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得名于王维的名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词名“中秋月”,写人间团圆,词牌名却用“阳关曲”,因团圆后又即刻分离,开心的心情里又不可避免的夹杂了离愁别绪。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中秋之夜,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壮丽、清冷。
银汉是指银河。唐袁晖有诗《七月闺情》:“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
玉盘即月亮。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一个溢字暗寓月色如水。深得神趣,一派积水空明的感觉。
此时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由于夜空辽阔,银河无声。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
一个“转”字体现了动感。也体现了月儿圆圆。情景赏心悦目,而赏月人正在其中。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明月圆,又恰好兄弟团聚,所以此生此夜佳会难得。我们今日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只是,生命短暂、美好事物易逝,就如今晚这圆月会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明年这个时候,我又将在哪里,又将与谁共赏这轮明月呢?
兄弟分离在即,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中秋的明月,虽然明亮,但却短暂。恰如人间的聚散。
此时,“明月明年何处看”,已有“未必明年此会同”之意,是抒“离扰”。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既发离别之思,又寓行踪萍寄之感。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引,俞文豹《吹剑录》作“吾为子孙得两相”。)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钱穆:①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②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熙宁十年(1077) 阔别已久的苏东坡与胞弟苏辙相见,这一年的中秋节也是兄弟二人分别七年后第一次共度中秋。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苏轼与兄弟苏辙感情要好,青年时代,两人与父亲苏洵一同出川求仕时,曾同宿“逍遥堂”。某天晚上,苏轼读到韦应物的诗“哪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感慨良多。便与苏辙相约,他年功成名就,便退隐,同为闲居之乐。可惜后来,二人各自出仕,十余年来聚少离多,天各一方。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在落难的时候,只有苏辙肯与他同苦共甘。苏辙还想上书皇帝,以自己的官职,替苏轼赎罪。最终,兄弟二人一起被贬。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琼州,而苏辙被贬到雷州。中间仅隔一条海,相望不相见。
而生性豁达幽默的苏轼,还是一派积极,“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感谢皇恩浩荡,两兄弟还能隔海相望。
这次已算兄弟俩离的很近的一次了。因为苏轼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一生中曾九次被贬。相聚很是奢望。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在密州思念苏辙,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佳句。
次年的中秋节,他们终于可在徐州共同赏月,无奈次日又要分开。苏轼写下了这首《阳关曲·中秋作》。
题为“中秋月”,调寄《阳关曲》,既写“人月圆”的喜悦,又涉及别情。
相比其他作品,这首词相对冷门,悲凉意味浓烈,被称为“最伤感的中秋诗”。
一直以来,苏轼的诗篇都是以豪放、豁达的形象示人。然而,在《阳关曲·中秋月》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他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语调,将人生无常的沧桑之感融入了这中秋之夜的月光之中。
宋代诗人杨万里评价此诗“四句皆好”。即每一句都写得很有味道。
南方中秋的夜晚,尚余一丝暑热。天空云雾散尽,月亮清光流溢。
当时苏轼即将奉命赶到南京,担任新职。所以团圆夜,同时也就成了分别的前夕。
面对此情此景,兄弟二人因为遗憾而相顾无言,已经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了。
于是,苏轼在此处运用“移情”的手法,让天空中多情的明月,也说不出话来。
“此生此夜不长好”,用“不好”来写突出团圆本身的美好,又用团圆的美好,反衬出人生“不能长好”的巨大遗憾。
正如他诗中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推荐
PS.最近有读者后台留言表示老是会找不到每日诗词鉴赏的公众号,想要经常与我们见面,大家可以在发现-搜一搜的搜索框里搜索每日诗词鉴赏,点击进入公众号后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就可以实时找到我们啦。欢迎大家多多点再看噢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往往无用。
但无用之事却最醉人。
欢迎关注每日诗词鉴赏,加入每日读诗打卡群
夜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