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年龄大的老同志,就该被推选为“躺平者”吗?

文摘   2024-11-14 08:57   云南  

大家好,大叔我又和大家见面了。最近在体制内流行“躺平者”的说法,尤其针对一些年纪大的老同志,看得我是一头雾水。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前两天,我的一位老同事小张跟我吐槽,单位要推选“躺平者”,领导把主意打到他头上了。小张今年52岁,在单位工作了30年,马上就要退休了。

 

![一位沮丧的中年男性坐在办公室里][]

 

原来,上级要求每个单位都要推选一名“躺平者”,谁工作不积极就选谁。可小张平时工作稳扎稳打,虽然不加班,但该干的活一样不落。 就因为年纪大了,就成了“躺平者”的首选?这不有失公允吗?

 

听完小张的诉苦,我也觉得他很冤:

 

1.

年纪大就等于“躺平”?咱们先厘清一个概念:啥叫“躺平”?所谓“躺平”,是指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的状态。可小张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从没出过差错,怎么就成“躺平者”了呢?

 

很多体制内的老同志都像小张这样,靠着多年的经验和对业务的熟稔,把本职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他们是单位的中流砥柱,怎么能因为年龄大就给贴上“躺平”的标签呢?

 

2. 组织该反思“躺平”产生的土壤

其实,体制内之所以存在“躺平”现象,组织难辞其咎:

 

晋升渠道狭窄,基层同志看不到希望,自然提不起劲;
考核机制单一,“论资排辈”盛行,打击了中青年干部的积极性;
培训学习少,单位青黄不接,老同志也难以跟上时代步伐。

组织应该反思,是不是自身的用人机制出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甩锅给某些人。

 

3. 对老同志应该区别对待

体制内的老同志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接近退休,工作强度自然降低;有的虽然岁数大,但还是一腔热血,冲在一线。 组织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老同志,避免简单化、标签化。

 

对于年纪确实大、intensity确实不行的,可以减轻工作强度,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

 

但不能简单地把他们推举为“躺平者”,给贴上消极怠工的标签。 这不仅有失公允,而且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4. 把躺平者“揪”出来,是找 替罪羊

其实,组织推选“躺平者”,无非是想找几个典型,敲打敲打其他人,提醒大家要积极工作。但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儆猴”,治标不治本。

 

与其搞这种形式主义,不如深挖“躺平”背后的原因,完善用人机制,为干部职工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只有人人都有舞台、都有奔头,“躺平”现象才能真正消除。

 

职场小伙伴们,大叔想说: 咱们不能因噎废食,对体制内的老同志要一碗水端平。 组织该反思自身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甩锅。![一位老者和一位年轻人握手][]

 

其实,很多老同志身上还有“火”,就是缺少施展的舞台。给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他们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程继续发光发热,这是组织的责任,也是大家的期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