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
我时常想,为什么有些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过错不管不问,是无情吗?
是,也不是。
无情或少情,其实是将学生与老师的情感理性切割,工作即工作,生活即生活,这样的老师活的蛮自在,因为投入的感情少,所以学生的功与过都不会引起自己内心的波澜,另一方面,由于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学生,反而让学生没有被监视的窒息感,未尝不是好事。
高级的无情其实是共情。也就是说,老师尽管不认可学生的行为,但能接纳他的错误,看起来是不负责任,实则是专业。
这样的老师其实是和学生建立了紧密的心理联结,师爱多多,但不严苛;情意满满,也不纵容。
他们可以在宽严之间可以找到合理的尺度,用专业的处理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找解决问题的专业方法。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之前不太认同,因为老师的使命之一则是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当然,不要期待改变学生),不过事随境迁,这个观点现在有些认可了。
现在才恍然大悟:不是助人情结不好,只是出于自身立场的助人冲动,很容易造成一种拯救者心态。作为老师,最容易自以为是:我要拯救我的学生。
殊不知当我们规范要求某位学生时,有些家长会说:我可以接纳我孩子的平庸。此时的老师,该何言以对呢?
所以,师非圣贤,无需普度众生。劝善还是要劝的,我们依旧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当学生与家长的教育理念与你相悖,那劝一两次就好了,不要执迷不悟,不要有“凡事皆我对”的思想。
毕竟老师也是人,大部分老师也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渡人之前先渡己。
照顾好自己也很重要,自己的认知,情绪,身体健康,方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深深热爱的教育事业,爱那些陪伴自己三年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