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伤寒争议方剂决疑
文摘
文化
2024-06-13 09:07
安徽
文字整理:中道同修
总统筹:墨默
村长讲中医是爱好,发自内心的喜悦。做茶也是乐趣,其乐无穷。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才能长久,才能坚持下来。相比十年前,如今心态松弛很多,内心更柔和,心智也更成熟。公益课讲了有一段时间了,大家学会这些理法,把自己、家人和亲戚的病调好,你们身心解脱喜悦的同时也滋养着村长。人间走一遭,因为做了些有意义的事,便不留遗憾。我们把古本里有争议的几个方子理法进行梳理,附在我们仲道文字组重新校对整理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后面。新加汤、四逆散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今后很常用,这里只讲理法,仅表达村长的一家之言,到底对错误与否,需要大家去分辨。宋本: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人参生姜汤主之。古本: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一个加芍药,一个去芍药,二者完全相反,到底是加芍药还是去芍药?新加汤是出大汗之后,身体津液、气血流失太多,新的没及时复上而导致的一种身体酸疼。例如跑步、爬山、剧烈运动之后肌肉酸疼,这是发汗后的身体疼痛,发汗亡阳的同时也亡阴。如果先亡阳,身体会冷,恶寒,这时需要附子,古本有芍药甘草附子汤,在扶阳的同时要把阴补上。(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能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能用真武汤。因为真武汤是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变方。(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如发汗后出现脉沉迟、身凉怕冷,是为亡阳多导致恶寒,可用真武汤。发汗后身体疼痛,并无明显恶寒,为亡阴多,出现脉沉迟,阴阻气血则脉迟,津液运化不动,沉代表病在里,并没有出现阳气外浮。新加汤用于发汗后亡阴多,运动发汗之后身体酸疼,大量耗损肌肉储存的能量,若不治,休息几天,身体也能自行缓解。桂枝在其中,起收摄肾气来扶阳的作用。去芍药后,桂枝人参生姜是扶阳还是复阴?对古本新加汤的异议便在此。如果发汗后出现脉浮,身体酸疼,用此方对证。脉浮说明里虚,浮阳在外。还有一种外证不除身体酸疼的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桂枝也是收摄浮阳。由此认知到,古本中去芍药便成了纳肾气扶阳的方子,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治肾气不足导致的五更泻,用桂枝收摄肾阳。(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如果发汗后脉浮虚,身体酸疼,可用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如果出现脉沉迟,用桂枝有何意义?发汗后出现脉沉迟,更偏向于复其阴,同时也要兼顾阳,依然需要用桂枝。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多加一两,因为身体阴更少了,需要把芍药的量稍加一些,即桂枝三两,芍药四两。人参(经方中人参即党参)是油,黏腻,为防止难以运化,加人参就需要加生姜。大量的生姜才能把人参运化掉。生姜在三两的基础上加至四两,所以叫新加汤。宋本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切)。此方很常用,登山跑步之后,肌肉里面又热又疼,酸疼,喝两副,加速把阴复上,再睡一觉,一两天就能恢复。宋本新加汤不仅对运动后的肌肉酸疼、肌肉损伤有效,也经常用于老年人因为脾胃运化弱而导致的习惯性身体酸疼,肌肉酸疼,或者遇阴天下雨身上就没劲、酸,都是津液不足导致。还有一类人,长时间固定姿势,消耗某个部位津液,出现的局部肌肉酸疼,腰肌劳损也可用此方。芍药加上中焦运化,能运化出肌肉所需要的能量,是建立在大循环上的自行修复。肌肉里面也有阴阳,发汗后身酸疼,是缺阴。比如跑步之后,感觉酸胀、胀疼是阴耗后生热。这个时候绝对不想烤火,冰一下会舒服一些。里面太热了,需要复其阴,不能用炮附子和艾灸,艾灸一靠近,就不舒服。如果胃寒,里面很凉,艾灸会很舒服。像手被烫了,太阳稍微一晒,就火辣辣的,本能想靠近凉的。新加汤能增加肌肉能量,脾胃运化好,吃什么都一样,能修复肌肉损伤,长肌肉,小孩子也可以喝。经常腰背酸,合上肾气丸(腰疼一般用肾气丸)。长期劳累,脚软,腰酸,肩膀酸,身体酸,或者干活后某个部位总是酸软无力,以酸为主,都可用新加汤。若平常总感觉酸,是脾胃运化不到而导致的局部缺油。如果老年人经常脚后跟酸,可用芍药甘草汤,但新加汤已经将其包含在内。新加汤以后会很常用,虽然是有异议的方子,但已经经过多年验证,并非空口无凭。《医林误案》里目前还没有涉及新加汤的理法,不讲清楚大家可能不知道怎么用。芍药复其阴,去了还怎么复阴?也许是桂林古本在传承和一代代往下传抄的过程中,由于某个人的误判而误传。例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没有津液,也没有水,所以汗发不出,用此方复津液。把桂枝去掉,更着重加强复阴,喝了后会汗出而解。例如跑步后口渴、浑身燥热也没有汗,这时喝些热水,只要津液恢复,汗就出来。另一个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偏向于少阳胆,治胆气不降,肝气郁结。胆气一降,肝气自然就降了,肝阳上亢,同样用这个方子,用降胆气的方式来解肝气。古本有四逆散,用的是四逆汤的料。问题在于四逆汤里用的是生附子,如果把四逆汤的料打成散,没人敢吃,条辨里没有说煮,而是“白饮和服方寸匙”。附子炮制不透都能中毒休克,更不要说生吃,生吃会中毒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四逆汤和四逆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用的四逆散,是古本中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枳实用炙枳实。四逆散能治胆气不降导致的口苦,但心火过旺导致相火过旺的口苦,用四逆散就不对证了。这里有一个异议:宋本的四逆散方各药是等量的,而古本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里柴胡是八两。在做四逆散的时候,如果用古本的比例,柴胡是其它药的两倍左右,比如枳实用三两,柴胡可以用六两到八两,还是八比三的关系。仲景师在这里用的是方术,治肝(木)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真正做的时候不必如此精准,柴胡的用量大一些,不按宋本的比例均等,效果会更好,少阳部位是以柴胡为君药,推陈出新。甘草用炙甘草,枳实用炙枳实,芍药不用炙,需要用生芍药的酸气,一炙酸的气就没了。目前在《医林误案》里面还没有讲到涉及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医案,此方可以治胃口很大,人没精神且脚很凉的人,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人。仲景师讲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咳痰把身体的营养物质全吐出去了,进不到身体里,所以人就变得很瘦。同样的,糖尿病人虽然胃口很大,但营养物质全都尿出去了,身体存不住养分,刚开始身体壮实,最后也会很瘦,这也是一种素盛今瘦。正常人能胖是因为身体就像个水坝,进来的营养物质能蓄住,才会慢慢变大、变壮实。宋本《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条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尪,是指身体变形,像脊柱侧弯导致身体变形,走路姿势不正常,又或类风湿病人指节变形,身体变形就像历节病一样。羸,是指身体消瘦。“身体尪羸”之人胃口很大,能吃但又很瘦,气力不足、人没劲。肌肉有能量才能有劲儿,但是糖尿病人的能量全被尿出去了。“脚肿如脱”这是肾阳虚,因为阳虚气化不了,身体里的水沉在底下。我见过一个病人,那时候是大夏天,患者的脚像冰块一样,并且暖不热,一按一个坑。糖尿病人到最后脚凉到一定程度会烂掉,烂成洞,直到全部坏死。糖尿病人吃得多,最终伤的不是胃,是肾。因为把肾阳伤了,锁不住养分,最终给尿出去了。脚凉脚肿,胃口很大却又吃不胖,而且没力气,这才真正的糖尿病,桂枝芍药知母汤就是圣人立的法来治这个模型的。如果只是处于消渴状态,胃口好,脚还没有肿,说明肾阳还不虚,这时候用文蛤汤。当出现“脚肿如脱”,说明肾阳已经很虚了,这时如果用生石膏恐伤了肾阳,而知母甘寒润燥,能缓解阳明过热引起的消谷过快,使得胃口降低。胃口一旦降低就不伤那么多肾阳了。桂林古本与《金匮要略》中都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该以哪个版本为准?桂林古本的方子就是四味药:桂枝、芍药、知母和甘草。明显可以看出,这四味药力道不够,不能兼顾到“脚肿如脱”,因为里面没有炮附子,如果加上炮附子就可以了。可能是以前的人肾阳并不那么虚,脚肿的程度不需要用到炮附子。按照仲景师的方子,以前的人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知母是润药,可以解阳明的燥热,因为阳明过燥生热,胃口才会变大。先把胃口减下来,再用桂枝芍药建立大循环,当循环恢复,肾阳就恢复了。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恐怕不行,现在的人得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再加上炮附子、生姜;或者不加直接合上肾气丸。金匮的这个方子也有矛盾的地方。里面有白术(白术和苍术是一样的)。白术是强阳明燥气的,阳明越热胃口越好。知母甘寒润燥,能降低阳明燥性。白术和知母是一对反药,不可能并用,所以金匮中白术和知母并用是很矛盾的地方。“脚肿如脱”是水在里面、在下,即使考虑燥湿也不会用苍术,寒湿在下是用细辛、炮附子来气化三焦的水。另外,金匮的方子还加了防风。只要仲景师在不同方子里用过同一味药,我们就能揣测出该药的药性。但是防风没有在桂林古本的任何方子中出现过。加防风可能是考虑病人比较虚,用防风来加固人体的卫气,达到防风的效果。但防风这味药是防不了风的,真正防风的是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或者是黄芪建中汤,这两个方子增强脾气,脾主肌,肌理致密才能起到防风的效果。金匮里这这方子有矛盾的地方,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药导致的。但是加炮附子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猜测有人可能看到脚肿肾阳虚,加了炮附子。如果是我,加了炮附子后还得加细辛。明白理法后,就可以设计出方子,名字也叫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治胃口很大、脚凉、脚麻像踩棉花、肾阳虚、糖尿病的病人。讲白虎汤的时候讲过,阳明又热又燥相当于沙漠气候,应对方法是降热加湿。用生石膏相当于开空调,降热;知母相当于加湿器,让很燥的沙漠土变得滋润。明白了理法,现在就可以做试验尝试了。平常胃口很大的人,可以煮古本的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喝了之后看看胃口是不是变小了?我们猜测仲景师想的是:病人胃口变小可以少消耗肾气,肾气自己恢复后,水利出去脚就不凉也不肿了,阳气通开后身体的肢节变形也就好了。古人可以,但现代人大概率不行,需要合上肾气丸。胃口小,喝水一斗小便一斗,是肾阳虚,不能吃此方。此方适应症者的胃口大,还没有到文蛤汤那么严重的程度。文蛤汤叫消渴,是不停地吃喝,就很严重了。治“脚肿如脱”这种糖尿病一定要把胃口降下来,肾才能得能量,否则肾气全被调跑了。尤其是老年人肾阳虚的人更容易得这个病,胃口很大,结果一检查尿糖、脚凉,想恢复肾阳、精力、气血,就要降低胃口、减食。金匮的方子使用有加麻黄,桂本没有。我认为是可以加的,看加多少。如果阳很虚了,加麻黄一定要加炮附子,如果不加炮附子,加麻黄发的就是自身的阳。加麻黄不是为了发汗,是把阳气往外发,通阳,使阳气达于四肢,治身体四肢变形和脚凉。方子里面有知母压着,麻黄发汗的力量会弱很多,用一点就行,达到阳气往外发,但又不足以发汗。比如少阴病着凉了,脉沉怕冷,需要发汗,又怕伤肾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发的是炮附子的能量,不是自身的能量。如果没有炮附子,用甘草麻黄汤,人一下就会发虚,阴病者发汗后会浑身冰冷。麻黄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用有用的道理,不用有不用的道理,注意此方中甘草可以用生甘草。重点是能见病知源,懂得理法,知道药物的作用,随手组都是经方,我们培养的是仲景师的思维。古本比较全面但也不是完美的,宋本和金匮也不是完美的,每个版本都不完美,可以参考两者取其中间。明白了每个方子的底层逻辑,就可以自己斟酌用药。今天主要是对古本有异议的三个方子进行剖析,方便大家借鉴验证,还有不少方子有争议之处,村长不能一一列举。我的一家之言未必是对,需要你自己用实践去辨别。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学习,中道之医目前在做一个公益项目,提供《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书免费给大家结缘。本着负责的态度,经文字小组逐字校对,有明显的错误都改了,不是太好改的会提出我们的想法,尽量不改动原版,有争议的条文会附在后面供大家去参考。仲道文字组目前校对的版本,会比现在流传的版本都更严谨一些。仲道公益出品的精装版《桂林古本伤寒论》与《医林误案》属于长期结缘项目,挂在村长微店付邮费免费结缘。由于需求量大成本高,选用最好的纸张,每一本都是手工缝边,印刷也需要时间,断货属于常态。未结缘者可以提前加入收藏,届时会有上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