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医林误案》之十九"四诊不全,诸家名医错辨"

文摘   文化   2024-07-06 14:31   安徽  

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文字整理:中道同修

总统筹:墨默


【医案19】

四诊不全,诸家名医错辨


汪某,男性,中年人,儿科医生。起病原因:夏天伤食,又感时邪。症状:发热,呕吐,头颅胀,自利黄水,全身肌肉痛,扪之如刺,六脉模糊,指下寻之似有似无,足胫不温。治疗经过:发病后,病者自认为是“阴寒”,用温中祛寒之五积散 治疗,服后高烧热炽,神昏,卧床不起,至第三日,自利不止,时常谵语,夜晚更甚。病人的舅父叶某以为伤暑所致,与香茹 饮,遂头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宁,两足逆冷。由于病情危重,又延请几位医生会诊。

会诊意见:程某认为以其症大热,而脉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为阳欲脱亡之候,欲猛进人参、附子;沈某认为阴证断无 汗出如蒸之理,脉虽虚而症大热,当用人参白虎汤;张某认为脉象强大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宫,不能鼓运,当予凉膈散攻下。

挽治结果:此病经用凉膈散攻下后,神识清醒,诸症均减, 脉象亦可扪清,经调治遂愈。


【作者辨析】


此案是据清初名医张石顽治汪五符案整理而成(原案见《张氏医通·诸伤门》)。病初起乃内伤饮食,外感时邪,表里同病之候,并非隐晦难明之疾。患者夏日伤食,突然发热,身痛,呕吐,泻下黄水样便,很类似于西医急性胃肠炎之重症。患者 足胫不温本为里热盛、阳热内闭之征,但病人自为医生,却误认为是“阴寒”,服用温中散寒之五积散,致使邪热食积相互交结,病人高烧热炽,神昏谵语,“热结旁流”,病情趋于危重。 此时治应清热导滞,而医者反用治暑闭无汗之香茹饮辛温开散, 故服药后汗出多而热势愈炽,两足逆冷。本病参加治疗和会诊  的医生,叶医生即叶阳生,乃叶天士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儿科医生;程医生即程郊倩,著有《伤寒条辨》(后条辨),对中 医理法方药亦有较深的研究;沈医生即沈明生,其学术成就尚无考证,但从他分析病情看,亦有正确见解,无疑是具有一定医学水平的;张医生即张石顽,更是清代著名的医家。由此可见,参加此病会诊和治疗的医生,均是当时的名医,又何以辨证不清,发生错误的诊断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以下两点。

1.单纯论脉。脉象模糊或沉伏,有阴证亦有阳证。二者的鉴别,必须与其他见症相结合。不能一见脉象模糊沉伏便认为是阴寒证。由于实热所致沉伏模糊之脉,前人早有论述,如《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论发厥谓:“畜热极深,则脉道不利,反致沉细欲绝,宜解毒加承气汤下之。”《古今医案论》曰:“壶仙翁治张文学病时疫,他医诊其脉,两手俱伏。曰:‘阳证见阴 脉不治。’壶曰:‘此风热之极,火盛则伏,非阴脉也。’卒用连 翘凉膈之剂,一服而愈。”此即置实热证于不顾,单纯论脉而致发生误诊的例子。此外,古人早有诊足趺阳脉的经验,经验告诉我们,遇危重病人,桡动脉模糊不清时,诊其足趺阳脉对于 辨证很有参考价值。

2.四诊不全。此病“心下按之大痛”在辨证上至为重要,但前面几位医生忽视腹诊,而得出错误的辨证结果。沈氏谓:“阴证断无汗出如蒸之理”,虽已掌握了辨证大要,但亦因未重视腹诊,所拟白虎汤只清无形之热,与热积交结之病情不合。李士材《医案必读》记载治韩茂远案,病者患伤寒九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士材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知腹有燥矢。用大承气汤攻下,解燥矢五六枚,病情大见好转,旋瘥。此病例若不通过腹诊和切其足趺阳脉,是很难明确诊断的。汪案,张石顽若不按其心下见痛,就不能诊断为“热结旁流”。由此可见,四诊必须周详,望舌、按腹、切足趺阳脉,对于急重病人均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村长解析】
医案19,汪某,儿科医生,起病原因:夏天伤食又感时邪

夏天伤食,是伤寒还是伤热了?全是因吃凉的导致,全是伤寒!夏天本应该吃热的食物。后世中西医都说不要喝烫嘴的水,会烫成喉癌,是在转移视线。吃再烫的东西,只要咽喉部能接受,胃就能接受。如胃酸涌上来的时候,口腔、咽喉都接受不了,但胃可以接受,所以不要怕胃烫,再怎么烫也烫不出胃癌、食道癌的。胃是阳明经,阳明经本身就是多热多燥的,现在某些昧着良心的专家大张旗鼓的说脾胃喜欢寒凉,这都是资本势力走狗,把我们往火坑里推。
喝热水、热粥,吃面条都要吃热的,类似于村长河南老家早上起来喝糊糊,用南瓜、红薯等等合在一起,整一锅,大冬天趁热喝,每人都喝上两大碗,喝得阳气充满全身,温暖一整天。

现代人早上起来,就从冰箱里面拿牛奶喝,早上可能身体里还有点热乎气,一碗牛奶下去,连个热乎气都没有了。没有阳气了,病就是这么来的。

夏天是肠梗阻、积食发烧等病的高发期。村长每年夏天都会遇到几个肠梗阻的,冬天人大多不吃凉的,夏天喜欢吃凉的伤食了,伤完食之后又感时邪所致。

思考一下,如果既有里面的积食,又有外面的伤寒,你先治哪个?不要先做决定,要先看看身体的反应,哪个症状表现得严重就从哪入手。身体如果体现的恶寒发烧很重,那就先解伤寒。伤寒如果表现得不那么重,呕吐、拉稀或疼痛等积食的症状比较严重,就先通里面。中医治病也是遵循身体的决策,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做身体的主。

症状:发热、呕吐、头颅胀,自利黄水

一看就有点像霍乱,上吐下泻。霍乱也会出现这样症状。

全身肌肉痛,扪之如刺,六脉模糊,指下寻之似有似无,足胫不温

全身肌肉痛是不是又有伤寒?这个病其实挺棘手的,“扪之如刺”,就是按了之后会很疼,“六脉模糊”是整个气血可能很乱,也分不清到底是咋回事了。足胫不温是脚凉。

如果是积食发烧,典型症状是什么?
手脚凉!妈妈们都有这经验,小孩子很容易积食。

积食一般表现发烧和不发烧两种状况。一积食就发烧,手脚就开始发凉。小孩子如果是发烧一至两天,热未解,会出现口臭。舌苔由白转黄,这是小孩子的积食发烧。刚开始积食发烧,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把积食给通下去就好了。

还有一种积食,不发烧的,叫宿食。会出现吐、利,但是这个食物,孩子吐也吐不出来,利也利不出来,在《桂林古本伤寒论》霍乱篇中,仲景师跟霍乱作比较,疑似霍乱病治法,有一个方子叫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注: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涩者,此宿食也,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就是宿食方。
如果孩子经常爱积食,宿食基本不发烧,就是吃过的东西很久会吐出来,不消化,就可以用宿食方来调脾胃。食积呢,是食物在肠道卡住了,腑气不通人会发烧,这种积食是很好辨别的,只要一按肚子,孩子会痛得哇哇叫,能明显地按到一块东西。

积食有两个方向,一个调胃承气汤的方向,一个宿食方的方向。区别是积食时孩子发烧,表明里边阳气很重,这个时候可以给他通腑气。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把积食给通下去就好了。宿食是脾胃更弱一些,食物很久不消化,朝食暮吐,会出现一些吐利。如果吐利很严重的时候,用调胃承气汤下,那可能一下就把胃气下得“下之利不止”了,太阴病是不能下的。

一般小孩子积食,不吐也不拉,就是发烧,不吃东西,手脚冰凉,一摸肚子会很烫手,然后一张嘴有热气,有口臭,表明热不在外面,在里面。睡眠的时候,会抖、会惊厥、说梦话、会谵语。谵语是因为什么?谵语是因为神昏,是因为腑气不通,承气汤里面不都有谵语吗?小孩子经常说梦话也是谵语的一种,老磨牙说梦话是因为积食,也是腑气不通的一个症状反应。

如现在很多孩子有俩眼袋,鼻子上青筋爆出,环口黧黑,不爱吃饭,爱说梦话,都是脾胃弱,受损很严重了,如果经常积食呕吐,就不能用调胃承气汤了,不能给他通腑气的,不能给他用下法,太阴病是忌用下法的,要用宿食方来调。
宿食就是积食,记得小时候老家有个民间方子,用蜂蜡烧鲫鱼治小孩积食,具体原理也不清楚。

现在孩子是吃了如生的、凉的水果,或者牛肉等难消化的动物肉有关。上次一位同修给还没长牙的小孩吃生枣,小孩子不可能消化生枣,结果卡在胃里,卡得翻白眼,一天惊厥三次。小孩子身体卡住了,就会发烧,一烧腑气就不通。所有神昏、惊厥都是因为腑气不通,只要通了腑气,这些症状就没有了。要知道小孩子很多积食都是因为家人的不当饮食喂养有关。正确的是给小孩子多喝点粥,如碳火煮的南瓜小米粥,禁忌一切寒凉之物。
发病后,病者自认为是“阴寒”,用温中祛寒之五积散治疗

五积散是偏热的一个方子,白芷、川芎、茯苓、当归、肉桂组成。

服后高烧热炽,神昏,卧床不起,至第三日,自利不止,时常谵语。

自利不止就是拉着黄水,还时常谵语。有一种病叫“热结旁流”,屎或者食物等固体把肠管堵住,下不来,但是液体掺杂着一些屎汤子,从肠道壁下来了,就拉黄水。如果能正常拉出来,就不会谵语了。因为里面有东西堵着了,腑气不通,才会谵语。如果患者拉着稀,拉着黄水,还谵语,表明什么?说明里面有东西在堵着,虽然拉着,但是真正的东西在里面没有拉出来,才会出现神昏谵语,然后卧床不起,至第三日自利不止。

“与香茹饮,遂头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宁,两足逆冷”。

患者热全部在上面,下不来。喊了当时有头有脸的四位名家。有一位辨的挺准确的,说“食填中宫,不能鼓运”。用凉膈散,里面有一些大黄来下的。

总结分析

患者本属于积食,当成伤寒,予以解表发汗来治,或者是吃了一些东西,导致食物卡在里面。如果是积食,先不治积食,予以解表发汗,出完汗之后,患者身体里边就没有津液了,导致食物卡在里面卡干了,导致拉稀,拉屎汤子。也喝水,水能出来,但那里面卡的东西带不出来。这种情况,其实也很好辨,按一下肚子就知道了,能按到是卡在横结肠、降结肠还是升结肠,有的可能也会卡在小肠,也可能卡在阑尾那一块。卡阑尾会痛,予以大黄牡丹皮汤;卡大肠里面直接就是承气汤大柴胡加芒硝也可以。像这种热结旁流的一定要用芒硝,芒硝有软坚功效。

名医里有一位是叶天士的父亲叶阳生,有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程郊倩,村长都听说过这人,还有一位沈明生沈医生。都是当时的名医啊,面对这些症的时候都辨不清楚。
大柴胡汤有一证,按之心下满痛。心下属于胃肠道这一块,按之满痛是因为里面有一些食物积住了,用大柴胡汤下也可以的。大柴胡汤下要比大承气汤下柔和一些,毕竟大柴胡汤里边有枣。
村长说过一个案例:晗晗的姥姥,东北人坐炕后,热气熏蒸的大肠干燥,出现便秘神昏,说有鬼。村长就用大柴胡加芒硝,拉了一床屎蛋子之后,神智马上就清醒了。因为大柴胡加芒硝,相当于小柴胡合上大承气汤,不过他后来也是用大承气下的,然后解燥屎,就好了。



圆 光 


适皖南莽苍

抢榆枋而止

三餐果腹

无所事然




 直播频道号

以飨同好

 

村长侃
求医不如求养生养生莫过于寡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