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组数据显示,从2019年秋季至2024年秋,短短五年时间,我国的乡村小学因为没有生源,而被迫撤并和关闭了约328672所,乡村小学平均以每天45所的速度消失,而且这种速度还在日益递增。
曾经的老大爷、老大娘拄着拐杖在村口学校接孙孙。那些来接孙孙的老大娘、老大爷,每天相见,手牵手,肩靠肩,有拉不完的家常,唠不完的嗑,叙不完的旧。一张张沧桑且布满皱纹的笑脸,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特别灿烂动人,这也成了一道过去乡村独有,而今却永远回不去的风景。
随着不少乡村学校的消失,乡村那些老大爷、老大娘都蹬着三轮车,或者骑着电三轮,到城区的学校接孙孙了。
在城区学校,我们常常见到的是,一到放学点,校门外拥堵不堪,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全是接孩子的老人。这些老人,彼此不识,相互之间没有言语,没有寒喧,甚至没有一声招呼,就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一样,没有了在村口相见的那种亲切与热呼。
过去,爷爷、奶奶在村口接上孩子,一路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炊烟袅袅,鸡鸣鸭叫犬吠相伴,孩子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有说有笑、无拘无束。乡村的田野、乡村的风、乡村的纯朴、乡村的一切,给乡村孩子与老人,带去了恬淡与惬意,也给乡村带去了不尽的生机与向往。
而现在,置身于城镇、城市,车水马龙,耳之所闻是汽笛声、嘈杂声,目之所及全是一栋比一栋高的房子,一面比一面生硬的墙壁,他们的生活完全被局限在由四面墙围起来的狭小空间,完全没有了乡村的那种清新、沉澄、静谧、舒坦。
乡村也因为没有了人,少了温度,少了期待,少了希望,一个个村落因“空心化”而逐渐走向凋敝与没落。
这些年,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在大力推进。我以为,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刷大白、搞个健身场地、整个民宿,也不是把路弄的宽,把房子修的高大,基础设施建的完善,而是乡村的人气,乡村的文化氛围,乡村的盎然生机。
乡村没有了学校,再也瞅不见孩子们上学放学那活泼乱跳的小身影,再也听不到乡村校园里飘出来的书声、歌声和上下课铃声,再也看不到一面面五星红旗在那山凹里迎风飘扬,甚至就连过去留守的空巢老人都没有了,都见不到了。这种没有人的乡村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缺了魂儿,你想,乡村还有什么人气、文化氛围、活力可言?乡村又何以振兴,又拿什么去振兴?
乡村学校的撤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成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撤并,不仅会给乡村孩子上学带来很多问题,诸如去城镇、城市上学,路程远,费用高,安全隐患大,对一些家庭来说还会增加不小的负担,而且由于乡村孩子从小生活在乡村场域中,深受乡村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对乡土的情感依恋,因学校撤并逼迫乡村儿童背井离乡求学,则可能使他们弱化对乡土的情感。现在的孩子为什么看不起乡村,纷纷逃离乡村,哪怕没有融入城市的条件与实力,也要在城市周边游离,在城市上空盘旋,或许便缘于对乡土情感的过早割裂。
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乡村没有了学校,乡村的传统文化可能会逐渐消失;乡村学校也是人才聚集的洼地,乡村学校没有了,乡村又靠什么去吸纳人才;乡村学校更是乡村文明的中心,乡村学校被撤并了,乡村文明的种子又如何播撒?
乡村振兴重要支点是乡村教育,我以为,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很难有乡村的真正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