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脾胃固然重要

文摘   2024-10-16 23:04   广西  
脾胃病在临床中也是很常遇到的。

胃脘胀满多实证,少腹胀满多虚证;饭前胀满多虚证,饭后胀满多实证。

实证多用理气法、降气法,虚证多用补脾法、纳气法。

如果患者整日胃脘、少腹胀满,故判为虚实夹杂之证。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补中健脾,理气除痞,加枇杷叶、苏子、槟榔降气消滞,加肉桂温中纳气。

如果方证合拍,一诊即效。

脾胃病与饮食、与情志关系密切。

故饮食不慎,及心情不佳均引起痼疾复发。

腹内胀满、气体充积、大便下行不爽,授予枳壳、厚朴各20~50克。


以山栀子清上、中、下三焦虚热,通利肠道;


黄连泄上、中二焦之火,不启大腑,反而涩肠,乃其弊端;


枳壳开上,厚朴宽中,组于一起,行气破结功力增强,降下作用可提升半倍,促使气体迅速排出,是最好的有效配伍。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颈椎病,头晕,头痛,耳鸣,从脾胃思路治疗,有时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土虚木摇,土虚则不能生金,同理,土虚不能制水,脾胃一虚,诸疾生焉。


胃肠动力在哪里?


心肾。


眼疾为水不上承而引起,同时肝开窍于目。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又: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则胃气不行则胆火不降。


防己地黄汤治疗痹证有效果,桂枝10克、防风20克、汉防己10克、生地黄30克、黄酒30毫升、甘草10克,可以加大地黄用量。


胃胀嗳气是临床中常见病,有时,往往困扰患者,吃一点东西都胃胀,难受,西医一般以促胃肠动力药为主,临床中有时效果并不明显。

中医辨证有优势,效果也挺好,临床中常用方子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半夏泻心汤,茯苓饮,旋覆代赭汤,四逆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四逆散,平胃散,乌贝散,百合乌药汤,三畏汤,茯苓饮,小陷胸汤,小建中汤,百合地黄汤,茵陈蒿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条文曰:“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药组成为: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六经辨证来看,外台茯苓饮属于太阴病。太阴病病机为里虚寒,机体功能下降而水液代谢敷布失常,停聚于心胸中而成痰饮水湿,阻碍胸中气机,影响肺气宣降,而表现为咳痰喘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

正如条文中所谓“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病因在于“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所以治法为“消痰气”,条文虽然简约,但病因、病机、治法一应俱全,值得细细体会。

太阴病本质为里虚寒证,治疗当温中为主。正如《伤寒论》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从外台茯苓饮方药分析来看,参术苓健脾利湿,为四君子汤义;枳实、橘皮行气运脾,生姜辛温开胃健脾,符合“当温之”的治法。方中含有异功散方义,在健脾的基础上注重脾胃气机的流通,生姜、陈皮、枳实行气开郁,调达脾胃气机。

莫金乙,主治医师。热爱中医,崇尚仲景医学,善用六经辨证,熟练运用经方,结合张锡纯、李东恒,李可等学术,擅长用纯中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


善于用经方治疗发热、不名原因的发热、外感病,脾胃病,咳嗽、头痛、胃胀、胃痛、眩晕、失眠,不寐、消渴、哮喘、面疮、痤疮、月经不调、痛经、肿瘤术后胸痹、胸痛、心力衰竭等病症。


白天坐诊,夜晚灯下夜读医书,立志传承经典,潜心临床,服务一方百姓,做经方一代传人。


欢迎扫一扫添加本人微信,可健康可相互学习交流中医知识,可健康咨询。


莫金乙在基层用经方
莫金乙,主治医师。 一名基层普通医生,热爱中医,本人崇尚仲景医学,善用六经辩证,运用经方,纯中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亚健康人群调理,做经方一代经方传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