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某人与朋友听了一场演讲,虽然他觉得演讲不是太坏,但在与别人讨论后发现,自己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演讲几乎是垃圾。或者本来他认为这场演讲不是太好,讨论之后,却觉得这简直就是最精彩最伟大的演讲。
著名的心理学家莫斯科维西等人曾经通过实验发现,群体讨论明显使法国学生对总理的积极态度得到加强,也使他们原来对美国人的消极态度变得更强。
梅厄斯等人考察中学生在讨论前后种族偏见的变化,结果发现:高偏见组与低偏见组的态度差异在讨论后变得更大。高偏见组讨论后变得偏见更大,而低偏见组讨论后也变得偏见更小。
理论
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级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越发反对。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成为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
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谨慎偏移更多地出现在官方的决策当中,这是因为:第一,自我保护心态。第二,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
启示
了解群体极化现象后,我不禁想到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的很普遍:人们的从众心理,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群体极化等,特别是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从以下方面对孩子们进行正面引导。
在日常的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如需集体讨论,老师应该有这样的群体极化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做出创新性的发言或提出批评意见,不急于下结论、做决策,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独立判断。
家长在家中也要不断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教会他们尊重真相,学会筛选信息,学会寻找可靠的信息来源,同时规范自身的言行。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网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脆弱的判断力和尚未完全成型的价值观念,他们受到网络的影响会更大,网上有些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会直接误导他们,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校的思想教育引导力。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替代传统说教形式,例如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排除群体环境对个人的干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全面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评论,引导学生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不盲目跟风,不妄下定论,增强他们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