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与王维友善,其诗多借状景绘物宣扬隐逸生活。明人辑有《祖咏集》。
终南望馀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题意是望终南山之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
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
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凛凛有寒色。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结句有讽。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已霁犹寒,越见积雪。
明·钟惺《唐诗归》:说得缥缈森秀。
明·玉遮《唐诗选》:“浮”字极好,诗亦佳绝,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
清·王夫之《诗绎》:庸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作者三四只用托笔写意,体格高浑。
清·吴敬夫《唐诗归折衷》:可见诗不论何体,终期意尽而止。凡绝句意不尽者,皆未成之律诗也。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意尽即不须续,更难在举场中作如此事。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此首须看其安放题面次第,如月吐层云,光明渐现,闭目犹觉宛然也。此诗处处针线细密,真绣鸳鸯手也。······此外真更不能添一语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写“残”字高浑。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苍秀之笔,与韦相近。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古今雪诗,惟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山”句,最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咏高山积雪,若从正面着笔,不过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与皓素相映发耳。此诗从侧面着想,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对句,弥见诗心灵活。且以霁色为喻,确是积雪,而非飞雪,取譬殊工。
这是一首应试诗,是作者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场的一份答卷。
据说当日长安刚刚下过雪,主考官信手拈来“雪”字,出了“终南望余雪”这个题目。
应试诗必须严格按照应试的形制去写。要写六韵的五言排律诗。
如果把上下句共十个字作为一句的话,就要有六句话,每句话末尾都要押韵,一共押六个韵脚,全诗就是六句话,六十个字。
祖咏很快就完成了这首诗,交卷的时候,主考官提醒他“字数不够”,祖咏只回答了两个字“意尽”,便潇洒离场。
这首诗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一首应试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非常秀美,积雪融化,浮云在山间飘荡。
首句中一个“阴”字直奔主题,呼应诗题“余雪”。
既然有“余雪”,说明在太阳的照耀下,山上阳面的雪已经融化了,残雪只在阴面,正是因为雪融见山,才显露出山之俊拔的形象,北面积雪未消,映衬的越发秀美。
这是用对比的写法,开门见山,即呼应了诗题中的“望”字,又引出下句的“积雪”。
山下的雪已经消融,只有山上的积雪浮在云端。
这一句中的“浮”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度和气象,王维在《终南山》中说:“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因为山势很高,气候变化多端,一山有四季,景色各不同。
山下雪融温暖,水汽上升,高处云霭流动,烟岚四起,围绕覆盖积雪的终南山,如一幅水墨山水画。
明明是云气在漂浮,作者却说“积雪浮云端”,更衬出雪花之灵动美丽。
起句就将诗题中望见的景致细细描摹,远景积雪浮云,气韵雄阔,中景残雪消融,光影流动。进一步引出了下一句的近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近处看到的是雨后天晴,阳光映照下的森林,异常明媚,夕阳西下的长安城增加了寒意。
作者在首句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末句首尾呼应,又回到了暮色四合的长安城,写法之高妙令人叹为观止。
难怪作者意尽交卷,拂袖而去。
整首诗二十个字,有山,有雪,有云,有林,这些景致随着作者的视野和光线的挪移,以及心中对终南山的眷恋,一气呵成,情景交融,呈现出诗中有画的意境。
推荐
PS.最近有读者后台留言表示老是会找不到每日诗词鉴赏的公众号,想要经常与我们见面,大家可以在发现-搜一搜的搜索框里搜索每日诗词鉴赏,点击进入公众号后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就可以实时找到我们啦。欢迎大家多多点再看噢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往往无用。
但无用之事却最醉人。
欢迎关注每日诗词鉴赏,加入每日读诗打卡群
夜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