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药品到底能不能吃?该如何处理?看看医生怎么说!

文摘   2025-01-13 18:06   重庆  

"李阿姨,这药是从哪儿找来的,早就过期了吧?"我忍不住道,看着她翻出来的那瓶五年前的感冒药,心里却不禁一阵担忧。

李阿姨坐在我面前,满脸无辜地说道:“这药看着没坏,扔了可惜啊,反正也不贵。”

可她却没意识到,药品过期后,它的效力和安全性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她还告诉我自己最近感冒吃了这瓶药,结果越吃越严重,甚至开始腹泻。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家庭药箱问题——许多人家里的药品过期了,不愿扔掉,误以为“看着没变”就能继续使用。殊不知,这种做法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药箱里是否堆满了你不敢丢的药品?它们还能吃吗?

01

过期的药还能吃吗?

李阿姨家里得药箱里堆着不少药品,偶尔翻一翻,发现一些药品已经过期了。觉得“看起来没变”,心里想着:过期的药还能吃。可以继续用来治病。

实际上,过期药品不建议再使用。

虽然它们可能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药品的有效成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效,甚至可能转化为有害物质。    

我们常说药品是通过严格实验测试出来的,有效期并非随便标注。药品的“保质期”是由生产厂家经过各种测试后得出的,目的是确保药物在规定时间内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阿司匹林如果过期了,它的成分可能会分解,产生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物质。

再如一些抗生素,像四环素,过期后可能会释放有毒物质,长期使用不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损害肾脏。

其实,部分固体药物的药效衰退得比较慢,例如一些压片药或者胶囊,过期后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明显影响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服用。

专家普遍建议,即便药物没有明显变质,过期的药品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为了确保健康,过期药还是不要再用为好。如果实在不确定药品是否还能使用,最好的办法是咨询医生。

02

正确保存药品的方法

李阿姨刚买回家的药瓶,放在厨房的橱柜里一段时间后,看到它们已经变色或失去效果。

其实,很多药品的效力受环境影响很大,保存不当,不仅会让药效大打折扣,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保存药品,才能确保它们的有效性呢?

1.避免高温和潮湿

药品最怕的就是高温和潮湿。厨房、浴室这些地方由于温度和湿度较高,容易导致药品变质。

理想的保存环境应该是干燥、阴凉、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比如卧室的抽屉。这样能有效避免药物的成分因环境的变化而失去效力。

2.保持药品原包装

尽量保留药品的原包装,不仅能避免药品暴露在空气中,还能让你清楚了解药品的使用期限。

很多药品的包装上都标明了储存条件和注意事项,遵循这些说明能确保药品的最佳保存状态。

3.分类存放

药品最好按类型分类存放,这样不仅方便找,也能防止误用。例如,把感冒药、止痛药、外用药分开存放,并做好标签,这样在需要时可以迅速找到。开封后的药品,特别是液体药物,最好在一个月内使用完。

4.定期检查药箱     

药箱里的药品如果长时间没有用过,可能会过期。每半年清理一次药箱,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并将过期的药品及时处理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隐患。

5.避免直接接触药品

我们经常会不小心用湿手取药,这样不仅可能污染药品,还会影响药效。最好每次取药时都用干净的工具,避免直接接触药物表面。

正确保存药品,不仅能保障药效,还能减少因保存不当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

03

如何正确处理过期药品?

李阿姨家里药可能已经过期好久,甚至被她遗忘在角落里。李阿姨觉得,随便丢了算了,但你知道吗,过期药品的处理可不是小事!

如果你不妥善处理,可能会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影响。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1.千万不要随便丢掉过期药品

很多人习惯把过期药直接丢进垃圾桶,可这样做是不对的。药品属于特殊垃圾,随意丢弃可能污染环境,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回收利用。

如果这些药品被误食或用来“做实验”,后果会非常严重。    

正确的做法是,将过期药品交给专业回收机构。许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都设有药品回收点。

你可以把过期药品拿到药店、社区或环保中心,它们会专门处理这些药品,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拆解”处理

如果你找不到回收点,也别轻易把药品丢掉。你可以采取“拆解”的方式处理它们。

把固体药物(如片剂)泡水,等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把溶解物和一些吸水物(如猫砂)混合,放入垃圾袋里丢掉;对于液体药物,你可以加点水稀释,然后按照同样的方式处理。

这么做,既能减少药品对环境的危害,又能避免它们进入不法渠道。很多人以为丢掉过期药品不值一提,然而它们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大家也要记得定期检查家里的药箱。药品不是“永不过期的”,及时清理和处理能让你家药箱保持干净整洁,也能确保家人的健康安全。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重庆城市TV生活
隶属于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