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青春期孩子共处?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耐心大多被消耗着。你从7点半开始叫一个人起床,到了8点半她还缩在被窝;你用心烧了自以为她喜欢吃的菜,她瞟一眼说:“我要点外卖!”;你心情好换了一身新衣,她嘴角挂起嘲讽:“趣味独特!”……
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谁能忍受这样日复一日的相处呢?
我跟女儿讲起一个朋友晒的一个大品牌的盘子,45元一个。她说大品牌不一定有好品质,有些不太出名的品牌说不定有更好的质量。她讲了种种理由。我坚持:“反正我是相信品牌的。”她忽然眼睛就红了:“就是你这样的话让我觉得心累,我讲了一大堆,你却说‘反正我……’以后这样的话就不要说了吧!”
我这才惊觉我的不是。她在认真表达她的观点,我却总是听不进去,很多时候还想去改变她的想法。
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听不进对方的话而变得气急败坏的吧。
学校邀请家长一起听心理课。老师的课堂设计很用心,有好几个环节是需要亲子互动的。父母和孩子互相用五个形容词评价对方和自己时,女儿给我的评价是:“传统、负责任&效率高、自律、温柔、感性。”
我看到“温柔”两字很意外,进入初二以来,我们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争执,她似乎变得不可理喻,而我也经常失去一个当妈的耐心。
我问女儿:“我还以为你会说妈妈凶呢!”
她笑道:“大多数时候妈妈还是很温柔的。”
我很愧疚。
小孩子是多么好啊,我们家长总是要求孩子的时候多,以至于放大他们的缺点,批评他们的不是;而孩子会放过我们日常中的那些不足,看到我们的“大多数时候”。
真应该跟孩子一起上心理课,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温暖的机器人、逻辑、有趣&懒、包容&开放、激进”,而我给她的评价是“理性、好强、自信、勤奋、偏激”。
她笑了:“妈妈,勤奋不适合我,我可是一个懒人。”
我却在想,我怎么就没有写下“包容、温暖而有趣”这样的评价?是我的角色局限了我的眼光,所以我只看到了非常有限的她。
女儿在生活中确实常常包容、温暖且有趣。我厨艺不好,多用蒸锅,她说:“我不喜欢吃那些油腻的,蒸出来的菜很清爽。”我喜欢喝粥,她总是等粥不烫了才肯递给我。外出时,我走着走着就认不得方向,她会拽着我的胳膊防止我走错。她去烘焙店,一定会带上我喜欢吃的蛋挞与泡芙……这些不都是她的“包容、温暖与有趣”吗?
视角一旦拓展了,孩子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可爱;他们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滋养与愉悦,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期待。
为什么孩子可以忽略生活中气急败坏的妈妈,去发现“温柔”的妈妈,而更成熟的妈妈如我却忽略了孩子性格中那么多美好的光芒?
我想,首先克服成人的傲慢与偏见。
当双方意见分歧,为何我会习惯性启动“家长”思维,急着输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去否定与指正孩子的想法?
恐怕在于我一直站在傲慢与偏见的高台上,限制了我的认知,启动了焦虑的自我,使得我只看到“部分”的孩子,看到那个让人操心、需要指点的孩子。
当孩子认真地表达观点时,家长应该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的思想,一个值得被尊重的独立个体的思想。我们需要去克服习以为常的经验指导的思维,克服企图去改变孩子的想法。
人都会执迷于自己的成长经验。所以,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提醒家长们,特别是靠自己努力奋斗在事业上有成就的家长们,任何经验、知识和资源都有代际,那些助力你走向成功的经验、知识、资源,也许会成为孩子的包袱。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需要他们自己来定义。我们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即便他们的思想目前看来是肤浅甚至幼稚的,又有什么关系?他们有那么长的人生,可以在未来的成长历程中慢慢去修正,而这一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体验与理解。
去倾听、感受与理解,远离那个心浮气躁、情绪不稳、忧心忡忡的大人;不轻易评价、判断与指责,更真诚、勇敢地去欣赏与接纳孩子与我们的“不一样”,或许我们就不会轻易对孩子说“不”,不会有“一点就着”的争执与冲突。
我曾经无数次跟自己说这样的话,然而太多的时候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应有的态度。教养孩子的经历告诉我,人只有不断提醒自己去修炼,才不会错过生命中的很多美好;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尤其需要这样去提醒自己,这样,才会发现孩子更多的“包容、温暖与有趣”。
本文选自《班主任之友》2024年11月上半月刊
作者:骆军英
单位: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军杰名班主任工作室
编辑:王皓
审核: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