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文摘   2024-09-19 17:30   上海  

导  语

我国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国家战略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持续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努力做好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的研究者、组织者和传播者。本期【热点追踪】重点关注长江经济带发展,现整理推出长江经济带最新发展动态。



2024年共建长江安徽段航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座谈会在芜湖召开

8月29日,省交通运输厅、长江航务管理局在芜湖召开2024年共建长江安徽段航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运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2+N”合作机制,总结示范区共建成果,谋划下一阶段工作。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刘亮、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聂爱国出席会议并讲话,芜湖市市长徐志出席会议并致辞。

聂爱国向长航局以及沿江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运发展,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水运发展,省政府召开水运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全省水运能级不断提升,水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长江干线港口吞吐量占全省比重接近80%,长江黄金水道在服务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无可替代,自去年在池州召开座谈会以来,各方不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实,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他强调,要牢记职责使命,树立“长江航运一体化”的理念,把长江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有效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锚定共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推动我省加快建设“水运强省”。

刘亮对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他指出,长航局系统始终秉持“发展服务地方,发展依靠地方”的合作理念,把为地方办实事、为地方解难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打造“航道畅、安全稳、生态美、服务优、产业兴”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他强调,要准确识变,把握水运发展机遇;积极促变,发挥水运比较优势;科学应变,加快内河水网建设;主动求变,推动水运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打造合作样板、作出示范引领,进一步释放安徽省在经济地理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巨大潜力。

座谈会上,沿江五市及长江航务管理局系统单位、省港航集团、省引江济淮集团分别作了交流发言。29日上午,与会人员还深入芜湖港国际集装箱码头、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网联超级工厂考察调研。


来源: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八部门: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重点行业企业和个人碳账户

8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更好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协同发展,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协同发展,扎实做好金融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等四方面提出16项重点任务,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监督管理三项保障措施。

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指导意见》提出7项重点任务,包括充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支持绿色债券发行,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长江水道航运低碳化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稳妥有序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气候投融资试点。

例如,《指导意见》提出,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长江经济带金融机构和企业根据国内国际标准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长江水道航运低碳化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发航运业相关保险产品;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重点行业企业和个人碳账户。

在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协同发展方面,《指导意见》提出3项重点任务,包括强化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支持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例如,《指导意见》提出,在“看得清、管得住”的前提下,稳妥有序支持沿江省市开展科技金融改革试验,推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协同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产业转移合作相关金融产品,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长江经济带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在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协同发展方面,《指导意见》提出3项重点任务,包括精准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扎实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群众就业和养老金融服务等工作,大力支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例如,《指导意见》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支持沿江省市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为低收入群体、老年人做好金融服务,加强对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和上门服务,针对性研发特定群体专属普惠金融产品;推动构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价值评估、交易流转、中介服务等市场化配套机制。

此外,《指导意见》要求扎实做好金融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主要包括3项重点任务:提升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评估能力,加强绿色低碳转型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发展环境。


来源:央广网


2024长三角民政座谈会在浙江温州召开
共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8月29日至30日,以“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2024长三角民政座谈会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订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民政工作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发布了《长三角康养旅居报告》蓝皮书等7项涉及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系列成果。

座谈会上,三省一市的民政厅(局)主要负责人从不同角度作了主旨发言。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陈斌指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共同挑战,长三角肩负着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共同使命,应当按老年人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提升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携手共享老年友好发展红利。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表示,长三角要致力于建立一体化的老龄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一体化的为老服务标准规范,实现一体化的资源共建共享,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新征程上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江苏省民政厅厅长谢晓军表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要破除消极老龄观的“墙”,消除老年宜居环境的“障”,建设便利可及的服务“圈”,构筑老龄友好社会建设的“网”。安徽省民政厅厅长余向东提出,沪苏浙皖四地民政部门要一体化推动政策规划协同、服务资源融合、友好环境共治、全国示范创建,共同建成老年友好型社会。

与会各方就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就共创示范型老年友好社会、共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共享高品质旅居康养目的地、共助高能级银发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状况核对一体化、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事项达成合作共识。

据了解,自2018年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举办以来,三省一市合作领域持续扩大,为长三角民政部门研究问题、破解难题、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搭建了良好平台,为促进长三角地区民政工作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黄山新闻网


长三角铁路暑运收官

62天发送旅客近1.77亿人次

2024年暑运已落下帷幕。长三角铁路62天(7月1日至8月31日)发送旅客近1.77亿人次,同比多发送旅客近900万人次,增幅逾5%;加强货运组织,日均装车1.31万车,累计发送货物3397万吨,有力保障国计民生重点物资运输安全畅通。

据悉,今年暑运期间,长三角铁路探亲流、旅游流、学生流增幅明显,列车客座率平均达到8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暑运,长三角铁路单日客发量超260万人次的有48天,其中,8月24日发送旅客345.4万人次,为历年暑运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

暑运期间,铁路部门进一步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充分考虑客流变化和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影响,按照“适需安排、应急有备、精准匹配、梯次投放”的总体思路,精准实施“一日一图”运能配置,运力调整由周期性调整转变为按需调整。持续关注客票预售和候补购票情况,按需确定图定旅客列车上线和临时旅客列车启动时机,梯次投放运力,保障旅客出行需求。暑运期间,共增开旅客列车5556列,组织动车组列车重联9636列,加挂普速客车车辆6478辆。

为保障出行安全,铁路部门运用智能科技手段服务旅客假日出行。使用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智能楼宇管理平台等数十项国内铁路前沿科技装备。南京南站通过智能楼宇管理平台实现站台、候车室照明按需开启,候车室分区控温等功能。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地动车所采用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对动车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动车组故障检修的准确预判和提前介入,大幅提升了夜间列车检修效率,确保暑运动车组列车上线率达到近九成。

暑运期间,长三角铁路部门还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根据货运结构变化和增量需求,通过调整货车车流径路、增开货物列车等方式优化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更好地承接“公转铁”运量,为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作出贡献。8月份,长三角铁路港口返装电煤发运175余万吨,截至发稿前,长三角区域内18家铁路可直达运输电厂存煤已达361万吨,同比增长4.6%。


来源:浦东发布


创新尖峰的“双城记”,

武汉联动上海唱好长江经济带“协奏曲”

刚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上海声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2495.HK,下称“声通科技”)计划于2024年年内把企业总部从上海迁至武汉。

声通科技创始人汤敬华介绍,公司计划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声通科技总部,并围绕交互式人工智能行业打造并完善产业生态建设。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所在。武汉地处长江之“腰”,是长江经济带承东接西的枢纽,也是沟通南北的战略节点。武汉和上海同处长江边,具有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红色基因、开放码头、文化重地、产业高地、交通要冲、商业重镇等多重多维多层的共同特点。

武汉招商大使、上海江享科技集团董事长聂清平观察发现,一些地处长三角的科技公司,早期借助上海这一国际性窗口获得很好的成长,如今到了需要面向更大市场的阶段。武汉是全国为数不多集区位、人才、产业、科教等优势于一身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武汉正在成为他们建立第二增长曲线的首选落户城市。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文富表示,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形势,武汉、上海应在共同打造“尖峰-高原-廊道-网络”区域合作创新体系上 “走深走实”。

刘文富建议,武汉、上海可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建立武汉自贸片区与上海自贸区的创新联动机制,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全球竞合单元等方面共同努力,联合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共同构建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区域协同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沪企第二增长曲线落户首选武汉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汤敬华是一名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分布式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早在2005年12月,凭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浓厚兴趣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汤敬华在上海创立了声通科技。

去年9月,声通科技第一次与武汉联结,其与深圳特发集团合资成立特发声通科技服务(武汉)有限公司(下称“特发声通”),以人力资源服务为市场切入,探索电子政务服务的场景应用。目前,特发声通的业务范围已从武汉扩展到江西、新疆、东北等地。

3个月后,在武汉2023年四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上,汤敬华作为嘉宾代表上台发言。据透露,这篇6分钟的发言稿是他在飞机上用AI工具写的,这让现场嘉宾对人工智能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今年以来,汤敬华几乎每周都会来一次武汉,“经过这一年多的接触,武汉市领导身上务实、亲民的态度,以及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和落实能力,让我们对于在武汉的发展充满信心。”汤敬华说,武汉拥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政府又高度重视和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便于声通科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其国际化布局。

此次上市,声通科技还引入了武汉光通共赢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江苏江控投资有限公司两个基石投资者,一共认购2.5亿元;其中认购2亿元的光通共赢,是武汉光谷纯国资平台为投资声通科技而组建的专项基金。

“我们将围绕这些股东的诉求进行布局。”汤敬华表示,武汉地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中心点,具有较多的应用场景,声通科技将深度参与武汉智慧交通业务开发,优先解决交通管理的痛点,包括道路救援、道路服务、无人驾驶及交通和旅游融合等场景的问题。

无独有偶,位于武汉经开区纱帽大道的博雷顿武汉基地从开工到正式投产,仅用1年时间,远超行业平均速度。博雷顿科技股份公司是“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十强”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解决了传统工程车高能耗、高污染的顽疾。博雷顿武汉基地项目签约后,为保证项目早日开工、早日投产,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立即组建“帮办专班”,为博雷顿武汉基地开通“绿色通道”,让企业“办事不出园区”,高效“一事联办”。

目前,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正积极对接既有的供应链企业,中创新航、福迪汽车、开特电子等均有望成为博雷顿的供应商。园区还计划通过招商引进和集聚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实现就近配套,帮助博雷顿等整车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加速发展。

本月8日,湖北高速公路首座氢能离网超充站项目在武汉签约落地。此次合作由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楚天高速携手两家上海的企业——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重塑能源”)、氢积电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发起。

重塑能源董事长林琦表示,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拥有钢铁、石化、汽车等氢能相关产业链,还有数十家涉氢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在道路运输、内河船舶、工业用氢、城市供能等方面有着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希望未来能够将重塑能源在氢能产业探索和实践中的经验,融入武汉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助力武汉建设千亿氢能产业高地和应用高地。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博雷顿、声通科技等上海企业在武汉设总部、建基地的背后,都有江享科技从中“穿针引线”。作为科技产业投行,上游是政府招商,下游是企业扩张选址,江享科技扮演的就是让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对接的角色,运作出有利于政府、产投机构和科技企业共赢的产业投行模式。

“武汉发展科技创新,不缺要素资源,不缺交易资源,但缺乏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能力,缺乏以产业投资为主、擅长做非标业务的专业投行机构,推动资金达成从产业基金到被投企业‘最后一公里’的精准匹配。”聂清平表示,产业投行既能帮助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生态,服务地方产业升级,还能帮助科技企业解决其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落地过程中的诸多痛点,后续还将通过全周期的综合性企业服务,持续提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过去几年,在江享科技的协助下,多家上海科技型企业到武汉投资、考察,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聂清平说。

碳市“双雄”协同深耕涉碳产业

而在“双碳”领域,武汉和上海更是从全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中脱颖而出,由湖北省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与运维工作,由上海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工作。“中碳登”落户武汉,也填补了当地没有国家级金融市场平台的空白。

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交易中心位于上海,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设在武汉,两地合作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每天早上8点半,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上的中碳登大厦3层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大厅内,账户、登记、结算、信息4个窗口的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结算窗口工作人员点击“系统签到”后,会给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工作人员发去消息,提醒对方及时进行系统对接,以便9点半碳市场开市后客户能顺利进行资金和配额划转。

下午3点,全国碳市场正式休市,接到从上海传来的碳交易数据后,武汉中碳登结算业务部要快速计算出每天每个账户的碳配额和交易资金变动情况,由注册登记系统对配额交易变动进行最终变更,并将资金变动数据反馈给银行系统。

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以来,截至2024年8月14日,中碳登已顺利完成748日的交易清结算工作,累计清算10.44万笔,累计清算金额546.67亿元。碳配额累计成交4.69亿吨,累计成交额273.33亿元。已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二氧化碳每吨收盘价由开盘初期的40多元上升到90元上下,碳价历史最高值曾超过100元。

不仅如此,武汉还利用中碳登落户契机,大力发展碳产业。以中碳登大厦为中心,中碳科技、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安泰信用评级等47家涉碳机构和企业在此汇集,涉及碳资产、碳基金、碳核查、碳征信、碳评级、碳咨询、碳科技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碳市场服务产业链。

“谈合作,抬脚就到!”武昌区双碳招商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打造全国首个碳金融交易创新楼宇——中碳登大厦,与楼内企业深度合作,可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双碳”领域项目全过程设计、规划、实施服务,全区共吸引200余家涉碳服务企业、机构,形成了以中碳登为核心、以环沙湖产业带为载体的碳要素富集高地。

上海同样以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落户为契机,促进碳专业服务机构快速成长,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领域,相继推出碳基金、碳信托、碳质押、碳保险、碳中和指数等多个全国首单金融产品,有效盘活碳资产近800万吨,融资额超过1.3亿元。

刘文富建议,武汉、上海两市可深化“双碳”领域交流合作,协同打造全国碳交易统一大市场。武汉可继续发挥湖北碳市场交易量全国首位的优势,依托中碳登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并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电力期货等碳金融特色品种;两地还可围绕能源、材料、资源利用、环境治理、低碳服务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构建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区域协同机制。

武沪共同打造区域合作创新体系

事实上,国际上的区域合作创新体系往往呈现出“尖峰—高原—廊道—网络”特征,这对于武汉和上海的合作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发现,要打造长江经济带竞争型生产力布局,也有四个层次:一是尖峰,上海是尖峰,武汉也是尖峰;二是高原,上海大都市圈是高原,武汉都市圈也是高原;三是廊道,通过若干廊道辐射出去,南向北向拓展带,长江经济带、京广铁路都是廊道;四是网络,在尖峰引领下,夯实高原,通过廊道深度嵌入全国乃至全球网络。

刘文富指出,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九省通衢”的中心城市。从地理上看,地处中国的正中间位置,这里地处长江水道与京广铁路的十字交汇点,从武汉沿长江水道,西上可到巴蜀,东下可抵吴越,向北可溯汉水而至豫陕,所以武汉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经济“尖峰”作用出来。而在“尖峰—高原—廊道—网络”这一区域合作创新体系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群分别被公认为是“创新尖峰”和“创新高原”。尖峰发挥着瀑布效应,高原发挥着转化作用,通过廊道延展、蔓延,迅捷地融入全国和全球网络。

刘文富认为,武汉是长江沿线四大科创城市中(武汉、成都、重庆、南京)的领头羊,高水平人才多、创新资源丰富。把科创氛围浓厚的武汉和金融资源丰沛的上海链接起来,让两个城市有效的对口合作,形成互补,有利于两地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武汉可以联合上海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融合,建立武汉自贸片区与上海自贸区的创新联动机制,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打造现代化国家窗口。

“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这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要求。“武汉和上海在这方面也大有作为。”刘文富指出,武汉可以利用上海主办的全球顶尖科学交流相关平台,选派未来的青年科学家全程参加,对激发创新潜能,明确科研思路、开展原始创新大有补益。两市的智库研究人员可以联合开展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攻关研究,创建“未来委员会”,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团队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探讨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产业转化的新赛道。围绕科技企业和人才流动,武汉与上海还可以扩大科技型企业、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跨区域资格资质互认范围。

两市招商部门负责人亦表示,武汉与上海的产业协作互补性强,探索的是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未来两座城市可以共享产业链,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企业品牌、知识产权和人才资源的流动,共同降低整体成本;同时,在短板领域,两地可协同攻关,重点合作;在国家倡导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两市还可以互相打开市场,让两地企业获取更多成长的机会。

武汉与上海联合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同样大有可为。刘文富表示,武汉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上海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和全国最重要的口岸之一。两地客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差异性明显,具有极大的互动空间。要重振长江黄金旅游线的雄风,开发新的长江游轮,增加沪汉之间航空和高铁班次,加大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的力度,加强对接平台建设,优化合作交流机制。

此外,区域合作创新体系的搭建也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大胆尝试。刘文富建议,可参考国际上区域合作机制的先进经验,建立两市合作理事会,建立合作章程,并经过地方立法机构确认。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如联合建立发展基金,用于长江大保护,新型科技项目的开发等。积极探索混合分工(垂直+水平)促进,总部和分支机构的统计改革等,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在市场逻辑的强驱动、政治逻辑的强牵引、政策助推的强支撑下,长江经济带建设已形成可持续、不可逆的发展态势。长江经济带必将由基础设施连通,向产业成链成群、创新网络化演进,武汉和上海在实现科研设施共享、研究成果共用、创新政策互补、标准资质互认等方面大有作为,将会真正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双城记样板。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广周启动

携手共促农业发展

农业农村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为深化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合作交流,8月17日,“2024年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广周”活动在杭州启动。中国新闻网

本次活动以“绿色·共享·对接·协作”为主题,由长三角“三省一市”农业农村部门共同主办。活动区域总面积4500平方米,汇聚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长三角“三省一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主体176家、产品近571款。

其中,浙江省参加展示展销主体有44家、产品近150余款,涵盖了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浙江省“十大好蜂蜜”等为代表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其中有传承经典的“历史”产品,如地标衍生产品杨梅酒、槜李白酒;不乏创新融合的“新质”产品,如将地标和非遗精巧融合的金华两头乌猪扎染摆件,将玉环文旦果皮高温蒸馏精制而成的文旦精油;不少当季翘楚的“热门”产品,如火爆盒马的绿色食品莲谊果莲、热销长三角的地标农产品海盐葡萄。

金玉滁菊、天长芡实、高邮咸鸭蛋……其他两省一市也都带来了各自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驻足品尝、购买。

“这次过来看到了很多长三角的优质农副产品,比如安徽的白茶、有机鸡蛋,浙江的竹林鸡等等。”来自上海的采购商朱豫军表示,随着业务扩大,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更受欢迎。

启动仪式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农业农村部门精选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集中开展轮流推介。此外,8月18日上午还将组织开展“浙农优产百县千品”浙江专场推介会,内容包括2024浙里田园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介暨2024和美行浙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和玉环市“鲜玉奇缘”农产品推介会。推介会现场将通过视频、PPT等多种形式,推介余姚市“梁弄古韵红色休闲之旅”等4条浙里田园休闲运动线路、4条“环浙骑游”运动线路以及玉环火山茶、文旦衍生产品、“鲜玉奇缘”公共品牌等浙江名优“土特产”,面向长三角,诚邀消费者感受田园美景,品味浙里风物。同时,将邀请专业采购商30余家,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促农增收。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为目标,加大政策创设,着力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据悉,目前浙江省有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主体2386家,产品3318个,绿色食品主体数保持全国第三。

为进一步深化浙江和安徽两省农业农村合作交流,推动长三角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示范先行,启动仪式结束后,还召开了浙皖农业农村工作交流合作座谈会,双方签署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合作协议》。

“本次合作将主要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产销合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个方面。”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程街亮表示,本次合作旨在促进加快两省之间的合作交流,健全合作机制,推广发展模式,为推进长三角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先行探路。

来源:中国新闻网


供稿 |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2024级硕士研究生俞之颖

审核| 李晨     编辑 | 玄泽源


相关推荐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7.1-7.31)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7.1-7.31)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7.1-7.31)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7.1-07.31)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7.1-7.31)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6.1-6.30)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6.1-6.30)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6.1-06.30)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6.1-6.30)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6.1-6.30)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5.1-5.31)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5.1-5.31)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5.1-2024.5.31)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5.1-5.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5.1-5.31)
【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5.20-5.26)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4.1-4.30)


更多推荐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十一):走进湖北省宜昌市,开展“长江流域桥梁建设与区域联动发展”专题调研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十):走进江苏省南京市,开展“长江流域桥梁建设与区域联动发展”专题调研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九):走进安徽省铜陵市,开展“长江流域桥梁建设与区域联动发展”专题调研
【特别推出】CCRL八周年:成长不期而遇,感恩每一个你
【专家成果】范恒山: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专家成果】陆大道:对中国“狂挖”运河舆论的评述
【专家成果】孙久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学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乡村“镇”兴】第156期:海滨旅游小镇——毛里求斯蓝湾(Blue Bay)
【乡村“镇”兴】第155期:非洲原始部落之一——纳米比亚奥普沃镇(Opuwo)

【乡村“镇”兴】第154期: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滨小镇之一——加拿大圣安德鲁斯(Saint Andrews)

【论文导读】第47期:基础设施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
【论文导读】第46期:农村道路与地方经济发展
【论文导读】第45期:东北地区镇域收缩
----THE END----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欢迎读者供稿,小编邮箱:ccrlab777@163.com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微信号:CCRLAB
点关注 不迷路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