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唐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龙标《从军》诸篇,静摹动勘,顺吐逆吸,真有脉可按、无迹可象者。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从军》诸作,皆盛唐高调,极爽朗,却无一直致语。
朱宝莹《诗式》:自第一至第四章(指其一、其二、其四、其五),章法要自井然。(品)雄浑。
唐汝询《唐诗解》:(末句)言冒风沙而苦战苦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梦阳曰:语亦悲壮。
沈德潜《唐诗别裁》:“不破楼兰终不还”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
黄白山《唐诗笺注》:玉关在望,生入无由,青海雪山,黄沙百战,悲从军之多苦,冀克敌以何年。“不破楼兰终不还”,愤激之词也。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首二句乃逆挽法,从青海回望孤城,见去国之远也。后二句谓确斗无前,黄沙可战,金甲都穿,见胜概英风。
朱宝莹《诗式》:首句长云迷漫,雪山亦暗,有不甚明见之意。二句惟见有孤城,遥而望之,系玉门关云,起势远甚。三句在黄沙之地已经百战,终穿上金甲,转得突兀。四句不破楼兰不还,如顺流之舟矣,结句壮甚。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第三首(指其四)又换一意,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唐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中称:“开元十五年后,风骨声律始备。”
所以后人常以开元十五年为盛唐诗坛的开端。
此时,诗坛上闪耀着璀璨光芒的诗人正是“七绝圣手”王昌龄。
七言绝句是最能体现诗歌之美的一种诗体,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他的诗无论从语言、意境还是情感,都将其写得“三百六十度毫无死角”。虽然在题材之广,数量之多方面不如就李白、杜甫,但胜在质量很高,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王昌龄善心理描写,是边塞诗中较早抒写将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细腻刻划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边塞诗人中,他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但后两者,甚至大多数边塞诗人均以长篇为主,王昌龄则进行了新的开辟,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他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并多以心理变化,外部歌舞,边关特有生活场景等,写将士内心的忧愁,感情的抒发细腻、真实。
同时,因为王昌龄真的去过边塞,真实的感受过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的独特场景,所以他的诗往往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特定的景物与将士的感情情景交融,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内涵丰富,往往是浓缩了最豪放悲壮的情和最空旷苍凉的景,让人热血沸腾。并且他的诗讲究语言精炼,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绝句起句便是是骤响易彻,声势雄浑,如:“秦时明月汉时关”、“青海长云暗雪山”等等,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且能翻出新意。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推荐
PS.最近有读者后台留言表示老是会找不到每日诗词鉴赏的公众号,想要经常与我们见面,大家可以在发现-搜一搜的搜索框里搜索每日诗词鉴赏,点击进入公众号后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就可以实时找到我们啦。欢迎大家多多点再看噢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往往无用。
但无用之事却最醉人。
欢迎关注每日诗词鉴赏,加入每日读诗打卡群
夜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