自己造病。

在给别人治病用药效果不好的时候,可能是他的一些生活习惯导致。同修给别人治病,让患者先搞个炉子喝炭火水,不搞炉子喝炭火水就不给你治。生活习惯改过来了,病不治可能自己就好了,病人觉得这个医生太厉害了,开的“药”特别管用。

南京有个人给他媳妇儿用甘草泻心汤。一付药用完之后排便特别通畅。一个月前见到她的状态是整天提不起来气,没有精神,一杯药喝下去她觉得通了。现在很多人都是上热下寒,气在上面憋着下不去,下面的寒又上不来,便秘也有很多是这样的情况。

甘草泻心汤的熬制方法也特别重要,熬完以后把渣捞掉,再把药汤继续熬制,浓缩一下,到药汁略微发黏,那个枣味闻着香香的,喝一点点就行了。熬得好的状态,第一不会显得那么的苦;第二入口即化,胃里面不会有负担,很快就会舒服。还有另外一个思路,我们给人调病先调气机。他身体原来的气机是处于一种上热下寒,痞的状态,先通中焦的气机,上下交互后很多病都会缓解,有非常大的改善。

有的常年下焦寒,整个腿脚寒,喝了甘草泻心汤之后,把腿寒给治好了。感觉就像脚很冷的时候,吃了一碗热粥,热量“哗”地一下就下去了。

以前上学的时候坐教室里,冻得脚冰凉,这个时候吃碗热面条,吃完之后胃一热起来,热量顺着俩脚就下去了。上面的热量为什么下不去?中焦是中轴嘛,这块堵着不通,胃气不降,所以造成下焦比较寒,碰到下焦比较寒它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少阴病的时候,就可以用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来调中焦的痞症,把天地否,上热下寒的症状,转为地天泰,阴阳交互。上面不那么热了,底下也不怎么凉了。

泻心汤的理法就是一盆热水跟一盆凉水,一中和成了一盆温水。身体本来就是一盆温水,应该上面不热,下边儿也不寒。如果出现上边儿热,下边儿寒,就是它俩不通了,不均衡。以后遇到上热下寒的症状,要考虑到这个就是痞症。痞症不是说胃里面有一个痞结,“痞”是气机不交的状态,上热下寒,阴阳不交。痞症现在太常见了。




圆 光 


适皖南莽苍

抢榆枋而止

三餐果腹

无所事然




 直播频道号

以飨同好

 

村长侃
求医不如求养生养生莫过于寡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