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听谛之二:序品
文摘
文化
2024-10-26 09:02
江西
文字整理:中道同修
总统筹:墨默
昨天来个朋友,他已经挣很多钱,我对他说:“我们挣钱目的是为了衣食无忧,能闲下来有时间享受生活,如果钱挣到了,生活不但没享受反而更忙,那这个钱就是让你还债的。”现在上班跟坐牢有什么区别?都是踩缝纫机,只是你踩缝纫机的活动空间比较大一些,其实都是还债。对自己要清楚,对别人要糊涂。我欠众生多少债,情债、命债、各种债,自己心里要知道。至于别人欠我多少,是个糊涂账,不还就拉倒,也不追。大家总是想着去挣钱,我是连挣钱的概念都不建立,做一行就要把这行做好,把事做好之后,老天赏饭吃,赏我多少,就要多少,不给我就不要,也不求。我有想把活干好、把事做好的心态,三百六十行,任何一行做到极致,都会有数不完的财富。要爱一行干一行,不是干一行爱一行,不能颠倒。现代人三百六十行,干一行恨一行,行行都骂娘。只为挣钱去干一件事与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两回事。真正热爱的,一分钱不挣、甚至赔钱都乐意干,这才叫热爱。如果一个事我不喜欢,即使能挣再多的钱,挣再多的名利,逼我也不会去做的。村长是完全没办法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就是坚持本心。这就是直心,不蒙蔽、不骗自己,也不将就。很多人学《伤寒论》没整明白,稀里糊涂,可能前人也整不明白,就这样了。我学《伤寒论》没整明白就很难受,不懂就是不懂,不装懂,不能自己骗自己,一定要想办法整明白,自己悟也好,查资料也好,看书也好,去学习,去找答案。“未证言证,未得谓得”,没到那个程度就说已经达到了,这是大妄语。形成这个习惯后,就会活在自己构造的虚妄世界里,接受不了真实的、直心的东西。所以有时候村长说话,有的人受不了,原因是我说内心想表达的东西,但是太直了他接受不了,以为我在说他。村长讲《法华经》不是逐字逐句讲,所有百度能查到的,都不讲了;讲的东西你查也查不到,讲的是大家以前从来没听过的,得未曾有;从究竟来说,无有少法可得,为未曾有。既然找不到印证,怎么证明村长你解的法华一定就正确?我们总想找一个标准答案来印证,那这个标准答案是谁定的标准呢?村长理解的《南华经》和古人大不相同,我就是对的么?古人就是错的么?讲经说法都是应心现量的东西,没有标准,最终是要看"对机"与否。所有佛经,不管大乘经、小乘经,开始都是如是我闻。所有经典开头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义谛,后面的就落入说法分了,法一言说就落入第二义谛。“如是我闻”有很多层含义,详细展开讲这四个字,一天也解不完。经是阿难听佛说的,后来集结经典的时候,阿难说:我当年如是听佛陀这么讲,我就这么说。这是如是我闻字面的意思。“如”是道的意思,自性称为如,大圆觉称为如,法身称为如,一切三世诸佛法身跟众生所有的法身,就是如,如是法身佛,是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称为如来,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如”中映现出来的,为何应?众生功德具足了自然会有佛应世。我们众生其实也是如来,也是从“如”中来的,众生是迷了佛,没有悟入佛之知见。佛是如来,佛明白“如”的真谛,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去也不来,是觉了佛;众生是迷的如来,是迷了佛。众生是怎么迷的?颠倒梦想,认物为己,困在心识幻相里面了。佛陀讲法华就是开示佛之知见,让众生从“迷了佛”成为“觉了佛”,明白自己跟讲法的释迦牟尼佛是一样的,法身都是毗卢遮那佛,这是“如”的意思。“闻”指闻性,加“如是我闻”的原因是佛陀在讲《楞严经》的时候,给末法时期修行的众生立了一个最方便的法门,就是修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这个法门止妄想是最快的。我们常说要开智慧,其实智慧本来就有。我们与诸佛同一真如性海,佛陀的水体寂静,六根寂静不动。众生的水体,整天翻江倒海、兴风作浪、搅起泥沙,使水里的东西全都看不清,是自己把清澈的本心搅浑浊了,五浊恶世就是这么出来的。众生降服烦恼妄想,抚平水波之后,平湖秋月圆明,智慧自然显现。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是最能止妄想息心的法门。“如是我闻”是给末法时期的人听的,因为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用来听经闻法,听到经的真谛,这还是外界的第二谛,真的谛听是反闻闻自性,回光返照。如来在哪藏着?真在哪藏着?孙悟空的金箍棒在哪藏着?真如在哪里藏着?如来在灵台方寸山,昴日星官眼里炼针(目真邻陀),孙悟空耳里藏针(真),众生若能舍识用根来修,止妄是非常快的。妄想止住了,智慧会油然而生。而我们一刻不得闲,都成了奔波霸了~宝塔明珠昏暗也非他人之过。“如是我闻”就是告诉众生在哪儿去找真如,从哪里修最方便,翻译成“阿难当年听佛说”,这就落到文字相里面了。这是《首楞严经》中的一个著名偈子。文殊菩萨说,“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七佛之师文殊菩萨也是修耳根圆通成就的龙种上尊王佛。修耳根圆通犹如龙宫有了定海神针,海是心海。定海神针没了,龙宫翻腾,无明昏暗。 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一时。三世一时,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是不分的,一时不是过去,不是佛三千年前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住着,坐时光机回到三千年前,去灵鹫山,也见不到佛,见到的只是几块长得像鹰头鼻子的破石头。能明白"如是我闻",就能找到佛,佛在六根门头坐,因为佛性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就是三世一心,也叫三世一时。王舍城的耆阇崛山,玄奘大师翻译成“灵鹫山”。如果佛在灵鹫山或鹫峰山顶讲法,这个法就是到顶、第一义谛。灵鹫山就是灵台方寸山,还是让众生去灵台找佛,不是外界那个佛相。鸠摩罗什译成“耆阇崛山”是音译,音译也有它的意思。王舍城。有时还翻译成“舍卫城”,“舍”可读为舍(shè)和舍(shě)一字双音,正好表达两个相反的意思。舍(shè)是宿舍,所住的地方叫舍,王舍城即王所住的地方。同时,舍(shě)也有舍弃、施舍的意思。就像觉(jué)和觉(jiào),睡着了就叫觉(jiào),明白了就叫觉(jué),一个字表达两个相反的意思。虽然王住在舍卫城里面,拥有很多财富,但是这些东西留不住,最终也要舍。比如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围城,虽然神识在城里住着,但是身体最终也是要被舍弃的;虽然拥有无量财宝,最终也是要去施舍的。佛在舍卫国,没觉悟的我们在卫国,什么是卫国?财富金钱是我的,名利地位是我的,一切都是我的,所有的东西都要攥在自己手里,都是满足自己的东西,所以不觉悟的众生都在卫国。佛住舍卫国,佛没有他自己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拿来给众生布施。佛说娑婆世界“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哪怕有芥子大小的空隙,那些世界都是菩萨舍命之处,他有财富也是为了给众生做功德,有智慧也是帮助众生解脱。拥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去度化众生。如果哪一天,我们也能像佛陀、菩萨这样的心态来行事,我们也住舍卫国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jǐ)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孤独是六道轮回里这些无依无靠的人。《楞严经》中阿难说:“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我们就像没有爹妈,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这些人突然遇见生母了。祗树就是佛陀建立一个法幢,树立三乘法幢救度在六道里飘零的孤独人。“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表面意思是说舍卫国的孤独长者用金砖铺地,这是最表面的意思,看大乘经文如果落到名相上,就品不出法味了。耆阇崛山是在自己的山头里坐着,门里面有个“者”,在自家园地里,没在别处,灵山、耆阇崛山、灵鹫山都是灵台方寸山。住本地。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
有个词:逮得己利,这个很有意思,原来都被六根骗了,这一次终于捞到本儿,挣着钱了,就是逮得己利。原来财宝都在哪?都被六贼盗跑,这一次终于收回本钱。尽诸有结,是以后的生死都没有了。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心得自在,但是要明白逮得己利只是自己修行,自己得利。比如村长只自己挣钱发财,就不是达济天下的心,没有得大势。菩萨修行要得大势力,不但自己能挣到钱,还让大家都挣到钱,所以菩萨不逮得己利。阿罗汉修行类似于独善其身,而菩萨修行是达济天下;独善其身是自己吃饱全家不饿,反正也解脱了,这是小乘的特点;阿罗汉类似于资本家,自己吃饱喝足,不管其他人有没有挣到钱;佛菩萨的大愿就是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让大家都解脱。后面讲的是来了菩萨八万,还有很多天子,介绍一些佛陀的弟子,排到前面的上首菩萨有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每一个菩萨的名字,代表着这部经要讲什么。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这本经书有行愿的,有慈悲救度众生的办法;得大势菩萨代表能真正明白法华经,是能得大势的,不是逮得己利;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等,后来很多菩萨都来了,但四大菩萨里少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到最后才出场。在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第廿八》,普贤菩萨在宝威德上王佛国听佛讲法,给普贤菩萨打了个探照灯让他闪亮登场,压轴出场是要重点介绍。后来又来了很多天子,释提桓因、梵王、娑婆世界主、各层天的天王,释提桓因大能就是伏羲大能氏。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还说了一部《无量义经》,就像开场的折子戏,不是这部经有“无量义”,《无量义经》就是《法华经》,因为《法华经》就有无量义,无量义是一义,佛陀讲的一相一味之法,一切即一,把握根本的道,这个根本义出生无量义。 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
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陀讲完《无量义经》之后,往这结跏趺坐,开始放大光明。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
佛经里面有很多这种带“摩诃”的,比如说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目真邻陀的意思是告诉你眼里藏"真",循见返元。为什么还加个摩诃? 自己一根返元六根解脱,自己解脱还能发大愿度脱众生,就是发大愿的菩萨,就是"摩诃目真邻陀",不可把意思坐实,理解成就是一坐山名,佛经中处处都是无上妙味。这些花是表菩萨的,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边还有一个摩诃,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摩诃”是代表不退转的大菩萨,就像叫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一加“摩诃”就代表不退转。比如称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对于刚发心的菩萨行菩萨道,刚受完菩萨戒的,可以称为初发心菩萨、初发意菩萨,真正要入到不退转位,才加“摩诃”。“摩诃”是大的意思,但是不能翻译成大,是不退转、不凋谢、不凋零的意思。动、起、涌、震、吼、觉这六种震动,从相上讲是震动,从法义上讲是代表着菩萨六度,叫六返震动。菩萨行六度跟世间人行贪嗔痴、杀盗淫妄酒是完全相反的,当决定开始发菩萨心、行菩萨道,就是要返家了,还至本处。这个动,一般人是感知不到的,不要着法相,要品法义,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一有六种震动就是佛要讲菩萨所行法,要让你去行菩萨道了。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佛开始放光,从眉间白毫照东方世界,上到最顶的色究竟天,下到阿鼻地狱,整个光都“靡不周遍”。佛陀讲的法,不管是地狱众生、畜生道众生,人道乃至色究竟天所有的众生都受益,是法雨,就像一场大雨,从小禾苗到大树,都蒙受法雨的滋润和供养。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弥勒菩萨一看此等盛况,说:“佛现这么大光明,惊天动地,这是怎么回事?去问谁?谁知道?”弥勒菩萨是知道的,这是慈悲代我们问的。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这个情形文殊菩萨知道。文殊菩萨一看众会有疑,就给大家答疑,解大家的疑惑。文殊菩萨说:“我当年供养佛讲经说法的时候,也放了这样的光,我见过,我来跟你说。”这里文殊菩萨解答弥勒菩萨的疑惑,也解答我们的疑惑。(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他原来供养过很多的佛,是贤劫(现在劫)和庄严劫(过去劫)的七佛之师,以前不知道多少世都做诸陀的老师。文殊菩萨给大家说佛陀放光的缘起。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叫龙种上尊王佛,他以前在做妙光菩萨的时候,供养日月灯明佛。日月灯明佛也很好理解,在天为日、为月,在人间就为灯明,照亮众生无明的心。这尊佛是来除妄、照破无明的。文殊菩萨说原来有两万尊佛先后出世,这两万尊佛都叫日月灯明佛,佛号都一样。佛号起的很多,其实十方诸佛也都是一佛,一佛即是十方诸佛。“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名字只是表象,佛陀的八个法王子,代表的意思是从初发心到究竟涅槃,承接佛道中间要经历的历程。第一,“有意”就是有意发心行菩萨道,就是初发心菩萨。跟我们去受菩萨戒一样。决定要在红尘里面对事炼心,然后度己度人。
第二,善护念就是“善意”。
第三,悟入到佛的知见,就有“无量意”。
第四,有无量意,就是“宝意”,菩萨慈悲心就是世间最宝贵的。
第五,“增意”就是生生世世,生生益智,每一世都更勇猛精进,要维护我们的愿心不丢失,不丧失,不退转。
第六,“除疑意”,众生有各种的疑问,可以因材施教,三乘法说法去化导,给他们“除疑意”。到“除疑意”,就到不退转菩萨了。
第七,“向意”,功德回向所有众生,一心向佛道。
第八,“法意”,究竟涅槃,同于法性身,究竟成佛。
我们行中医之道,慧众生解脱知见,你有疑问,我们来解答一些疑问。除疑意让大家明白,点亮日月灯,点亮脑壳里的小黑屋。要没有佛陀来讲法,举世昏暗,我们怎么可能会开悟?这八个王子是我们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表面说是佛陀的王子,其实不都是法王子吗?法王子不都是菩萨吗?日月灯明佛灭度前授记了一位菩萨。每一尊佛灭度前都会给下一位一生补处的菩萨授记。像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给弥勒菩萨授记:“你是下一尊在娑婆世界,在阎浮提要成就的佛。”日月灯明佛也一样,他灭度之前也给德藏菩萨授记:下一尊佛,佛号叫净身如来。日月灯明佛的八个王子同一个师父~妙光菩萨。妙光菩萨就是文殊菩萨的前身。佛陀在的时候是众生第一导师,菩萨是众生第二导师。佛陀在世的时候,跟着佛学,佛陀灭度了以后,跟文殊菩萨学。日月灯明佛讲法华经讲了很长时间。日月灯明佛灭度之后,妙光菩萨讲八十小劫,又讲了很长时间。妙光菩萨有八百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叫求名菩萨,他不好好修,总是求名相、求名利,这个弟子就是阿逸多~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原来总是贪求富贵,穿绫罗绸缎。弥勒菩萨前身就叫求名菩萨。因为他求名,所以叫弥勒。求名就迷,求利也迷,求财色、名利都是迷了(弥勒)。佛经翻译都太有意思。这八个王子后来都是师从妙光菩萨,最后都成佛了。所以说跟着文殊菩萨学一样成佛呀。最后一位成佛的叫燃灯佛,燃灯佛又给释迦牟尼授记,文殊菩萨把这个事给大家讲一遍。我们要明白里面的义理和法味。这里有个重点就是日月灯明佛是因为妙光菩萨的缘故才讲法华经,是妙光菩萨请佛讲法的。所以我们遇到佛要请佛住世,请佛讲法。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坐。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佛陀一般不会主动说法,是菩萨代众生向佛陀请法。妙光菩萨向佛陀请法,佛陀才讲了法华经。佛陀讲了六十小劫,但是听法的人感觉就像过了一顿饭的时间,这是时间相。有一次我做梦活了好几辈子,在梦里死后升天,我说我太累了,想休息,他们说可以,但是想到天上一日,地下一千年,休息几天,地下沧海桑田,就不能休息,要下去度人。梦里的一念就过了几辈子,所以说时间只是个相,时间长或者短只是一个感觉,如果没有想就没有相,没有感觉就没有时间。是因为睡不着才感觉长夜漫漫,如果睡着了,从晚上一闭眼到第二天一睁眼,一夜就过去了。所以阿罗汉入定多少劫,对他来说就是一刹那,眼睛一闭一睁的事,中间没有想。真能定住,把思念全部停止,时间也停止了。打妄想时间就慢,妄想越粗重,时间越长;妄想轻,时间过得就快,如果哪天妄想没有了,时间也停止了。佛六根寂静,心识不动,已经入究竟涅槃,一刹那等于永恒,永恒也是一刹那,佛住一时里,我们其实也住一时里面,但对我们来说就是无量劫,漫漫长夜,受不完的苦,遭不完的罪。时间上的快慢,是根据众生的业力来决定的,业力越重时间越长,在地狱里面受无量劫的苦,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天。地藏王菩萨(前身为光目女)的母亲下地狱又被救出来,投胎变成仆人的小孩,刚出生就说:“吾是汝母,久处幽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世间数日,她感觉从一个大地狱辗转另外一个大地狱受累劫无量无边的苦。所以时间是相对的,受苦的日子漫长,享乐就是一刹那。现在想想我们活到这么大,小时候对现在来说只是记忆。我就四十多了,几十年的时间也是一刹那。听会的这些菩萨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六根寂静,听佛讲法入定,所以时间过得才快,对于我们人间来说,谓如食顷。 是时众中,无有一人,
我们一次就讲一个小时,讲快了大家听得累,我讲得累。这一个小时,我都没感觉就过去了,快不快?因为你很聚精会神,像入了定似的,一瞬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如果我像容嬷嬷一样拿针来扎你,这一个小时感觉就像受了地狱般的煎熬一样无比漫长,时间快慢其实是根据自己的业力所决定的。“法华听谛”的妙味,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落文字相的,但又不离法华。最后,我们一起共念南无日月灯明佛,让日月灯明佛的佛光照亮我们脑壳的小黑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