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这一课的设计,我自己还挺喜欢的。
首先是喜欢这首诗。虽然我的人生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忧愁,但是“月落、乌啼、江枫、渔火”这些词都很有画面感。总觉得在漆黑的夜里,看月亮慢慢落下,看点点的渔火闪动,看摇曳的枫树,偶尔听到传过的乌鸦的啼叫,就想流泪。
夜不能寐是让人难过的事。记得有一次在清迈旅行,不知道为什么,半夜就被乌鸦叫醒了。本来闲适的旅程就有了些时光易逝的伤感。如果我也和张继一样,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住所,又不能回家,那该是多么忧伤。所以每次读他的这首诗,我都觉得低沉又浑厚的钟声不时在脑海中回荡,嗡嗡的。
成年人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这样的感悟。如果是小朋友呢,理解忧愁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怎么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首诗的妙呢?我第一想到的是渲染。让他们明白这首诗有多著名,多值得去咀嚼。
我在澎湃新闻上找了一篇文章《<枫桥夜泊>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引用了一些句子,比如,近代学者陈衍感慨地说:“天下有其名甚大而其实平平无奇者。苏州寒山寺以张继一诗脍炙人口,至日本人尤妇孺皆知。”还告诉他们在日本这首诗被选入了教材。
这首诗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接着我们再进入这首诗的学习。
1.读完诗歌最深的感受,用一个字表述。
毋庸置疑,所有的人都发现了这首诗是在写张继的愁。
2.用了哪些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愁。
小朋友一圈画,就发现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无眠人”。这些事物有的在张继写诗之前就表达着人们的忧愁,而有的是《枫桥夜泊》之后,就变成了愁绪的代表。为什么张继这么忧伤呢?
3.补充张继的资料,当时的时事。
4.读后两行诗,补充讲解“姑苏城”“夜半钟”。讲苏州在唐代并不是政治的中心,流落到此的张继充满了无赖。讲因为诗歌的名气太大,到了宋代很多人质疑“夜半钟”,其实是时过境迁,习俗在变。
我们进行想象:在那样的夜里,听到这样的钟声,那样处境的张继会有什么感受?其实一想也就明白了。他为什么那么忧愁。
从张继以后,钟声也成为忧愁的代表,这都是因为他的诗而起。为什么这首诗会风靡日本呢?留了一个悬念给小朋友们,请他们自己查找。给的关键词是“寒山寺”。
如果还要留给读者朋友一个什么彩蛋的话,可以听一听廖昌永的《枫桥夜泊》,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