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里小A同学的家长加了我的微信,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小A同学属于班级里默默不言语类型的学生,个头中等,扎着中学生统一的马尾辫,长相中等不张扬,成绩中等,性格不外向。
我准备组织语言与家长沟通,才发现我能跟家长说的好像也只有“孩子表现挺好,还有努力进步的空间。”
我意识到,这样的评价感觉有些敷衍。可是,对于像小A一样的中等生仿佛变成了班级和老师眼里的“透明人”:他们不争不抢,不主动互动,成绩不上不下,不够努力却也不躺平。最重要的是,他们从来不给老师惹事,规规矩矩,安安静静,他们让人放心,但其实又何尝不是对他们的一种忽略呢!
作为教师,想要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成绩,我们往往注重“培优和补差”,因为他们突出且易出成绩。但是中等生是学生的多数,只有稳定并促进他们向优等生转化,才能扩大优等生队伍,影响后进生,进而实现整体优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学和管理都应向中等生倾斜。
作为班主任,更是不能忽略中等生的个体需求,无论是学习需求还是情感需求,尽量去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功每一个,中等生往往也最易满足,老师的一句鼓励、一块糖果、一张奖状,对于他们都是重要的,当中等生从内心得到关注和激励,才会有班级中等生的整体前进,实现班级优带中、中带优、中带差的学习氛围。
那么如何给家长提供帮助中等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建议,我有以下几个思考:
1.剖析问题,有的放矢。中等生大多停留在“识记”“理解”这一较低层次,而对较深层次如“应用”“综合”“评价”等没能达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做不完整,写不规范,每道题都会一点却又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接。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分析成绩和试卷,找到自己知识短板,做有针对性的训练,避免每日忙碌而无效的完成作业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思想。
2.鼓励表扬,强化自信。中等生大多都有一种惰性,甘居中游,与世无争,不想冒尖。而家长和教师多以批评其不够努力为多数情况,反而强化了中等生的“我不行”意识。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树立一个观点:我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应该肯定孩子学习上的努力,用平和的心态和孩子沟通,做到: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和宽容五个原则。中等生往往表现出自卑、忧郁等心理特征,父母不吝啬的鼓励孩子,随时随地抓住其闪光点给予表扬,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让孩子找回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的潜力。
3.持之以恒,不言放弃。一部分中等生想上进,也想争一流,但几次奋争失败后就产生消极心态,自信心开始丧失,认为自己进入好学生的路遥不可及。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告诉他们不能因一两次的失败否定自己,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在点滴的进步中树立一种“我能行,一定行”的意识。家长也可以尝试在生活中创造磨练孩子意志的机会,锻炼孩子刚毅的品质。
4.总结思考,自主学习。很多时候,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差距在于他们缺乏多思考、多总结的思维环节。教师和家长可以多提醒孩子学习的本质是思考,而不是“假努力”。可以通过与优秀学生结对、优秀网课学习等形式,学习优等生时间管理、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优点,耳濡目染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