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范云六岁时随其姑父袁叔明读《诗》,“日诵九纸”。八岁时遇到宋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谈,范云从容对答,即席作诗,挥笔而成。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从北魏还朝,迁零陵内史,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霄城县侯。居官能直言劝谏,天监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三岁。
别诗 其一
南北朝 范云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虽然我们都住在洛阳城,仅仅分在城东、城西,但每次分别都往往跨越季节。
当时离开的时候,漫天的雪花像盛开的白花;如今回来的时候,遍野的花朵像纷纷的白雪。
此诗写朋友间的聚散,表现了深厚的友情。
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此诗通过对冬天和春天景物的不同描绘,反映节物之异与离别之久。
其中“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两句脍炙人口。
“昔去雪如花”指当年离开的时候,花就像是雪一样,在春光中绽放。
“今来雪如花”是指现在我回来了,雪花开的就像是当时的春花一样灿烂。
“雪如花”,“雪”是本体,“花”乃喻体,写离别时为冬天;“花似雪”中“花”为本体,“雪”充当喻体,意指重逢时已是繁花似锦的春天,将分别之久、之苦都融于其中,状似写景,实则写情。
这首诗中,“雪如花”,“花似雪”之间的呼应非常自然贴切,这巧妙照应了前面“经时别”。
一“雪”一“花”,是一冷一暖的对照,暗中又与一“昔”一“今”、一“去”(分别)一“来”(相逢)相勾连,从昔到今,从去到来,经历一个怎样的冷暖变化啊,不知这段日子朋友们是否都好,诗人在感慨每次一别总是经过许多岁月。
诗句从时间上只是冬去春来,但诗人将雪与花颠倒,翻出新意巧思,便耐人寻味。
此诗的绝妙之处正在于意象之间的丝缕相连,让人不由得惊叹其“得之天外,乃神来之笔”。
姚察:“至于范云、沈约,参预缔构,赞成帝业;加云以机警明赡,济务益时,约高才博洽,名亚迁、董,俱属兴运,盖一代之英伟焉。”(《梁书》本传论赞)
这首诗为“竟陵八友”之一的范云所作。范云,南朝的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是当时南北朝时期极其有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范缜的从弟。
这首《别诗·其一》别离的是老友何逊,范云长何逊十五岁,但两人感情颇深,有着甚笃的忘年之交。两人深厚的情谊,在诗中便可见一斑。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这两句是全句的精华,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诗人对好友说,那一次你离开的时候,雪飘舞的像花一样,而今天的你再来时,花又像雪一样洁白。
好友分别时正是寒冷的冬天,而归来之时已是春花盛开,两个不同的风景被诗人轻松的化为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而双方对彼此的惦念也是融于这雪与花中。
清人沈德潜评价这两句,认为是“自然得之。后人学步,便觉有意”。
如唐朝的李冶有“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严维有“昔去遗丹灶,今来变海田”,
杜审言有“昔去风景涉,今来姑洗至”……
唐人学步,鲜有佳句。
诗人宛若信手拈来的“雪如花”和“花似雪”,看似极似口语,毫无新奇,可就是这平淡之词却显现出诗人的神来之韵,令全诗立刻惊艳,并耐人寻味。
这首诗语言平实,用词不多,却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将朋友间真挚而深厚的情谊,巧妙的蕴于其中,可谓匠心独运,因而得以千年不衰。
范云的诗,钟嵘在《诗品》中如是评价: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这“清便宛转”,即清朗闲雅之意。
从这首诗中,亦可窥斑见豹。
PS.最近有读者后台留言表示老是会找不到每日诗词鉴赏的公众号,想要经常与我们见面,大家可以在发现-搜一搜的搜索框里搜索每日诗词鉴赏,点击进入公众号后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就可以实时找到我们啦。欢迎大家多多点再看噢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往往无用。
但无用之事却最醉人。
欢迎关注每日诗词鉴赏,加入每日读诗打卡群
夜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