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我国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国家战略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持续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努力做好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的研究者、组织者和传播者。本期【热点追踪】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现整理推出粤港澳地区最新发展动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观察
重磅!《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
9月29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44号)正式发布。
具体内容如下:
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函〔2024〕144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
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深圳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深圳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深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0万亩(含易地代保0.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72.02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4.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1%;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43.8%(含深汕特别合作区);用水总量不超过30亿立方米,其中2025年不超过24亿立方米;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强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与香港、澳门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强化与广州“双城”联动,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促进与珠江口西岸城市融合互动,加强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四、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的城镇体系,完善带状组团城市的功能布局,强化组团间网络联通,促进都市核心区品质提升。强化区域和组团生态绿廊作用,重点保护好东部海域大鹏湾、大亚湾等滨海生态资源,系统保护和集约利用海域、海岛、海岸线资源,筑牢陆海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培育海洋科研集群,优先保障战略性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建设服务网络覆盖度更高的国际航空枢纽,完善口岸功能体系,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市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完善通山达海的游憩空间网络,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严格开发强度管控,促进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中村改造。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系统保护各类文化遗产,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五、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规划》是对深圳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规划评估结果作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规划实施保障。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要指导督促深圳市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规划》印发和公开。深圳市人民政府要依据经批准的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依据详细规划核发规划许可,加强城市设计方法运用,建立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制度,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自然资源部要会同有关方面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加强指导、监督和评估,确保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多规合一”改革的决策部署,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要及时请示报告。
来源:南方+
《税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四方合作备忘录》签署
《税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四方合作备忘录》日前在香港签署。此举为通过进一步加强税收合作,推动粤港澳深税务领域服务规则衔接、协作机制对接奠定了框架基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这一合作备忘录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胡静林的共同见证下,由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税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局签署的。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特点,粤深与港、澳分属不同的税收管辖权,税收制度、税收征管体制和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国两制”下,三种税收体制如何互融互促,是推进税收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表示,本次签署合作备忘录,是四方锚定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服务大湾区发展的具体实践,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港澳地区与内地深化税收交流合作,为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税收支持,更好服务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根据合作备忘录,四方将共同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税收服务规则和协作机制对接融通问题,特别是着力推进纳税服务协同,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智能的办税体验;加强税收征管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纳税人跨境业务涉税事项办理更加顺畅;加强经验交流,及时分享四方重要税收管理及政策变动信息,持续推动优化税收管理及服务举措;促进人才建设,深入开展常态化交流互鉴,携手培养更多国际化税收专业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建设汇聚税务力量。同时,四方将健全合作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和联络人制度,共同研究和落实相关重点工作任务,不断深化拓展合作范围。
来源:新华社
香港举办高峰论坛 探讨大湾区智慧城市群与低空经济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23日在港举行。论坛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政商学界人士围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发展低空经济等议题深入探讨。
活动由香港政团民主建港协进联盟、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资讯科技行业委员会和智慧城市联盟共同主办。论坛期间,主办单位向特区政府提交《以新质生产力构建湾区智慧城市群》政策倡议书,“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正式成立。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智慧城市联盟创办人兼荣誉会长葛珮帆代表活动主办方致辞表示,智慧城市群的建设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要方向,区内深圳、香港、广州虽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发展较快,但作为整体智慧城市群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需进一步提升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效率和安全性。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建设智慧城市、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期待继续与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加快落实各项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措施,让市民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生活,共同打造一个更宜居、充满活力的香港。
就发展低空经济,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近年内地积极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不少大湾区城市相继公布文件,就低空经济发展制订策略方针和计划。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香港将全力配合国家发展策略,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来源:人民网
“9+2”城市协作体联席会议在澳门召开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旅游市场联合监管协作体(下称“协作体”)2024年联席会议20日在澳门举行,持续加强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9个城市的旅游市场联合监管交流合作,携手优化大湾区旅游市场环境。
澳门担任2024年轮值主席并主持联席会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以及旅游业监管局、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的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表示,“协作体”是大湾区旅游监管合作的重要平台,澳门积极配合落实 “协作体”的各项合作机制,通过情报共享、执法经验交流以及培训项目等举措,增强成员城市间的协同效应,共同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大湾区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与会成员分享各城市的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旅游监管工作的情况及经验,共同探讨未来大湾区旅游市场行业监管方面的工作计划。“协作体”代表在澳期间考察了酒店业场所等旅游相关设施,包括酒店配套设施、旅游项目的人流管理安排、应急处理方案以及无障碍设施等,以了解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协作体”2020年正式组建运作,致力于加强大湾区旅游市场监管,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由各参与城市轮流担任联席会议主席,商讨合作情况及交流监管经验。
来源:人民网
珠海推出16条措施助力港澳青年赴珠海发展
“成立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服务中心”“在港澳地区设立青年创业发展服务站”“实现港澳青年在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市民待遇”,9月20日,珠海市正式发布《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以下简称《16条措施》)。继2021年出台《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发展60项措施》,2022年编印《港澳青年在珠海发展服务指南》后,2024年,珠海市再次推出支持服务港澳青年的专项措施,力度更大、举措更实、群体更聚焦,充分彰显了珠海立足城市区位优势,打造“年轻人梦想之地”的决心和作为。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以来,港澳居民北上消费、旅游更加便利,一脚油门到珠海,已成为港澳车主们新的生活方式。截至2024年6月底,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港澳单牌车累计达282.51万辆次。随着三地往来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关注到珠海的发展与机遇。在此背景下,《16条措施》经过周密的谋划后正式发布,聚焦港澳青年群体,突出珠海发展机遇,着力将珠海从“两车北上”进入内地的第一站打造成港澳青年内地创业首选地。
从内容上看,相较于珠海此前发布的政策措施,《16条措施》更加注重提升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措施聚焦港澳青年群体,围绕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拓展实习就业发展空间、营造交流交往良好氛围、优化在珠发展城市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为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为例,《16条措施》明确提出优化“湾区通”“湾事通”等门户APP珠海应用场景,打造“珠事通”政府服务品牌;统筹安排一定比例的人才公寓,定向配租给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打造中医药一条街,为港澳同胞提供消费新场景;优化主要口岸至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公交路线,提供便捷公交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8月23日,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及“智方便”自助登记站在珠海市民服务中心启用,这意味着香港同胞在珠海即可办理各类香港政务服务。此次出台的《16条措施》一大亮点就是提出,要依托珠海市民服务中心,成立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服务中心,着力推进“港澳集成式服务”,为港澳青年提供集就业、创业、学业、置业于一体的全链条咨询服务,在港澳群体中擦亮“珠海政府服务”品牌。
在港澳地区实施交流展示计划和设立青年创业发展服务站也是此次出台的《16条措施》的一大亮点。前者通过因地制宜在港澳地区设立珠海展示窗口,帮助港澳青年“零距离”了解珠海城市文化和创新创业政策;后者则重在搭建“预孵化”平台,向港澳青年提供前置创业辅导和创业基地对接等服务。
据了解,2024年9月1日起《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16条措施》中的部分举措与《条例》内容高度呼应。如《条例》鼓励广东省和地方国有创投基金、天使基金以及其他社会资本等成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或者引进创业投资基金,加强与港澳青年创业项目对接,提供投融资服务,《16条措施》则提出要密切对接初创港澳企业,加大珠海基金三期按市场化方式为港澳青创项目及初创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力度。
据珠海市台港澳事务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珠海市发布《16条措施》,力求为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创造办事更加便利、服务更加暖心、生活更加舒适的发展环境。此次发布的措施,呈现出政策衔接有序、联动更有力度、举措更加务实等亮点,不仅充分考虑到港澳青年的切实所需所盼,在解决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的困惑难题等方面的措施也更加务实有效,既为港澳青年“雪中送炭”,也为港澳青年“锦上添花”。
来源:南方网
前海出台16条措施支持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企业最高可获500万元补贴
近日,笔者从最新一期深圳市政府公报了解到,为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区域,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研究修订了《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关于支持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共分为五个部分、16条具体支持措施。
第一部分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从租金补贴、所得税优惠、研发投入补贴、投融资支持等方面,支持优质人工智能企业在前海合作区集聚,做大做强。
第二部分为“强化人工智能关键要素供给”,针对算力、数据两大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予以重点支持。重点推动智能算力中心和算力调度平台同步发展建设,促进数据要素流通运用,以制度创新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加强人工智能共性通用技术发展,打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第三部分为“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重点从推动“大模型+产业”应用创新、打造应用场景示范标杆、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载人商业化试点、推进低空智能交通试点等方面,支持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加快落地应用,形成商业闭环。
第四部分为“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从支持技术赋能平台建设、支持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促进行业组织发展、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等方面着力,加快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营造人工智能产业合作交流环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优化产业创新配套环境,推动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第五部分主要为《若干措施》的支持范围、实施要求和有效期。其中提到,优化对前海人工智能集聚区入驻企业的租金补贴门槛条件;鼓励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对研发投入增量部分按比例予以补贴,最高可支持500万元;进一步明确对智能网联汽车载人商业化运营的支持条件等。
来源:南方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安全技术创新座谈会在广州成功召开
2024年9月11日,以“构建湾区安全新格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活动——粤港澳大湾区安全技术创新座谈会在广州成功召开。本次座谈会由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广东省委网信办)指导,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广东分中心(简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广东分中心)主办,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竞远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郭涛、广东省委网信办一级巡视员许华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以及香港、澳门多位知名网络安全机构和企业代表分别作报告。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大湾区安全技术创新成果联合发布以及大湾区网络安全防护公益行启动仪式。
“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宣告成立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和中央网信办的工作要求,助力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若干措施落地见效,广东省委网信办和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广东分中心联合发起,组织筹建“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华为公司、腾讯公司、中山大学、广州市委网信办、深圳市委网信办、东莞市委网信办以及深圳河套发展署参与联合建设。联合实验室将围绕六方面的能力建设,积极服务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以高水平的安全促进数字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六大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成果隆重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领航者,肩负着构建网络安全新防线的重要使命。座谈会现场发布包括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广东分中心“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治理服务平台”、“深信服大模型赋能的下一代流量检测响应(NDR)”、“竞远安全工业企业智能化安全服务平台”等六大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成果,全面展现了大湾区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创新实力。安全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发布,为大湾区数字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粤网安·公益行”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座谈会上还启动了以“网安粤港澳,同心筑防线”为主题的“粤网安·公益行”活动,活动由广东省委网信办、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广东分中心指导,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协会承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提供一系列专业高效、务实的公益服务,为大湾区内的政府、企事业单位,乃至社会用户提供网络安全评估、培训、体检等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进一步深化与港澳地区的网络安全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安全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安全技术创新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为探讨大湾区网络安全前沿技术与创新发展,探索形成网络安全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大湾区网络安全新格局,推动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大湾区涌现出更多的安全技术创新成果,为国家的网络安全和数字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南方日报
供稿 |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2023级博士研究生易金彪
审核| 李晨 编辑 | 玄泽源
相关推荐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7.1-7.31)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6.1-6.30)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6.1-06.30)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5.1-2024.5.31)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5.1-5.31)
更多推荐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