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躺平”,背后的真相竟然是…
“体制内躺平”的现象引发热议。作为一个从业15年的职场老兵,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小赵是某国企的一名中层干部,入职8年一直兢兢业业。但最近几年,他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升职加薪都遥遥无期。于是他开始消极怠工,上班摸鱼刷剧,下班准时开溜,一副“躺平”的态度。
这波操作很迷啊!其实像小赵这样的情况在体制内并不少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选择“躺平”呢?
一、晋升空间有限,斗志被消磨
在体制内,职位的数量是固定的,能够晋升的机会非常有限。 很多人拼搏多年,眼看着同批入职的人都升迁了,自己却原地踏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自然被消磨殆尽。
老员工都懂,这种失落感会让人产生“躺平”的念头。
二、考核机制单一,潜规则横行
体制内的 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更看重资历、关系、背景,而非真正的工作能力和业绩。 这导致很多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觉得不如随波逐流,当一个“混日子”的人。
职场小白别慌,这招绝了,但我劝你还是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三、薪酬福利固化,干多干少一个样
体制内的薪酬福利一般是按照职级、学历等标准来发放,很少与个人的实际工作绩效挂钩。 久而久之,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干多干少都一个样,还不如“躺平”来得轻松。
这种平均主义的做法,无疑助长了“躺平”之风。
四、压力巨大,工作生活难平衡
不可否认,体制内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频繁的应酬、没完没了的加班,许多人感到身心俱疲。
长此以往,他们渴望通过“躺平”来换取喘息之机,重新调整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职场有道,适度“躺平”未尝不可,但过度“躺平”只会让自己失去竞争力。
综上所述,“体制内躺平”绝非个人懒惰或无能,而是职场文化失衡的结果。它折射出体制内普遍存在的晋升狭窄、考核单一、分配“平均”、压力巨大等问题。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作为管理者,你可能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唤醒体制内“躺平”的员工?不妨试试以上招数,相信一定能收到成效。
当然了,躺平与奋斗本就是一体两面,关键在于找到平衡。对个人而言,也需要反思,究竟是环境改变了你,还是你改变了自己?适度“躺平”无可厚非,但过度“躺平”只会让人越活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