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出了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蕴含蓬勃生机

文化   2023-12-21 08:31   上海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唐代洛阳(今河南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小至》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或次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漂泊在夔州(今重庆奉节),逢冬至日,想到自己漂泊异乡,不禁感慨万千。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四时变幻,人事更替,冬至后阳气上升,春意萌动。

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芦管吹灰则知冬至已到。

腊月到来,岸边的柳树开始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我叫小儿干尽杯中酒,不要辜负了眼前的良辰美景。


《小至》开篇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二句是总起,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诗题紧扣,同时给人以紧迫感:时间飞逝,转眼又是冬去春来。

中间四句是分承,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和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其中,“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二句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别出心裁,用刺绣添线、葭管飞灰,进一步点明季节变化;“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二句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用柳叶“将舒”承一“容”字,使人产生柳叶如眉的联想,以梅花“欲放”承一“意”字,给人以梅若有情的感觉,富有动感特征,蕴含着生命的张力,体现出春临大地的蓬勃生机。

虽然春天容易引发乡愁,但诗人的乡愁却是乐观向上的,故诗最后的“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二句以抒情作结,奉劝世人干尽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

全诗立意高远,选材典型,遣字铸辞,精工切贴,紧紧围绕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叙事、写景、抒感,“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渐次由开端时光逼人的感触演进为新春将临的欣慰,过渡得十分自然,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明末清初朱瀚:将舒承容,欲放承意,用字精贴如此。(《杜诗详注》)

清代仇兆鳌:①上六冬至景事,下则对酒思乡也。②一年各有时事,到冬至春来,而岁功将尽,故云相催。线揆景、灰候气,此承冬至。柳将舒、梅欲放,此承春来。或以三四贴人事,五六贴天时,似是而非。首句“天时人事”,原从已往说到现在,且三四亦正言天时,不得分属也。(《杜诗详注》)


在唐朝,冬至节的庆祝在民间不只一天,比如冬至节前一天,叫作小至,或者小冬日。

冬至,在古代非常之隆重,不亚于过年。

杜甫这首诗写出了普通人在冬至节那种喜悦和希望。

盼望着盼望着,太阳回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而冬天的寒冷,也就不那么令人难以忍受。

虽然岁月流逝,又到了一年岁尾,但是冬至节这天太阳回归,是春天又来的征兆。

古代的女子长日刺绣,多份光阴多分针脚,而冬至这天的太阳渐渐日长,仿佛丝线又添了一线,又多了一分锦绣。

后来形容冬至节这天的太阳,往往用添彩线,才形容那种白日光阴的美丽。

而冬至节也有古老的应节仪式,说是这个节气,玉管会自动飞出蒹葭灰,代表阳气浮动,大地春回。

虽然杜甫此时还在四川,日子也过得清苦,又是寒冬,但是冬至节给他带来了精神的喜悦和振奋,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开始,不如意就让它过去。

那岸边的柳树也快发芽了,那梅花也快开了,寒冷里自然有不灭的生意。

虽然颠沛他乡,但也要振奋精神,用崭新的心态迎接未来。




PS.最近有读者后台留言表示老是会找不到每日诗词鉴赏的公众号,想要经常与我们见面,大家可以在发现-搜一搜的搜索框里搜索每日诗词鉴赏,点击进入公众号后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就可以实时找到我们啦。欢迎大家多多点再看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往往无用。

但无用之事却最醉人。

关注每日诗词鉴赏,加入每日读诗打卡群

夜读诗


每日诗词鉴赏
静夜谧无声,枕好诗入梦。 每晚推首诗,(也会有电影和书)。愿每个夜晚,都有人陪伴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