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有着八千年的文明史,有着五十六亇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种非遗传承。江南丝竹,作为一种流传在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一带的传统音乐,也是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深受民众的喜爱。
江南丝竹起源于古老的民间音乐,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片土地上的人,依水而居,以水为韵,将水的灵动与丝竹的雅韵巧妙的融合,创造出江南丝竹这一细腻婉约,清新悦耳的音乐形式。
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灵活,一般以二胡,笛子为主l要乐器,再配以琵,扬琴,三弦,笙,箫等类乐器。演奏时,相互配合,高低交错,交织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
江南丝竹曲目多样,传统乐曲有《三六》,《行街》,《四合》,《云庆》等等。演奏时根据所在埸所放慢或加快,或边走边奏,或坐堂拉曲,悠扬抒情,顿挫有力。这些曲目犹如一幅幅江南水乡的画卷,展现了江南特有的风土人情,水乡风光。
记得我儿时曾常在庙会集场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也常会赶到在人家婚嫁迎取的现埸,钻过人缝去聆听那些让人高兴忘怀的悦耳曲目,至今仍然不忘,且能随口吟唱几段。
日前,我有幸在上海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欣赏到江南丝竹传承人陈宝宝带领的一支江南丝竹团队,诸位上音和上师大培养的各专业中青年演奏家,演奏的多支江南丝竹乐曲,真是洋洋盈耳,游鱼出听。这一埸让人感心动耳的音乐盛会,曲毕至今,还让人沉浸在其中,耳边还不时地飘来几句丝竹的音韵。
这些青年演奏家表演的《行街》,《阳八曲》,《姑苏行》,《冬腊》,《赛马》,《天山诗画》等曲目,弹拨组轻快明亮,二胡组柔和浑厚,笙笛声把乐曲推向高潮,将传统的江南丝竹又播上了一层新颖清鲜的气息。
演奏中,传承人陈宝宝,把专业琵琶的技艺特点融入到江南丝竹中。她通过领奏,双音弹奏,手法变化,长轮,半轮,推,打,摭,分等琵琶技艺应用到丝竹弦律中,使乐曲充分体现"小,细,轻,雅"的风格,更让人感受到丝竹曲目的欢快,流畅。
据息,传承人陈宝宝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和她的伙伴共同搭建江南丝竹交流服务平台,倾注了一腔热情和心血,筹建起上海浦东三林民乐团。九十年代改建为三林江南丝竹乐团,人员达百余人。乐手年龄跨越老中青三代,成果斐然。他们积极参与长三角各类江南丝竹交流活动,上庙会,进学校,进社区,寻找各种机会传扬江南丝竹,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他们也赢得诸多奖项。该江南丝竹队,自2012年起,多年被上海市非遗协会评为先进集体。陈宝宝也多年被上海市评为江南丝竹保护工作先进亇人,连续十年为评为上海市市民文化节先进亇人。今年该丝竹队还邀请江浙沪的专家还编写了一本新江南丝竹曲集,且已出版。
据普查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已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几十支,且每年持续上升,传承队伍也日益扩大。从“手艺人”到“守艺人",需要传承人群的情怀与奉献,且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心。自2014年开始,首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开始创建,并于2017年评选出22家基地。基地建设后,丝竹乐手,有了专门的排练埸所和排练时间,他们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创作乐曲新品,让江南丝竹得以改变,拓宽,传承,发扬。
江南丝竹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江南人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柔"与"雅”。江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也使其融合了儒家文化与吴越文化的精髓,和文人雅士的含蓄典雅。江南丝竹所表达的安居乐业的生活理想,是江南人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老百姓心中的梦想。
"一阕清词,诉一处山水静谧;一枝新绿,弹一曲江南丝竹的绝唱。"多彩非遗,人民共享。
作者简介
长按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
投稿邮箱
编辑:楚江
454661733@qq.com
统稿:成文
812905642@qq.com
推广:吕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