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张若虚,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全唐诗》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杭州)、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开元年间尚在世。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突破了梁陈宫体诗的狭小天地,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张若虚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吴地,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在诗歌创作上,起了承上启下作用,一改六朝时的宫体诗浮华艳丽之风,将初唐诗风从齐梁绮丽浮靡的文风转向了盛唐的自然清丽。
《全唐诗》只收录了他的两首诗歌,一首是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另一首则是五言长律《代答闺梦还》。
其中《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春江花月夜》与此前单纯的山水景物诗不同,它将传统的主题注入了新的含义,融入了诗情、画意、哲理,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抒发,既写相思之情,又写人生哲理,宇宙奥秘。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以月为主体,兼融情与景,写出了月亮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和这些形态下,江水、沙滩、原野、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以及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等不同的意象,感情随月亮的升起浮沉而起伏曲折。
《春江花月夜》审美价值极高,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誉。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首诗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兼具写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一体的空白。对唐朝诗歌繁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崔颢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化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化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这首诗写出了月下江天,皎月,白云,花枝等如同水墨画一样虚实相生,在“似与不似之间”转换,充满了绘画美。同时,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又构成了音乐美。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音乐节奏感强烈,一唱三叹,切合诗情起伏,完美地体现了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
推荐
PS.最近有读者后台留言表示老是会找不到每日诗词鉴赏的公众号,想要经常与我们见面,大家可以在发现-搜一搜的搜索框里搜索每日诗词鉴赏,点击进入公众号后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就可以实时找到我们啦。欢迎大家多多点再看噢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往往无用。
但无用之事却最醉人。
欢迎关注每日诗词鉴赏,加入每日读诗打卡群
夜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