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医林误案》之二十七"虚人外感,实实之误"

文摘   文化   2024-08-22 10:15   安徽  

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文字整理:中道同修

总统筹:墨默


【医案27】

虚人外感

实实之误


陆平叔文学,平素体虚气怯,面色萎黄,药宜温补,不宜寒凉,固其常也。秋月偶患三疟,孟冬复受外寒,虽有寒热一症,而未至大寒大热。医者以为疟后虚邪,投以参术补剂,转致奄奄一息。迁延两旬,间有从外感起见者,用人参白虎汤,略无寸效,昏昏默默,漫无主持,已致木矣。但筋脉牵掣不停,只恐手足痿废。变用防风通圣散方减白术,当晚连进2剂。1剂殊相安,2剂大便始通,少顷睡去,津津汗出,次早诊之,筋脉不为牵掣,但阳明胃脉洪大反加。随用白虎汤、石膏、知母各两许,次加柴胡、花粉、芩、柏、连翘、栀子一派苦寒,连进10余剂,神识清,饮食进,半月起于床,1月步于地,略过啖即腹痛泄泻,俨似虚证,俞不之顾,但于行滞药中,加柴胡、桂枝升散余邪,不使下溜变痢,然后改用葳蕤、二冬略和胃气,间用人参不过五分,前后治法,一一不违矩矱,始克起九死于一生也。

-《续名医类案·俞嘉言医案》


【作者辨析】


患者平素体虚气怯,三疟之后元气大亏,理应调补,此其常也,但孟冬复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乃风寒郁于卫表之实证,直须辛温救表,祛邪外出,此其变也。前医误为病后虚邪,妄用参术蛮补,致使患者外有风寒郁滞经脉,内壅气机不能通达,遂致奄奄一息。实实之误,参术亦能杀人。医者又作阳明经证治,参白虎汤既不能外祛风寒,又不能内畅气机,因而使经脉愈加不利,津液不能濡润,渐成《金匮》“刚痉”之筋脉牵掣不定。气机阻滞,津液不通,化热成实,故见大便不利,神识昏蒙,渐致木僵。俞氏匠心独运,变用解表通里之防风通圣散使表寒得散,津液遂行,里实能通,神识渐清。复用白虎汤加柴胡、栀子、黄芩、黄柏之属,散泄阳明里热,使余邪依次外岀,已成之危局得以扭转。



【作者体会】


外感之病,传变最速,用药不能切中病机,不唯病不得愈,反易变生他证。一步失误,步步不及。外感多实,应以疏解为急,若兼体虚,亦应以解表为主,佐以补益。若纯用补剂,势必助邪伤正,反为棘手。临床应知常达变,守常通变,随证用药。“常”为普遍规律,临床表现典型,易于认识掌握,“变”为特殊规律,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于认识掌握。疾病的“变”是绝对的,医者主要是解决“变”的问题。若拘泥于“常”,不能变通,误治则难于避免。

【村长解析】

村长侃公众号里的文章《夏三月养生:所爱在外》,阐述了病疟是怎样形成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素问·疟论篇》;“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身体和天地的运行是一模一样的。秋天的气是燥气、肃降之气,凉风一吹,夏天的暑气就退位了。如果在夏天伤了暑,三焦网膜里都是暑气,这时秋天的肃降之气和身体内的暑气产生拉锯战,就形成疟疾,原理和柴胡汤证差不多,只是范围更大一些。

柴胡汤证是在一日之内多次往来寒热(忽冷忽热)。我小时候经常这样,热的时候踢被子,一会又感觉冷,这是身体的气血和外界病邪的拉锯战。你弱,它就强;你强了,它就弱。身体强了,阳气往外推,感觉热涌出来。可是又推不出去,病邪再往里攻,又感觉冷。

疟,古代称为“三日疟”,三天发生一次拉锯战。跟打仗一样,打输了歇三天整顿粮草,然后再打。每打一次仗,身体的气血就消耗一次,如果攻不下来,反复拉锯,便形成了疟。现在人夏天伤暑的很少,反而得伤寒的比较多,三伏天吃冷饮、吹空调,不避暑,都在耗气血。另一种极端是有些人听信了错误的养生概念,三伏天艾灸。正常人三伏天艾灸容易导致伤阴,引发潮热。还有人灸到出大汗、咽干,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没精神,这和伤暑的症状一模一样。“夏伤于暑,肺先受之,神昏”(“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这是通过艾灸的方式把暑气打到身体里面了。待秋天到来的时候,秋燥内敛,燥热往内一收,就会发现身体燥热得受不了。

伏是什么?

“伏”是一个“人”,旁边趴着一个“犬”。三伏天的“伏”和冬天的“猫冬”一个意思。夏天当狗,冬天当猫,就是不要妄动。在这两个极端的季节里,一个极热,一个极寒,人都要伏着不动。

什么时候可以灸?

在天地阳气生发的时候,过了春分,或者是立夏到夏至、端午这段时间艾灸是最好的,端午时候的热不是暑气,是阳气。所以南方端午赛龙舟,龙就是阳气,乾卦里面阳爻是龙,让龙升到最顶,也就是阳气生发到最鼎盛。古人这个时候在家里熏艾草,也是用来辅助人体阳气生发的。老祖宗已经把规矩立下了,但是我们没有揣测他们为什么立这个规矩,结果三伏天艾灸,灸出一身病。

关于艾灸的问题,村长写过一篇文章《也说三伏灸之利弊》。养生层面来说是让大家不能乱灸,不是说有病也不让艾灸,千万不要误解。有病了,比如膝盖受凉了,吃凉东西了等等,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可以灸。依据老祖先立下的规矩,遵循天地之道。该伏的时候伏,该动的时候动,这才是最好的养生。

真正的灸是温灸,所有的补都是温补。只有温和的东西,身体才能吸收“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但现在人的艾灸都是在“烤肉”,把肉烤烂、烤冒油。幺蛾子出的越多,人就越信。佛陀说末法时期众生信邪,不乐正法。什么东西越邪,越花枝招展,人就越相信。说到不用花钱,喝炭烧的水就能治病,他们就不信了。

真正的养生,连艾灸都不用。“天灸”最简单了。跟我做三个月茶,一天到晚采茶、劳动、晒背,阳气蹭蹭往上冲。我这几年身体好,就得益于每年从清明到夏至阳气升腾的时候,一直在动,边晒茶,边晒人,发现自己身体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好。所以知道这个理法,完全符合天道了,就不需要那些幺蛾子。

日晡发潮热跟秋天的热,原理是一样的,一天也可以分春夏秋冬,下午就是秋,气要往里收。如果身体里面本来就有热,外界的热再往里收,人就感觉热。同理,人的一生也分春夏秋冬四季,所以女人到中年(秋天)的时候多发更年期,很多是因为身体阴虚了。现在人加速耗损身体的阴血,把血耗干了,等到秋天热的时候,就浑身燥热、发潮热。西医所谓的更年期综合症、发潮热是现代病,不但女人发潮热,男人也发,其本质就是阴虚。身体的阴液就好比是水,阳就是火。当阳往内敛的时候,体内水少了,就显得火旺;水很容易沸腾,就会出现发潮热现象。


陆平叔文学,平素体虚气怯,面色萎黄,药宜温补,不宜寒凉,固其常也。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因脾胃虚衰,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机体失养,面色淡黄无华而呈萎黄,面部是脏腑精气上荣的部位,又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观相,看一个人面部黄就知道脾有问题。黄是“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面黄、气虚,四肢无力,都是脾的问题。我们用黄芪建中汤,可以辅助加一两克茵陈帮助褪黄。我们经常会用黄芪建中汤给女性褪黄,喝一段时间后发现面色不黄了。

有的人胃口没问题,但就是面色蜡黄,吃得也不少,说明胃不寒。如果胃寒就要理中。面黄找脾,脾的问题要建中。脾虚和胃寒是两码事。

秋月偶患三疟,孟冬复受外寒,虽有寒热一症,而未至大寒大热。

“三疟”就是上面说到的三日疟,即三天往来寒热一次。

“秋月偶患三疟”,并不是秋天才患的疟,是因为夏天伤了暑,又因“平素体虚气怯”,暑气到了身体里面,没有力量排出来,一直客于三焦网膜,到秋天的时候跟外界的凉气发生正邪交争,这是疟病的形成原因。

“孟冬复受外寒,虽有寒热一症,而未至大寒大热。”推测这种体质的人患疟病,是寒多于热。疟病有三种:一种是先寒而后热的寒疟;一种是先热而后寒的温疟;一种是但热不寒的疸疟。

像案例的这种是得了疟疾,又受外寒,发生这种往来寒热,这样的人肯定是寒多。因为打铁需要自身硬,自身挡不住外邪的侵袭。针对寒多,经方有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温中,有胃气了,从里面往外推,这个方子是专门治寒疟的。

还有热多的疟,是阴虚了。秋天发潮热,但热不寒,一发潮热,烦躁、浑身热的受不了,热就像潮水一样往外涌,有的出汗,有的汗出不来。汗能出来的,那热就解了,因为发汗能散热,平衡热。如果汗都出不来的,说明阴虚严重,脉应该是又细又微的。这些人,潮热一来,浑身烦躁,还出不来汗,难受得很。

发潮热一般都是秋天或者下午。西方称之为更年期,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这个病名是被制造出来的。以前的女人身体能自动调节平衡,平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过渡了,是感觉不到的。但是现在人感受很明显,说明身体阴虚。汗血同源,凡是发潮热、有盗汗的那些人,脉没有一个大的,全是微细脉,细是血虚。这种问题炙甘草汤,先补阴、补血。十个里面有九个人,把阴补上脉管里血足了,病基本上就好了。发潮热的根源,是血虚,阴不足,身体里面没有水了、没血了,热过来之后身体接纳不了,就会往外返。女人发潮热、更年期综合症、起色斑、失眠、多梦、脱发,这一系列问题全是炙甘草汤。如果阴补上了,还发潮热,那再按照症状来。

我认识一个大姐,白天不发潮热,就是在肺经当令的时候(夜里三点到五点)浑身发热,这是肺萎,还是用炙甘草汤。里面的麦门冬,也可以再多放点。肺阴虚、心阴虚都是炙甘草汤,哪怕肾阴虚都能用炙甘草汤,因为里面有地黄。男人肾阴虚,脚心的涌泉穴发热,就可以喝炙甘草汤。肾阴虚阳亢的话,会感觉腰眼发热,卧不着床,脚心发热,嗓子感觉冒火,干干的,因为肾经的循行路线路过咽喉(《灵枢· 经脉》篇记载:“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阳亢还会出现耳鸣,炙甘草汤也能治。老人失眠、健忘大多数是炙甘草汤,好用得很。这个方子太好了,在应用时所向披靡。

“脉结促,心动悸”,炙甘草汤证给的条辨就这几个字。其实经方中字越少,事越大,应用越广泛。就如“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补阴的做成膏是非常适合的,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如果碰到女人发潮热,但热不寒的,现在叫更年期综合症,古代叫疸疟。(“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悗,手足热而欲呕,此名疸疟”)“疸”是“病”加“旦”,旦是太阳,就是有阳无阴,还有阳旦汤,本质都是阴虚,要记住阳旦汤是发热而不潮,一直发热。血虚发潮热时会但热不寒,这种发潮热,先用炙甘草汤,要先补阴,阴补上了,如果还发潮热,考虑是疸疟,里面有暑气,那就解暑气,用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我给我姨开的是白虎加桂枝人参汤,她发潮热很严重,每天发,喝一副就好了。白虎汤专治暑气,白虎加桂枝人参汤里面的党参补阴,就这么简单。别上来就用白虎加桂枝人参汤,以前的人身体里阳气足,现在人的身体阳气弱,敌不住白虎,白虎上来一口就把人咬死了。

医者以为疟后虚邪,投以参术补剂,转致奄奄一息。

这就是虚不受补。后世中医有一个弊病,不管脾胃运化直接补,当归、地黄、党参,只要能补的,全部搞在一起,喝了之后,身体根本化不掉,成了虚不受补。我们想给人补,首先要考虑患者中焦是否通畅,现在大部分人中焦都不通,需要先用生姜泻心汤疏通一下,然后再补。

有一次,有位同修在我这做茶,身体不舒服搞了十几克吴茱萸,喝了之后哇哇地吐。吴茱萸五克煮出来的汤都很难喝,他熬的又很浓,一次喝完,结果胃受不了。经方的药,如果喝了胃很难受,是没熬好,炙甘草汤、黄芪建中汤,哪怕是甘草泻心汤,真正熬好了,没有一个难喝的药。

现代人用电锅煮药,根本煮不透。药要用火煮,水火既济化合后,才是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对现在人来说,煮药也是很头大的事情。其实煮药很简单,药汤苦就多放几个枣,不能死脑筋,处方放十个就只能放十个。现代人炖汤知道怎么调味会非常好,结果熬药就不会整了。煮药和炖汤是一样的,无非就是咸了加点水,淡了浓缩一下,到最后,汤不咸不淡恰到好处,很好喝,不会反胃。真正经方的药熬好了基本都不难喝。煮药难喝有两个原因,一是开的方子不均衡,二是没有煮好。因为经方里一般都有大枣、生姜、党参、甘草,不会那么难喝。小柴胡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都太好喝了,尤其是甘草泻心汤膏,冲出来还有蜜味。我女儿小半夏打个喷嚏都说:“哎呀,我终于生病了。”因为她喜欢喝药,天天早上起来说:“我要喝甘草泻心汤”,太有意思了。还有个窍门就是有金石类的汤药,喝之前沉淀一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的方药叫某某汤,如桂枝汤、白虎汤、甘草干姜汤等,意思是熬药跟煲汤一样。和广州人喜欢煲药膳汤喝是一回事儿,很简单的,不要把它看得很麻烦。自己熬药,用炭火熬;用电的话,药和水是分离的。和泡茶一样,用电加热的水来泡茶,汤水分离,不能很好融合在一起;用炭火水泡的茶汤很饱满,是融合在一起的。


迁延两旬,间有从外感起见者,用人参白虎汤

这种体质不可能需要用白虎加参汤,肯定是医者看到有疟,也知道疸疟,套方子。

略无寸效,昏昏默默,漫无主持,已致木矣。但筋脉牵掣不停,只恐手足痿废。

已经到抽筋了,这个抽筋是寒导致的。我们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讲过,霍乱之后浑身牵掣,是阳气没有了。这跟天冷我们在外面站时间长了,胳膊和手指冻僵了,不灵便了是一样的。这种体质下,再来一副白虎汤,能不牵掣吗?所以“筋脉牵掣不停”都可以上通脉四逆汤了,多用点党参。从太阴病一直误治到少阴死症。要是再来一副白虎汤,估计会就此绝命。

变用防风通圣散方减白术,当晚连进2剂。1剂殊相安,2剂大便始通,少顷睡去,津津汗出,次早诊之,筋脉不为牵掣,但阳明胃脉洪大反加。随用白虎汤、石膏、知母各两许,次加柴胡、花粉、芩、柏、连翘、栀子一派苦寒,连进10余剂

他见脉洪大,又转成白虎汤了,但这个完全不是白虎汤证。脉洪大有可能是气浮,浮出来的脉大。真正的白虎汤不仅是脉洪大,还有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这才是白虎汤证。不能一摸脉很大,就判断是白虎汤。这个脉大是气浮起来了,里虚,里面已经空掉了。到后来又用了一派苦寒药,还能把人又救了,很匪夷所思。

神识清,饮食进,半月起于床,1月步于地,略过啖即腹痛泄泻,俨似虚证

“略过啖即腹痛泄泻”,就是有的人多吃了一点马上就会拉稀,这是里面气虚,固不住了,喝白虎汤造成的后果。还有一种人,吃饱了就拉,或者边吃边拉,饭还没吃完就拉。像这样的情况我们用理中加黄芪,理中的同时把气固住。

始克起,九死于一生也

这个人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始克起,九死于一生也”。病家开始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症,一直逆治,到后来,是命大没治死。经方不管他逆治到什么程度,任何一个环节,一直到死症之前,都有方法来托住,不让其恶化。

再说回白虎汤,千万不要一摸脉洪大,就以为是白虎汤,现在的人怎么可能用白虎汤呢。就算舌头干瘪也不一定是白虎汤。如果人一吃饭就“哗哗”出汗,一摸脉如同滚滚洪流“砰砰”有力,口渴,胃口特别好,吃嘛嘛香,多饮多食,在不发烧的情况下,都不是白虎汤症,要用文蛤汤。在发烧、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这才是白虎辈。就是从里到外全是热的,里燥外热,里面不存水。就像撒哈拉沙漠夏天的正中午,泼一杯水,“唰”就没了。第一固不住水,第二空气又很干燥、缺水,喝再多水,都存不住,都通过汗散出去了,像沙漠气候一样的时候用白虎汤:苦寒、甘寒的知母能润燥,生石膏解暑气、解热。生石膏解空气里的暑热,表皮太阳寒水的热,知母是润土壤里的燥。土壤里面的水太多,过湿用苍术或白术都行,用苍术来燥湿。但是土过燥也不行,过燥种不出庄稼,就用知母来润燥,用粳米这种粘哒哒的物质来固水。

我们如果吃粘腻的、甜的东西多,小便就会减少,因为甜的东西不利于渗水。用粳米来增强汤的粘度,可以让水走得慢一点。如果不粘腻的话,喝完汤就变成小便走了。如果用白虎汤还固不住水的话,我们可以加文蛤、加牡蛎,成白虎加牡蛎文蛤汤,这是小策略。

苍术与细辛逐水气的区别:苍术增加阳明的燥气,燥太阴的湿,作用于肌肉里的水,表现为身体四肢沉重;细辛逐三焦湿,壮大少阳的阳气,作用于气化三焦的停水。




圆 光 


适皖南莽苍

抢榆枋而止

三餐果腹

无所事然




 直播频道号

以飨同好

 

村长侃
求医不如求养生养生莫过于寡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