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我国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国家战略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持续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努力做好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的研究者、组织者和传播者。本期【热点追踪】重点关注长江经济带发展,现整理推出长江经济带最新发展动态。
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有关情况
近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印发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为长三角未来三年工作重点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三省一市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部署要求,结合三省一市实际,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九个方面,共165项重点任务。
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共有20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深入推进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支持南京、杭州—宁波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化长三角基础研究合作,探索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协同开展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围绕重大攻关任务组建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机构注册、财政支持、评价激励、资产管理等方面实施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深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布局。加强人才政策区域协同创新,推进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资质跨区域互认。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全域互联互通。鼓励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国际知名科研院校等来长三角设立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与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攻关。深入实施长三角—新加坡、长三角—芬兰产业创新合作项目等。
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共有20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发展通用航空,加快布局低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和制造。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联合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联合发布长三角未来产品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加快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芜湖集群两个数据中心集群。加快推动G60科创走廊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G60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等。
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共有25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广远程虚拟窗口跨省通办模式,创新跨省“一件事”集成服务。深入推进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医疗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互认。优化异地就医医保服务,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建立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推进工作机制,研究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建立健全跨区域法律政策适用标准统一协调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法律适用标准统一。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加大示范区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保障力度,持续推进水乡客厅建设,建立制度创新成果定期发布和复制推广机制等。
加快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共有23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制定出台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举措。加强长三角地区投资类企业准入等市场准入规范统一,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通报和归集制度。联合编制实施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开行串联长三角重点城市的大环线列车。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长三角,建成、开工一批航道整治工程。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服务机制。深入推进长三角财政电子票据一体化和应用落地。制定实施《长三角省市间电力协同互济实施方案》等。
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高层次协同开放共有22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制定实施浦东新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建设高水平市场准入体系,试点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甲醇等新型燃料加注业务。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辐射引领区,加大进博会与长三角各地展会的联动力度。支持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生物医药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探索。成立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鼓励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民营企业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等。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有17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强长江口—杭州湾重点海域河口海湾协同治理,推进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制定长三角“无废城市”区域共建联治方案,强化长三角固体废物联合监管。共建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低(零)碳园区、工厂。编制实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加快打造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华东抽水蓄能基地。推动三省一市充电平台有效衔接和充电基础设施数据信息共享,打造区域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探索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等。
积极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有10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精心办好“良渚论坛”,共同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支持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推进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推出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跟着考古去旅游”“跟着赛事去旅行”等线路。编制实施新一轮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联合举办跨区域重大体育赛事和品牌活动。协同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支持优秀文化作品、文化遗产和优质旅游产品推向海外市场等。
有力拓展城市合作广度和深度共有15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配合自然资源部编制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联合编制实施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在产业分工协作、科技协同创新、高水平开放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苏州与上海深化一体化发展、嘉兴与上海全面接轨发展。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在防洪排涝、基层应急管理等领域加强城市合作。加快“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深化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推动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等。
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共有13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持续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支持链主企业带动链上企业协同创新。加快推动陕电入皖、甘电入浙特高压工程建设,推动蒙电入苏、蒙电入沪特高压工程前期工作。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保障体系战略联盟。协同编制长三角地震监测站网一体化规划等。
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引领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办公室发布《2024年工作重点》,细化了54项工作,主要分为三大方面:
一是夯实区域生态基础。重点推进生态空间管控、生态屏障建设、长江“十年禁渔”、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今年将在一体化示范区试点生态环境评价,制定区域管理清单,编制长江水系生态廊道保护规划,并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及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二是加强环境协同治理。大气领域重点治理臭氧和PM2.5,深化杭州湾石化化工区VOCs“三统一”治理,限行国三柴油货车,实现大气监测数据共享。水环境领域重点防治重要水体污染,推进长江保护修复、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治理、太湖流域治理,并实施示范区跨界水体治理。固废领域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固废处置能力协作,强化跨界固废监管和联合执法。
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推动能源电力低碳转型。促进交通绿色发展,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深化海铁联运,提升港口污染防治合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企业培育,并推动排污权交易和绿色金融制度创新。
来源:上海市政府新闻办
长江中游城市群达成63项合作事项
7月29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十届会商会举行。会上,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2024年重点合作事项》,重点围绕交通互通、科技合作、产业发展、市场一体化、生态环保、民生服务6个方面展开合作,共计63项重点合作事项。
为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深化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合作,辐射带动相邻观察员城市加速发展,合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滚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制订2024年重点合作事项。
根据《合作事项》,将稳定运营中三角集装箱公共班轮航线,推动全年开行次数达到200航次,为湘、鄂、赣三地集装箱货物往来提供经济便捷的水上物流通道,打造长江经济带城市间互联互通、区域协同发展示范航线。共同争取将武咸昌、长昌(九)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
同时,推进南昌—九江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对此,南昌市联合九江市起草编制了《南昌—九江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并已于今年6月24日公开印发实施,提出从支撑骨干流通走廊建设、优化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环境、加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提升交通运输流通承载能力、拓展现代金融服务流通功能、加强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力,加快南昌—九江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
科技合作类,将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论坛活动,推动国外大学、研究院所和国外科技企业与武汉地区企业合作、交流,签约项目不少于5项,签约金额不少于500万元;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推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开展交流合作;持续开展科技项目互评,推进科技专家资源的开放共享。
产业发展方面,将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2024年跨境电商对接交流会、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2024合肥国际新能源车展览会、第四届中国米粉节等。市场一体化方面,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协作,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共享名录,加大技术专家及法律人才交流力度,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信息互通,形成跨区域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推动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落地,组织跨区域知识产权联合执法、集中宣传培训活动等。生态环保方面,强化移动源污染联防联控,推动综合气象探测数据资料共享,联合开展新型探测技术和多源资料分析应用,推进大城市综合立体监测网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围绕城市防灾减灾、城市运行、生态环境、重大活动等方面共同做好城市气象保障服务。
此外,民生服务类达28项,占年度重点合作事项逾四成,涉及、医疗、养老、教育、住房、旅游等多个领域具体内容。例如,持续开展异地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合作,确保异地贷款政策落实到位;推进“跨省通办”,通过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平台受理各类跨省通办业务;依托“亮码可办”平台,实现异地贷款业务相关证明的互通互用,探索更多归集、提取、贷款业务证明的互认互通;优化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放宽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推动高校毕业生择业期内“先落户口后就业”的落户政策落地;联合打造长江旅游和高铁旅游精品线路,建立区域旅游“客源互送”联席奖励机制,推动四地旅行社行业协会、企业探讨开发四地连线旅游产品、互送客源;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公共服务网厅、智慧医保等渠道,分阶段实现1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的“跨省通办”,逐步完成1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意外伤害待遇备案、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享受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认定”实现“跨省通办”。
来源:南昌发布
湖北武汉:整治1826个沿江排污口 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 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 冲刺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7月4日,武汉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武汉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长江武汉段流程达145公里,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江共同造就了武汉三镇。当前,武汉正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高水平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
一是长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近年来,武汉提出努力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的工作目标,加快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武汉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武汉段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英雄城市绿色底蕴进一步突显。2023年,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市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河流断面占比达75%,水质优于Ⅳ类标准的湖泊占比达84%,连续三年实现劣V类湖泊清零,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长江江豚“逐浪”的场景频现武汉,万千鸟类诗意栖居天兴洲,武汉用实际行动,擦亮了“百湖之市”的绚丽名片。在增绿提质保湿,共建共享生态宜居方面,武汉2023年完成造林绿化2.1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4.28万亩,累计建设各类公园940个,基本形成布局均衡的公园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35%,达到7.48万公顷,成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2023年,武汉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5家,绿色环保产业规上企业达到363家,2023年武汉马拉松实现赛事碳中和。
二是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分类与长江大保护息息相关。武汉市城管执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城管部门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促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洁净城市,持续提升环境卫生品质,武汉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建设,已形成“6焚烧、6厨余、2协同、1应急”的生活垃圾处置格局,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已达2万吨/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今年初,武汉市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坚持分级分类,系统科学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正有序开展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同步推进分类设施建设,已建成亭棚式分类投放点8000余个,垃圾分类收集屋1400余座,改造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68座。在规范餐厨垃圾收运管理方面,武汉建设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500余个,布设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3000余台,对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实行“大分流”收运,基本实现餐厨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收运体系全覆盖。
三是逐步形成三个江豚种群。2023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数字江豚”项目,建议项目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现“数字江豚”线上线下交融共促,用数字技术赋能江豚等长江珍稀动物的保护,用数字手段传播生态保护理念,农业农村部也明确支持武汉建设“数字江豚”项目。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江江豚保护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内容,武汉通过策划“数字江豚”建设,促进长江江豚实体保护,已逐步形成金口、天兴洲、双柳水域三个种群,“江豚回归江城”的初衷基本达成。“数字江豚”作为长江大保护生态公益事业与数字科技结合的全新尝试,依托数字技术,对江豚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项目设立以来,发布“i江豚”小程序,成立“数字江豚”守护者联盟,建设长江江豚数字监控系统,开展“数字江豚”公益活动,为市民提供可视化、场景化、互动式保护江豚的途径,推动全民参与长江大保护中来。目前,武汉正持续提升“数字江豚”影响力,通过搭建“数字江豚”推介平台,并打造长江江豚保护科教平台,争创武汉“数字江豚”研发交流中心。
四是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在武汉境内,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市域范围内有165条5公里以上的河流、166个主要湖泊、446座大小山体,还有大量的耕地和林地。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介绍,结合山、水、林、田、城不同空间的修复要求,武汉提出五大行动计划,分别是河湖碧波安澜计划、山脊绿脉修复计划、绿色国土提升计划、湿地花城锦绣计划、诗意田园稻香计划五大修复行动计划,通过五个计划的系统安排,将把好山好水好田好林修复提升、融入城市,系统构筑城市生态基底。近年来,武汉市将生态保护修复为一体,规划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东湖绿道、中法生态示范城等系列项目,自然资源部门又特别聚焦了长江两翼山脊绿脉修复计划。2022年,武汉成立了全国首个“生态保护和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56家国际国内知名机构共同联盟,为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策划、咨询、勘察、设计、运营、维护等全过程服务。
五是1826个长江排污口完成整治。节约集约用好长江流域水资源是长江高水平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十年来,武汉市用水总量由2014年的39.52亿m^3增加到2023年的44.65亿m^3,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7.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0.4%,此外,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3.9%,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5%,武汉市连续三次高标准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武汉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武汉高水平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突出计划用水管理,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大力推进各类节水单元载体建设,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1442个,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校节水减排三年行动计划,武汉48所高校创建为节水型高校,实现用水效率飞跃。此外,截至6月底,武汉市累计完成1826个长江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占长江入河排污口总量的99.13%。同时推动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90家,清退临时砂石集并中心10个,货运码头全面退出中心城区。
来源:极目新闻
镇江部署62项重点工作,事关长江经济带发展
镇江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更肩负着守护长江生态屏障的重任,近年来持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一带多点、绿美长廊”保护格局初显。近日镇江市印发《镇江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以下简称《重点工作》),部署62项工作,进一步明确突出环境整改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创新引领发展、绿色转型升级和体制机制优化等重点。
《重点工作》提出了24项任务,涉及污水管网改造建设,黑臭水体、生活垃圾治理,工业、农业、船舶港口、尾矿库污染治理,长江“十年禁渔”,推动新一轮太湖治理以及沿江生态修复等。根据部署,镇江市将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处理“333”行动,完成13个达标区建设,全市达标区面积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76%;深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行动,对全市建成区120条水体持续开展工程治理、水质监测,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确保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完成21条劣V类水体整治,倡导生态治水、系统修复;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四分类投放设施小区实现全覆盖。此外,镇江市还将加快落实涉及自身的66项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年度重点任务,推动太湖西部片区上游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推进通济河(镇江段)整治工程2024年下半年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湿地保护修复,2024年完成湿地修复1000亩;科学推进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全市完成造林绿化1.81万亩。
《重点工作》强调创新引领,明确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强市行动,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组织产学研活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任务,以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新质生产力解码“质变”的关键。
《重点工作》针对协同融通也进行了工作部署,主要涉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及保护传承长江文化等11项任务。
在“硬”联动方面,根据《重点工作》,今年镇江市将加快建设畅通高效的内河航道网,推进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推动提升省内省际公路通达水平,建成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及韦岗互通、谷阳互通节点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扬溧高速镇江南互通至丹徒枢纽段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丹金高速、仪禄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233国道丹阳先导段。同时,镇江市将拓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开展镇江大路通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前期研究,进一步提升区域内联通水平。
来源: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长三角电力市场暨省市间电力互济交易启动会在沪举行
来源:国家能源局
今年1-7月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超22亿吨
记者从2024年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获悉,今年以来,长江干线运输生产稳中有增、客运市场活跃稳健、多式联运发展强劲,长江黄金水道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脉”作用全面增强,服务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主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1-7月,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2.6亿吨,同比增长4.3%;集装箱吞吐量1522万TEU,同比增长3.4%;集装箱铁水联运量36.0万TEU,同比增长21.0%;引航船舶载货量2.7亿吨,同比增长2.3%。
初步实现“一图看长江、一图管航运”
目前,智慧长江建设成效明显。信用长江“1+N+5”制度构架基本形成,“信用长江”信息系统2.0版上线运行,已覆盖5.8万艘船舶、35.6万名船员、5600余家船公司。智能管理平台建成2.0版并调试运行,初步建成长江航运“数字孪生”共享平台,初步实现“一图看长江、一图管航运”;综合保障平台建成融合“三船”信用、航道运行、智能客服等典型场景的资源图谱模型,新一代北斗多功能智能船载终端(MIBT)获内河首张多功能集成系统认可证书,“长江新链”干线水域5G覆盖测试基本完成;公共服务平台“长江e+”优化整合形成80项服务功能,日均点击量30万次,总点击量超8000万次。
实现11.6米吃水船舶高效进出南京
运输市场持续转型升级,万吨级江海直达船首次直航重庆,11.6米吃水船舶高效进出南京,“内河运费扣减”累计为长江沿线2000余家企业减税5700万元。
智慧监管、北斗应用、智慧航道、绿色航道、智能通航、岸电应用等6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成果丰硕,示范效应显著。海事政务服务实现“全域通办”,移动执法系统全线正式运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覆盖长三角区域;北斗智能船载终端累计安装2.2万余台;长江干线航道大数据分析平台建成,智慧航道试点成套方案在支流持续推广。
长江经济带岸电使用量超1亿千瓦时
绿色发展方面,长航局深入推进干线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模式向支流延伸,累计完成3.8万艘船舶污水直排管系铅封,完善桥基船舶尾气遥感监测系统,查处使用不符合标准燃油船舶24艘;推动长江航运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纯电动集装箱船示范推广,“中远海运绿水01”“华航新能1”等换电式集装箱船投产应用;持续推广岸电使用,新增4000余艘船舶受电设施改造计划,长江干线2000吨级以上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100%,长江经济带岸电使用量1.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大力提升绿色服务水平,全线推广应用153座新材料航标,持续推进疏浚土上岸利用。
下一步,长航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交通运输部工作部署,加速智慧长江建设,加快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打造“多彩长江”新图景。
来源:扬子晚报
供稿 |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俞之颖
审核| 李晨 编辑 | 玄泽源
相关推荐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7.1-7.31)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7.1-7.31)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6.1-6.30)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6.1-06.30)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5.1-2024.5.31)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5.1-5.31)
更多推荐
【乡村“镇”兴】第150期:古老的考古小镇——孟加拉国博格拉(Bogra)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