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德道经》“论德一”

文摘   文化   2024-08-18 09:18   安徽  

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文字整理:中道同修

总统筹:墨默



上徳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

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徳

失徳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

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皮取此




【前言】

一起闲聊《德道经》,都有宿世慧根,通过共学识得本心,知天命,知道这辈子该干什么。修行是有修有行,两者都得具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既得有思,又得有学,还得有习。思和学就是修,习就是行。

帛书《德道经》和《道德经》相差很远,里面的内容出入很大。自古以来《道德经》都叫“天子书”,是教如何做天子、做君子,是教化统治阶级;不是教化老百姓,老百姓不修道。我们现在理解的统治阶级是国家机制、法律等,以前统治阶级的“统”是道统,把所有的东西用“一”来统,一是天道。传统文化所传的“统”,是能把一切都粘合、统一起来的天地大道,只有天地大道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收纳、包容、统一起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这八个字是《德道经》的开篇,是全经的“髓”。开篇最重要,很难悟,因为会着文字相,只有吸取到精髓,才能真正理解。

先解字,再解词,最后解这一句话的意思,从点到线再到各个面。文言文是立体的、全息的,跟人一样,从毛、皮、肉、筋、骨,到里面的髓,有上下:头、身、四肢,还有表里、内外,丰满至极。现代人读文言文,纯属“盲人摸象”。象通相,这个象是全像、全息、多维、多空间、多角度,有上下、表里,能穿越时空,远非我们现在所能解。

不生在华夏,思维模式不同,怎么能听得懂文言文,怎么学得通《伤寒论》。只要生在中国,虽然语境变了,但基因里面还有,一讲还能听懂。

德是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的,里面有个“四”,四在甲骨文里是只大眼睛。时时刻刻醒着,眼睛睁得大大的,保持自省不迷的状态就叫德。《论语》里说“君子怀刑”、“吾日三省吾身”,发现自己做不正、做偏了,立刻校正。德,也是觉明的状态。所以圣人时刻觉醒,不落入混沌昏昧,不去做混沌昏昧的事。    
《尚书》第一篇《尧典》,尧帝考验舜,将舜“纳于大麓”,舜“烈风雷雨弗迷”;把舜放在名利场、善恶境界里,他都如如不动、不迷,时刻能校正自己的心,这种醒着的状态就是“德”。

德通“得”,是指真正得了天地大道,所有言行都合于天道,道德天尊、三皇五帝、老子、孔子都有德。说某人“祖上有德”,是对他最高的赞美,对一个修行人最高的称谓就是“大德”。现在人说:“这个人真有德”,是指他仁义,是好人,不害别人,比较有慈心,但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德”。

道是什么意思呢?
道是布施,是行,是指有德的人去布施、去展示,让别人循他的路达到他的状态,让人们通过这些路径找回自己的本心,发现自己的本心也能像他一样有德。后世变化的“道”、“德”也很有意思,“道”有个“⻎”,道是需要行的,行无为之道;“德”底下有个“心”,德是修心的。

“道德”的涵义,佛家用三个字就概括了——信、愿、行,再简化就是“修行”,修和行。真正有德之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行,只是坐那儿,也是在布道,行不言之教。圣人就是榜样,不需要开口讲,他怎么做,我们跟着照做。天子对万民的教化,跟父母对孩子的教化一样,不需要刻意用语言教,大人自己做好了,孩子就会跟着学。

大人是得了大道的人,小人是还迷茫的人。尊称他人时会称其为大人,谦称自己则是小人,是愚,是在下。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养是“供养”,后人解错了。因为女子情绪比较多,比较难入道,小人又“常戚戚”,为名利,蝇营狗苟,也比较难得道。所以大人要更好地照顾、关照、供养女人和没有得道的人,吸引他们入道,教他们礼法。

古代天子教化民众与企业管理一样,企业把流程做好了,管理就会很轻松。古代设置诸侯国、三公九卿等制度,把每个部门统一协调。

“上德”和“下德”,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是先后关系。

“上德”是三皇五帝做好的道德规范,做好的样板;
“下德”是后世想修道德的君子们,是要效仿三皇五帝的后人。
“上德”是先人,“下德”是后人,不管是先人还是后人,最终都是修道德,德是一样的。大家都觉醒入德了,修无为法,没有上下、大小、优劣之分。

大德跟佛陀、菩萨一样,已经做好典范了,观世音菩萨做了慈悲的典范,普贤菩萨做了行愿的典范,我们去学就行了。

为什么现在没有达到人家的德行,因为还有贪嗔痴、杀盗淫;迷了,眼睛没完全睁开,没有自省和校正自己恶行的能力。

药王菩萨为何常游娑婆世界?因为众生太苦,虽然有德,也得身体力行去行道,救度苦难众生。但天子不能动,天子是中心,表道,表空心,表黑洞。天子的愿力更大,靠愿行,靠功德,才能做上天子的位置。

天子就做榜样,底下诸侯把天子的言行记录下来,去布天子的道,这是下德做的事。所谓下德,也不是上德之下,下德做的“德”和上德做的“德”是一样的。
上德和下德有多层含意,上德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下德也是。上德和下德之间有时间先后关系、上下关系、天子和诸侯关系、先人和后人关系等,而德不分上下。与六祖所说一样:人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大家只是在不同的位置,把所在位置的活干好就行,功德是一样的。风水轮流转,天子、皇帝、佛也是轮流做。
为什么必须演这出戏,扮演各个角色?有人来做佛,有人做菩萨,还有各种破戒的,都是为了表法,为了唤醒愚昧众生。所以《尚书》刚开始用“兹”、“都”,意思是大家都一样,都心知肚明,只是通过演戏给后人传道。大家各司其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天子与民同乐。大禹治水时,自己扛着锄头,和大家一起干活,把腿毛都磨没了(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庄子·杂篇·天下》)

大家拥护尧舜,不是因为尧舜要统治、管理人,而是因为他们空心无我无为,如黑洞,往那一坐,就都来围绕左右了。银河系中心也是个大黑洞,方圆直径十万光年内所有星球都围着它转,就因为黑洞是空的。台风风暴很强,但是台风眼里没有风,也是空的。空心多么重要,佛家叫无我,道家叫无为。空心能量最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天子须做到空的状态,得表这个道。

天子不是以法治国,而是树立道德标杆。尧把帝位让给舜的时候,舜不受,说自己没有能耐坐,后来干脆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了。结果大家进贡并不朝拜丹朱,而朝拜舜,舜在哪,大家就到哪。(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舜。《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为什么大家不去朝拜丹朱,而是朝拜舜?因为舜有德,舜在哪,这个地方就会聚作一个城池,慢慢形成国家,城池、国家都是受道德感化自然生成的。(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十二本纪·五帝本纪》)。教员也是这样的人,大家拥护他,一见他就被他的道德吸引,被降服了,愿意跟着一起干。若做不到,行的就不是天之道,是没办法当天子的。以前诸侯国主动进贡,是受帝王德行感召,而不是因为惧怕。

大家更愿意亲近心地善良、宅心仁厚的人,这类人可称之为仁义之人,但不能称之有德,得天地大道的人才能称有德。有些人坏到极致,也有人围绕,是为利,或是因为恐惧害怕。比如丑国坏到极致,也有小弟围绕,都是为了利。尊重而后亲近,与惧怕地奉承巴结是两码事。中国现在走的就是上古先皇的路,把自己做好,以德服人,从来没有对外发动过战争,也不干涉别国内政,行有德之道。

只是有的国家确实需要我们帮扶,大家一起走向光明,我们给各种技术、物资扶持他们的经济,让他们的人民日子好起来。除了帮助他们经济复兴之外,中国文化比如中医、儒家文化也能输出,让他们身心健康。黄帝的后裔会重新成为世界共主,解放所有被欺压的人,解放全人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这句话有深意。古的文言文,在很多语境里,会用同一个字同时表示多层甚至相反的含意。
“不”的甲骨文,通“布”,上面的倒三角代表上古帝王,比如三皇五帝,下面垂的三条表帝王布的道,也是他以身作则为众生垂范的道。帝王说的话为言(),上面也有个倒三角。佛陀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在世间表的法也称为“不”。
“不”又通“否(fǒu)”,也是天地否(pǐ)。是自我的否定,随做随空,不着痕迹。如同佛陀讲了四十九年法,自己却说实无众生可度。上古先王布了那么多道,也说实无道可布,皆因空心无我,虽有行有布有做,实则无为。虽然给众生做了很多功德,但是并无功德可施。

上德不德:比如黄帝(人文天尊)给天下人垂范德行,树立榜样,并不是教众生要做什么。如果上德要教众生做什么,则是有为了。对外,确实给众生做了很多功德,立了榜样;对内,不认为自己有功德。如果认为有功德可做,反而就没德了,就不是大德,也不是空心。黑洞里面如果有东西,就不是黑洞了。“不”又表达了表里关系,对立且统一。

古文没有标点,如何理解,无非“应众生心,现所知量”,都由心性决定,并无固定意思。

是以有德:“是”的甲骨文为,上面一个日,表光明、太阳、天道、真理;下面俩脚趾,与“止”的意思一样,已经到根上,就止了。以做事来求得最终的真知真理、究竟圆满的智慧,佛家叫“般若”。所以“是”即止于最光明处,止于至善。
佛经中“如是我闻”意思是:我闻到如来讲的真知灼见、真理、最终圆满的道理;也指闻思修,“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从闻性入三摩提。“如是”即真如本性,一切问题的根源,一切真理之源。我们通过修行做事,不断求得事物最终的本质,实事求“是”。以前长辈讲话或教训时,晚辈要说:是。意思是长辈您说到根上了,我很肯定。但是,现在有些小孩子不会用“是”,而用“对”。“对”是上级(长辈)对下级(晚辈)的肯定。晚辈对长辈应该说“是”。所以大家要教小孩子对大人说“是的”,“的”像箭靶,一下扎上根源了,一语中的。

“以”的甲骨文是:一个人弯腰提起来一个圆的东西。天圆地方,圆即为天道。以:主动荷担大道的意思,比如荷担仲景家业。发音跟一、义相似。《水浒传》中有桃园三结义、忠义堂。但是“以”要比“义”深刻得多,“义”只是承担一些有为的东西,为了某个人;而“以”不一样,“以”是荷担大道,为一切众生。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有义,叫义士,江湖义士;能为众生荷担道义才叫“以”。“以”大“义”小。“上德”的“德”就是“以”,不是“义”。每个菩萨荷担都是“以”,是为所有众生,不是仅为朋友做事。

我们再来解释“有”。以前的部落,往往都会挂面类似旗子的东西,上面有铭文、标志,好比车的车标、公司的LOGO、国家的国徽……都叫“有”。“有”是标志、标记,是以前氏族的图腾,是固定不变的。

“有德”,德就是标志。上德者行住坐卧,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表的就是德,不需要言说。

“是以有德”,自己有主动愿心荷担大道,“以”就是荷担,“是”即根源,即万事万物背后的真理。他在那坐着,就是来表天道的,他即是天,天即是他,这叫“是以有德”。

“是以有德”可以反过来,“有德以是”。“有德”是所示范、示现的德相,为什么示现德相,为了“以是”,为了荷担大道。反过来可能更好理解一些。“是”也可通示范的“示”,不是通过言谈去说道,而是行不言之教。我们完全达不到,我们还在行言教,还在“攘臂而乃之”。

黄帝是人文道祖,所示意的即“是以有德”。他坐那不言不动,就在布道。不强调德,反而是最大的德,“有德”即是无为的妙用

有的人修得比较好,已与道融为一体,观察他行住作卧的状态,就能学到,心就通了,就明白了。你有疑问的时候,他不是去解决你的疑问,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句话就能点通你。只有真正遇到过有德之人,才会明白什么叫“是以有德”。

不但“有德”,是德行的典范,还可以“布德”。不是要去做什么,越做越乱。“不”一语双关,表达正反义。只有无为,天下才太平。

“下德不失德”,“下德”也叫后学,因为已经有人“是以有德”,做表率了,后学跟着学才能不失德,也是我们常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是不会的意思,“下德”也指诸侯国君。天子是“上德”,诸侯国君是“下德”,但是这个上下并非等级关系。

天子也是万民中的一员,他之所以能当头,是因为他更有使命感,更有“以”,更有担当,更有愿心。我们的文化原来一直都是如此,周朝以前就是封建制——天子分封,诸侯承建,其最终目的是唤醒万民,安住大道,使其内心有德驻存。德是睁开眼睛,觉知,觉醒,之后就不混沌、不迷茫、不无明了。“逮得己利”、“得未曾有”,得者德也。

圣贤治世,整个社会就是个大学校,并不存在所谓的压迫体制。压迫剥削、奴隶社会,都是帝国主义资本家故意搞出来混淆华夏历史的,故意歪曲,让我们认为自己的祖先都很昏昧、很残暴,让我们不知道祖上都是圣人。中华的道为什么一直没断?就是祖先给后世子孙所做的功德。没有这些圣人,没有这些功德,怎么可能延续到现在?以前那才叫真正的共产主义,大家都是平等的。先觉醒的人带动后觉醒的人,知的人带动愚痴的人,把他的病治好,让其有知有觉。“痴”就是疒(病)+知。

“下德不失德”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两句是因果关系。因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下德”才能“不失德”。加一个“因为……所以”就连贯上了。“上德”、“下德”还有表里关系。上行下效。好比我们“大家长”出去,穿白衬衣、黑裤子,底下所有的人全都是白衬衣、黑裤子。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甲骨文的无”,字形很像简体字“爽”(见图)。和舞蹈的“舞”字相通,发音也相近,字源上是同一个字。从象形来看:像是一个大号的“人”,左右两边腋下各夹护着一串小号的“人”。这个画面很像非洲的烫脚舞:快速交替跺脚的同时,双手各拿一把刷子垂在半空中摇晃。


有人说甲骨文的“舞”,源于人们手里拿着东西在跳,这仅仅是从相上片面解读。上古时祖先们一起跳舞,是为祭天而舞,是很重要的仪式。古代“舞”的形式类似于现代的集体舞,众舞者跟随领舞者共同完成,动作、节奏、甚至呼吸都保持一致。就像是一个觉悟的‘大人’长者,带领着、护持着一群未觉悟的‘小人’,目的不仅仅是肤浅地让大家在一起跳,而是通过共“舞”这种形式,同频共振,感而遂通;一起归于“无”,归于虚无、虚空、昆仑虚,归于无我,归于“道”,这才是“舞” 的本意。

《诗经·葛覃》中的“黄鸟于飞,其鸣喈喈”,就是“舞”。有表法的、有学法的,天子做表率,臣民效法,做到一致,就是“其鸣喈喈”。“舞”的目的是归于大道,归于虚空,归于本源。

通过效法有道者,与“道”谐音同频,达到“无我”境界,叫“是以无德”,也叫“是以舞德”。这个“无”就念“舞”,即每个人都来荷担大道,传承大道,来“舞德”。直到消除“有德、无德”的分别,大家都一样,不再强调“德”,“德”也就不复存在,天下大同了。如同大家都一样高,高低的差别自然消失。

古人最终想达到“是以无德”的大同社会,“无德”即“大同”。实现“是以无德”的最终目标,需要通过“舞德”来实现。一起行归于大道、传道布道之事,一起“舞德”。

真正的上古君王,都是有德行的人,都致力于消除阶级,消除对立,让人觉醒,让人归于大道,让社会归于大同。这也是共产主义的目标:让大家通过一起“舞”、一起传道,消除阶级对立、贫富差距,上下同乐,最终“黄鸟于飞,其鸣喈喈”,天下大同。

这也是上古“都”的含义:没有善恶、高低之别,“无异都同”归于崆峒,成了共同体。而“无同无异”,比天下大同的境界更高。也就是佛法所说,人人都得道成佛,佛佛道同,无有高下。都归于道,回归本心,回归同一法身。如百川之水,同归于海后,不再有溪水、河水的名相分别,“是以无德”。大家的追求都一样,就像我们中道之医同修,虽然名字、长像各不一样,但是愿心、呐喊声和想做的事是一样的——消除疾病。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是《德道经》精髓。“道可道,非常道”没有它的含义深。“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道虽可行,但非恒常之道。若没有“德”,行道不会圆满,有“德”之后才能去行“道”。行“道”时,要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因材施教,应众生心,现所知量。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就现什么身来度化。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比如古人可以通过礼乐布道,而现在这个时代礼乐很难行得通,更适合通过中医来布道。医身立信,以医入道,再医人心。

“道”讲的是行,“德”讲的是修。

所以《德道经》前面讲修“德”,后面才讲行“道”。“德”和“道”又分不开。古人强调“德”,强调“君子怀刑”,强调自修、自省。因为只有自省才可以醒来,睁开眼才能看清这混沌的世界。没睁开眼,所行的道都是摸黑无明的道。在《西游记》中,唐僧刚出大唐到两界山,就落到双叉岭寅将军的老虎洞里了,因为他是无明行道。卯时未到,寅时就去行道,太阳还没出来,摸黑行道,结果就掉到了老虎洞里。寓意是自己尚不明白,如同摸黑行道。

古人更强调君子自修,正己化人。《诗经·淇澳》里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先把自己修好,然后再去行道。有“信”有“愿”,最后才是“行”,不然就是盲行。就像现在的西医,虽然也在“行”,发心是好的,如同想救溺水之人,扔的却是铅球,本来死得没那么快,扔下铅球,扑通一声,被救的人很快沉底,好心办了坏事。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概括来说,所谓“仁义礼智信”,都是“失道”后退而求其次的方便法。“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礼是忠信的糟粕,需要教人懂礼的时候,说明“德和道”已经衰败至极,已经天下大乱。孔子的时代,都已礼崩乐坏,连礼乐都没了,哪还有大道。

屈原说“黄钟尽毁,瓦釜雷鸣”,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前识者”就是明白“道和德”才是真正好的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

意思是说:若德、道、礼都衰败了,就要“攘臂而乃之”,在世间行“乃之”。“乃之”不是“扔之”,“乃”也通“奶”,供养的意思。“奶”取相女人喂奶。“攘臂”是撸起袖子担当起来。如同《尚书·尧典》里的“乃命羲和”,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当天下大道颓废的时候,就要担当起来,赶紧把道续上。

《诗经·周南·螽斯》里“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讲的也是同一个意思。“绳绳兮”是把绳给系上,“薨薨兮”是“道统”轰然倒塌了,礼崩乐坏了。“宜尔子孙绳绳兮”是后世子孙要担当起来,赓续大道,使道绳不断。这也是“攘臂而乃之”的意思。

现在的时代,讲礼法礼教都没用了,只能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最次的,是用法律制裁、行政处罚等强制措施,从外在约束人不敢做坏事。而道德是自我约束,如果一件事不符合道,就算对自己有利也不会去做。

无论是《诗经》《道德经》《南华经》还是佛经,讲的都是一个东西,所以若能真正看懂一部上古的书,其它的书就都能看懂看明白,一通百通。

古人求道求德,修德布道,而现在的人尔虞我诈,放纵贪嗔痴慢疑。“相”由心生,不同的人“心”缔造不同社会的“相”。以前古人的道心缔造大同社会,现在的人心缔造充满贪嗔痴慢疑的五浊恶世。

“愚之首也”

“愚之首”是最愚蠢的意思。

比如道不断颓废,礼崩乐坏,从自我约束,沦落到必须依法强制约束,就是最愚蠢的、最下乘的法。真正的治国是以“道德”治国,自省、自修、自我约束。

追求道德文明和追求商业文明,两者天然有相悖之处。追求道德文明,人会自我节制,约束欲望,减少消费,经济就发展不起来。追求商业文明,以经济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第一要义,必然会引导人们促进消费、放纵欲望,必定会违背道德。现代经济大发展,是以违背道德、污染河流、空气、大地和污染人心、掏空人的气血为代价的,把人本有的、固有的、收藏的东西都掏空了。

现阶段这个事无解,不发展经济、科技,无法造炮弹。若没有国力,外部势力分分钟就会把我们的文化灭掉。所以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围绕着经济建设为核心,从小蓄到大蓄,先立稳脚跟,当经济发展得非常好,国力强盛时,再以复兴文化为核心。先学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因为“道德”俩字境界太高不好契入。从“舞德”(仁义礼智信)归于“道德”。相信我们民族最后能实现天下大同,主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读《德道经》不要贪快,可以一天看一章,慢看深体会,看自己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大家肯定有比村长更好的理解,旦暮之交,能感而遂通,最终解到符合古圣贤的心意就行了。



圆 光 


适皖南莽苍

抢榆枋而止

三餐果腹

无所事然




 直播频道号

以飨同好

 

村长侃
求医不如求养生养生莫过于寡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