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为班主任工作明确了思路与方向,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带了问题与挑战。如何聚力?导师如何分配与配合?家校社能否联动?课程思政如何切入?如何从教室走向更广阔的场域?班主任何可为?可为何?
本次专题研讨,我们从聚力、导师、家校社、思政、场域、边界这几个视角入手,选取实践案例,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研讨中,坚定信心,清晰方向,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分享自己的实践智慧——
常规做法中的“德育导师制”,是让教师选定一批学生,让教师去找学生谈话。这种做法,学生属于“被动受教”的一方,谈话效果容易打折扣。不如改良优化导师负责制,试试效果?
1.让学生占据活动的主导地位。学生自己组队,意气相投的三五好友组成一队。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后选定德育导师,并由学生出面主动邀请教师为德育导师。
2.采取闲散谈话式教育。学生团队与德育导师约定每两周见面的地点和时间。谈什么话题,由学生自己选定。如果没有特别要谈的话题,就进行闲散式谈话,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和最苦恼的事情,轻松自在,不刻意说教。
3.正向肯定,调动学生。班主任邀请科任教师,学生主动约谈老师,班级制度要起一定的促进和助攻作用。学生们若有主动找德育导师进行定期沟通,班级层面上就可以有相应的奖励制度进行呼应。可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标入手。
4.班主任主动求助,调动科任教师的育人热情。班级里一定会有个别不大合群的孩子,人际关系比较差,不愿意组队,不愿意主动找德育导师。这类孩子,作为班主任,要主动招至麾下,进行个性化个体化的教育。在不断观察和分析中,找到孩子的成长点,必要时要主动借助科任教师的力量。
导师制要想真正落地,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将学生的“明抢”和科任老师的“暗帮”相结合,将精神导师与培优补差相结合,分阶段解决突出问题,定期轮换辅导对象,希望学生能够从中获得需要的关怀和成长。
第一阶段的导师分配重在导态度、导心理、导情绪。有个小经验,就是这一阶段可以把音乐、体育、信息和心理老师等小学科老师邀请进来,他们爱逗趣,有时候更能为学生提供情绪价值。这个过程其实学生并不知道,老师也没有什么压力,目标就是缓解情绪、适时鼓励、借机教育,同时配合班主任及时发现学生异常,防患于未然。
第二阶段的导师分配以学法指导带动心理辅导。高三学生出现各种行为异常问题及心理问题的根源还是学业问题,帮助他们取得学业上的进步才是治本之策。于是在“暗帮”的基础上,开始“抢导师”活动。我让每个科任老师自己定辅导时间和辅导内容,在时间上一定要配合科任老师,让老师付出更方便,不抱怨。
最后阶段,学生“抢导师”,以生涯规划带动成长指导。学生申请第一志愿学科导师和第二志愿学科导师,这样既方便调配,又让更多的科任教师觉得被需要;接着,科任老师根据辅导内容双向选择。一般1个月为一个周期。某一学科培优或补差目标达成,指导学生更换。这样下来,基本可以保证导师与导生的平衡。
一起经历过、奋斗过、温暖过,彼此尊重,相互成就,科任老师也就成了班主任的左膀右臂。
我们学校近期推出了一项富有意义的表彰形式,即消防员的体验名额。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够在全校范围内扮演“灭火英雄”的角色,无疑是一次令人振奋的体验。这不仅让他们了解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还能锻炼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冷静的心性。
为了将这一活动与班级德育品牌相结合,我们在班级内部组织了班级“灭火”榜样评选。这一评选活动的目的是选出那些在同学间发生冲突时,能够像消防员一样挺身而出,化解矛盾,起到“灭火”作用的榜样。评选过程中,我们注重考察学生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同理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我们希望激发更多学生主动承担班级责任,发挥榜样作用,为班级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灭火”榜样的精神。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激励更多同学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班级讨论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在处理同学间冲突时的心得体会,以此提升全班同学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班主任的繁重工作中,要确保有德育的时间和空间。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巧妙地利用校园德育资源,将其作为班级德育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意味着,班主任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和活动,以及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德育实践。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德育的实效性,确保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真正受益。
家校共育的经历让我自然具有了整合教育资源的思维触角,我不再需要固有的仪式和格式,所读所遇、所见所感都能成为我随手可得的教育资料,也成了思维习惯。
我邀请能写出最美诗词的学校保安进班级和学生交流,利用过去学生回校看我的机会让他们给学弟学妹们讲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我也鼓励学生请校长参加班级的“两会”,我让初中的同桌孙红梅(获得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录制视频给学生加油,我还把活动中认识的检察官邀请到了我班的讲台上。叶峰检察官讲到自己从一个医生到法医的经历,谈起自己青年时代的理想和现在的工作习惯,说起自己义务参加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等内容。我相信一定有孩子会被感染、被影响。
遵从学校领导的安排,我也多次组织过特邀家长进班级的示范活动。观摩的年轻班主任往往会问,这得耗费多少精力?家长们不配合怎么办?学生的训练和准备时间从哪儿来?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与困惑,即便如我有充足的经验,也需要额外付出时间和心力。
但我也在想,那些年学校通过行政手段强推家校互联工作、法治进校园的时候,家校矛盾冲突几乎为零。班主任工作之所以需要创新,就在于我们面对的是充满活力和不确定性的学生。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入脑入心,成为每个人理所当然的信念和习惯时,我们班主任有没有可能从一些束缚和困扰中解放出来,反而多一些自由和愉悦?
更多精彩实例,详见《班主任之友》2024年第13、15期上半月刊!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