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品读
《陶行知教育文集》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合一。在这篇文章开头,陶先生讲述了他为什么会想到“教学合一”。读完以后,感悟颇深,陶先生百年前的文章思想,在当代依旧受用。
陶先生谈到:先生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以外,也没有别的功课。
陶先生表示,教与学实在是不可分离,应当合一。对于此,陶先生给了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陶先生的理念与分析与现在提倡的“教学评一致性”完美的吻合。我认为当代教师可以从下面三个问题出发,去尝试做到教学合一。
三个问题分别是:我们为什么而教?我们要教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教?
思考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学会深度思考、打开教学格局和带班格局。这样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与教学中,不用局限在学生是否会准确无误的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和学生探讨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和隐含的本质,一起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教师的教育,而不仅仅纠结于分数或者对错。“为什么”的思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对自己的做的事情,更有自己的理念和坚定的做法。这些行为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所作所为。当然这些也会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育人。
思考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学会思考学科知识,甚至是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不仅能够看到“树木”,更能看到整个“森林”。可以践行现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单元整体教学”,从整体的理念引导我们的教学,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联想,最终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奠定基础。思考教什么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让课堂或者管理能够真正基于学情。学生接受得快,我们就可以教得快;学生接受得慢,我们就要教得慢;学生有疑惑,我们就解惑;学生有想法,我们就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分享等。
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们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践行。
思考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基于知道知识以及知识的前因后果的。主要在于老师的思考与准备,才能体现教育的策略。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天的每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着,而且每节课可能会出现我们完全没有预设的问题和生成。其实正是这些独一无二,会给我们带来与众不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方法。
也是这个独一无二的问题,促使我们想方法解决问题,应对不一样的学生的生成。所以提前多思考“怎么”的问题,能够让我提前有所准备,这样课上能够胸有成竹地应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所以在教学中,“怎么”的部分问题是可以提前想的,也有一部分是靠经验和智慧的。教学相长,不管多会都不过时。《礼记·学记》写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过程中,书会给我们带来智慧的同时,会带来方法。
人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想说问题是一切的心脏,思考则是血液。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火热的思考”和“美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