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寂寞成为游戏

文摘   2024-12-07 09:03   上海  
知道袁哲生的人不多,他在台湾文坛有“冷面笑匠”之称。1998年出版小说集《寂寞的游戏》,冷色调的美感,静静地流进读者心深处。2004年4月6号,他选择自杀,像掉落人间的雪花,一点声响都没有。
《寂寞的游戏》涵盖七个短篇,描述了夫妻之情、同学之情、父子之情。每个短篇人物不同,却有着共同的情绪——“寂寞”。“死亡”是一个共通的主题,仿佛照见作者六年后的命运。在《父亲的轮廓》中,儿子对逃离家庭而后车祸身亡父亲的思念;在《密封罐子》中,是丈夫对过世妻子的回忆;在《木鱼》里,则是人到中年的儿子对去世母亲的怀念。
袁哲生的写作像画工笔画,轻描淡写。譬如其中的短篇《送行》,故事性痕迹很浅,似乎“送行”不算是主要事件。老父亲与小儿子一路跟随被宪兵押解的逃兵大儿子,为他送行。寂静的送行路程上,一切交流都无效,随后,在基隆港口,海员父亲也即将出港,去往太平洋的另一边;小儿子漫游在灰色的早晨,等不来爽约的同学;重遇火车站见过的一对母女,又看着她们离开;疲倦的他决定返回学校。
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作者写道:“他走到玻璃窗下,将行李放在地上,敲了敲窗玻璃,老黄正喝着茶收看晚间新闻,听到有人敲窗,放下手上那杯热龙井,扯着大嗓门问道:‘谁啊?’”看到这里,有点儿朱西甯说的那种“无事的小说”的感觉,白驹过隙,折腾了一天,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最后一句“谁啊?”是种留白,也是种开放性的结束;又有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体现,据说袁哲生很喜欢海明威,故事删除了冗余元素,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同名小说《寂寞的游戏》点题。袁哲生认为,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所有人记忆中最幽暗的角落,大都是与这类寂寞相关的。小说中可以读到各样孩童的奇想,只是那份单纯,更显出寂寞的悲凉。寂寞是什么意思,“寂”是静、冷清,“寞”是孤单,所以当作者看着朋友孔兆年捣鼓遥控潜水艇潜入湖底航行,几乎羡慕得哭泣,他渴望驾驶着潜艇,这将是最隐秘的躲藏,比躲在树上完美得多。

《木鱼》里的男人想起了国二那年他从母亲钱包里偷了钱的早晨,他想起那天他坐在公交上,脑海中浮现出了母亲的形象:“此刻,母亲可能正在浴室里,坐在木头小板凳上帮他清洗昨天换下来的制服;板凳的一只脚因为浸过水过久的关系而腐蚀了一截,母亲揉搓衣服的时候,小板凳也跟着一前一后地摇动着。”

这个中年男人,对孤独的生命感到十分煎熬,否则他为什么不停地安慰自己:“一辈子很快就过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木鱼》结尾处,同时也是全书的收尾,捷运上的他抱着一袋已经肚皮翻白的小鱼,进入了浅浅的睡眠。守望着他的,是远处“静穆而哀伤”的群山,如母亲的目光。

在朋友的印象中,袁哲生是一个爱玩笑的人,2004年的春天,留下一纸起初朋友以为是玩笑的遗书,39岁的袁哲生在山区的一棵树下,像做游戏的人,永远地躲了起来。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
*需要转载的朋友请私信联系并标明出处!
/End.

小马猪
小天地 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