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诗和远方”,我却几乎没正经地读过诗。两年来看李娟、刘亮程,似乎感知到什么是如诗的词句,但对诗,仍一无所知。
诗是什么,表面的认知是:比散文更散,比意识流更飘,无需因果相关,无需前后相联,考验诗人,更考验读者。读者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感受作诗当下的情景和情绪。余秀华是谁,应该不需多作介绍。十年前,余秀华凭借那首著名的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横空出世,借由互联网的力量,她的诗歌以及她苦难的身世一瞬间尽人皆知。再用悲惨的身世赚足同情分:出身乡下、脑瘫患者、不幸的婚姻……迎合了大众的某种消费观念。经过“深入接触”,余秀华不是“华”而不实的人,她不是那些只配昙花一现的人物。她富有生命力,是个文字魔术师。尽管走路是摇摇晃晃的,眼镜是斜的,嘴巴是歪的,但采访时、争论时逻辑清晰,自带机锋。她不怕把心掏出来,残缺无力不值得羞耻,她的心智胜于大部分健全者,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欲望足以支撑她的强大。诗人就是要真吧,否则怎凭寥寥几百字迷倒众生。我们看一下她的诗吧:“……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我爱你》“埋你,也埋你手上的茧/这茧你要留着,黄泉路又长又冷,你可以拨弄来玩/如果你想回头,我也好认得……”——《茧》“……失眠是最深的梦寐,相思是更遥远的离别/人世辽阔/相聚如一只跷跷板,今生在一头,来世在一头……”——《雪》“……我迟钝,多情,总是被人群落在后面/他们挥手的时候,我以为还有可以浪费的时辰/我以为还有许多可以浪费的时辰/2014如一棵朴素的水杉,落满喜鹊和阳光/告别一棵树,告别许多人,我们再无法遇见/愿苍天保佑你平安……”——《再见,2014》被震动了,一遍一遍,一字一字,没怎么读过诗的我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这般模样吧。余秀华在书末的跋《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写“当我某个时候写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那一定是它们触动了,温暖了我,或者让我真正伤心了,担心了。”她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不华丽,不政治正确,不高举道德旗帜,她是用生命在写诗,所以打中我,让我心疼!“真正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怎么看她,而是我们怎么反思我们自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臧棣如此评价余秀华。可见,诗人也好,从事艺术的人也好,学术基础不是一个艺术创作者优秀的充分条件,饱满的生命激情和真挚的生活真实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另外,诗人就是诗人,跟他/她身体的任何特点都没有关系,这是对一个人基本的尊重和理解。我喜欢余秀华,她的存在,她的诗歌,可以增加我在现实挣扎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