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研究”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杨健教授在2022年秋季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受到疫情的影响,课程通过线上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并于2022年12月28日和2023年1月4日展开结课汇报。杨健教授首先回顾并说明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汇报基本要求,然后共14位上海音乐学院各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依次分享(另有杨慧玲等同学在此前的单元讨论环节已完成了汇报,还有部分同学因为身体健康原因临时请假)。
1. 应彬烨
汇报题目《舞台焦虑:论一名演员的基本素养?》
应彬烨同学首先阐述了音乐表演焦虑这一问题,侧重于第三者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研究角度出发再下沉到日常生活,分析缓解焦虑的治疗方法。造成表演者舞台焦虑的原因众多且杂糅,她从三个方面探讨缓解焦虑的治疗方法——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效能、环境因素,并进行了逐个分析:减轻心理压力可以采用行为主义疗法、药物疗法、精神治疗等方法,提高效能可以采用认知疗法、CBT疗法,环境因素方面则可以采用亚历山大技术。缓解焦虑表演者可以给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不论发生什么,都会是下一次良好的开端。针对表演中出现舞台失误的情况,表演者可以用“存盘点”——从最近的存档重新弹、“无心插柳”——用户接下来的旋律掩盖,给予自己一些掌声,一定的慰藉和尊重。最后,她总结道:关于舞台焦虑,我们要拒绝灾难化思维,拥抱失控感,面对可能的恐惧,一切皆为体验。杨健老师点评:应彬烨同学结合自身专业学习,将舞台焦虑的产生原因和治疗的干预方式展开细致讲解。如果能把舞台焦虑与医学相关的学术文献梳理清晰,并作为发言的理论支撑,会更有说服力。同时,发言中的时间把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前做好文本准备。
2. 韩兰茜
汇报题目《音乐表演与舞台焦虑——以京剧“三块三叫小番”为例子》
韩兰茜同学引用了近代京剧舞台上发生的真实案例——谭富英在天津演唱《四郎探母·坐宫》在唱腔上的失误的事件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该事件与西方古典音乐的例子上有很多共性的概念。该同学首先播放了一段节目采访,接着分析了谭富英的失误。对于舞台焦虑问题,她认为造成舞台焦虑有关技巧上的占比很小,而第三类表演情景则会影响较多,这归因于表演者当下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是音乐的发展形式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在当时天津的曲艺发展成熟、浓厚的曲艺文化和观众普遍较高的欣赏水平的情况下所造成的舞台焦虑。
杨健老师点评:韩兰茜同学的汇报以京剧舞台上发生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探析舞台焦虑形成的原因,把西方音乐表演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于中国语境。但在发言时要注意把控时间,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3. 王茜
汇报题目《背谱训练的五道工序》
王茜同学首先简述了背谱的五道工序:基础阶段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和肌肉记忆,深化巩固阶的分析记忆和情绪记忆。其次她提出了两个背谱过程中集中训练的方法:有效重复与打破惯性。有效重复:高注意力水平下的训练,打破惯性:有效的重复应该是在打破惯性之中重复。关于背谱过程中的集中力训练方法,她采用拆分法,即旋律拆分、和声色彩拆分、力度拆分等,并且分别用了德彪西和舒伯特的曲目讲解旋律拆分和和声色彩的拆分。杨健老师点评:王茜同学汇报的主题与背谱训练相关,简述了背谱的五道工序,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背谱过程中的解决方法,较好地运用了课程相关章节的理论框架。和前面几位同学相似,发言时的语速掌控能力很重要,建议小于20分钟的发言要准备发言稿,有利于严格把握时间。
4. 刘婉铃
汇报题目《运用音乐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音乐剧歌剧魅影唱段<think
of me>的三个英文版录音》
刘婉铃同学在汇报时针对选题挑选了三个英语版本中传播最广的版本,分别是莎拉布莱曼、艾米·罗森和席茜拉的版本,并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她首先对三个版本进行了乐谱对比,三个版本的结构相同,但是每个版本的调却有所不同。其次,她对三个版本进行了文本对比,认为进行了文本改动的艾米·罗森的版本和席茜拉的版本比莎拉布莱曼的原版更适合用于音乐剧上,并阐述了缘由::第一,韵脚变少,语句的反复让听感更加顺畅;第二,与爱人的对话变成了日常语言;第三,把抽象的说理变成具体的形象,让歌词更具有画面感;第四,物我合一。再次,该同学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了速度力度对比,对比不同场景中,席茜拉演唱过程中出现的慢速看似瑕疵实则表达的状态反而更具有戏剧性。由此,她根据三个版本的频率图得出结论:席茜拉在三者中更胜一筹。另外,她又对纯人声花腔对比,认为莎拉布莱曼>席茜拉>艾米·罗森。最后,她总结道:综合看来席茜拉更好,戏剧性和音乐性俱佳且有更好的文本加持,人声上莎拉布莱曼最佳。观众口碑中对于莎拉布莱曼和席茜拉谁更好取决于观众本身更偏向于戏剧派还是音乐派,而莎拉布莱曼在戏剧性与文本均无优势的情况下却依旧是经典。杨健老师点评:刘婉铃同学的发言主题是有关于演唱版本的可视化比较,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分析阐述。选题很有意思,建议加强相关文献的阅读,并且把对演唱版本在音响层面的特点与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性相结合。
5. 习通阳
汇报题目《新曲目的演奏与学习——以古筝重奏曲《鱼戏》为例》
习通阳同学汇报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了解曲目的创作背景,第二,曲目结构分析。以《鱼戏》为例,全曲由五个段落组成,分别为散板、中慢板、行板、快板、小广版。全曲在C大调基础上展开,共分为四个声部,各个声部定弦是依据曲谱需求在C大调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第三,按部分摸谱。制定每个部分不同的练习方式。第四,细节修改与加花。在不同的部分选择不同摇指方式以满足曲子所需要的音乐表达,分解琶音将和弦进行分解演奏,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求演奏者在保证速度的情况之下,需体现音色的颗粒性、均匀性和连贯性。第五,结语部分,引用杨健老师的一段话作为汇报的结束。杨健老师点评:习通阳同学从自身的专业实践入手,对古筝曲目《鱼戏》进行分析,并探讨在新时代下关于练琴的一些方法。靠时间堆砌练琴效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论是专业学习者或是业余学习者,掌握正确练琴方法都很重要,当前时代,作为音乐研究者,有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难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6. 徐格
汇报题目《琴童反馈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徐格同学首先对自己所在兼职的琴行进行情况简介,发现一些问题:普遍的琴童对自己的表现没有意见,对音乐没有自己的想法,练琴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只是简单的在乎音弹的对不对。其次该同学对此问题展开分析,对于这些琴童而言学校是主业,来琴房练琴才是副业,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和他们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于问题仅仅是从老师口中得到标准答案,却失去了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普遍的学生对于音乐问题的正确答案过于执着。
她认为形成这一问题原因在于:学校模式化教学限制学生对课本之外的事情的思考,家长过于严厉导致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老师教学过程中教学指令不清晰、老师这一职业自带的“威严”、没能和学生建立信任,学生“大海捞针”式猜答案、词汇量或表达还有不足、未能和老师建立信任。最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徐格同学在上课过程中会让家长在外面等候,从而发现学生的活跃度明显提高。另外,在提问问题中尽可能地模拟他们的想法以增加一些选项,多试几次学生会比较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把涉及感受的问题当成一个回家作业,用一个动作、一句话或是一幅画把感受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杨健老师点评:徐格同学的研究问题来源于自己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措施。就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来看,日益内卷的课业压力以及相对刻板的教学方式对小朋友的创造性杀伤力很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扛起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7. 王馨迪
汇报题目《元宇宙之声及虚拟现实音乐表演浅析》
王馨迪同学与大家分享的是元宇宙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给音乐表演带来的一些改变以及其对音乐家本身的一些影响。近两年很多国内外的音乐人、歌手尤其是流行音乐的领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这种新技术带来的娱乐选择激增,也在不断探索音乐新的表达方式和商业模式。首先,她认为在虚拟世界中这种非常灵活的发声条件下,观众听到的声音、面对距离、位置和声波扩散的范围、不同的艺术家希望声音呈现的什么样的效果、技术团队如何去协作和对演奏本身产生什么样的改变,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一些做得很好的在线的音乐合成软件,它会去通过模拟元宇宙的概念建立音乐共创的空间,在创作不断延伸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去进行传播,展示和表演是在同步进行甚至是相互推进的。从这个层面来看,音乐作为实际艺术的向度又被增加了一块。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后的版权和使用权,未来的音乐人该怎么保护自己的作品以及政策和合约上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次,她挑选了一些较为可取的案例进行分析,案例通过虚拟现实电影的方式帮助观众,尤其是儿童能更有想象力地去认识乐器和交响乐,硬件的不成熟也会影响很多,比如录音师会采用朴素的录音方式,我们在观看VR视频最佳时长是5到10分钟,这对于对于大部分音乐作品的演奏来说是不够的,以及多机位和多收音的设置会导致后期庞大的工作量,一遍遍的录制对于演奏者本身的状态和心态的影响。最后,她总结道:当然它不只是观众和演奏者更近,更是说从演奏者的角度来看和观众的距离也在拉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舞台焦虑。研究人员提出建议,未来研究一方面就技术硬件去拓展,如何还原真实性,另一方面就内部可以呈现和自主设定的范围内进行创新。杨健老师点评:王馨迪同学的发言从元宇宙背景切入,讲解虚拟现实技术对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家的一些影响。该同学选题新颖,时间把控能力较好,建议在进行发言之前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丘吉尔好像曾经说过:时间越短的发言,实际上我们所需要准备的时间就越长。
8. 樊一润
汇报题目《被看见的音乐——从羽生结弦花滑表演中看身体姿态与音乐的关系》
樊一润同学简述了花滑运动的要求,以及选题的来源。她选择了羽生结弦的短节目进行分析,采用的是齐默尔曼版本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为背景,如何编排他的动作。先分析了开头的音乐表达以及羽生结弦对七小节空拍的处理。
她把羽生结弦的动作和音乐结合起来分析,通过上半身倾倒的姿态将引子部分四四拍迅速的连接到具有三拍子性质的四六拍中,发力点以及落冰点刚好都是复附点二分音符上,对音乐的契合也是很巧妙的。杨健老师点评:樊一润同学的研究涉及音乐表演和花滑表演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从花滑表演入手,探讨身体姿态与音乐的关系。选题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樊同学主要是从音乐方面展开研究,参考文献充足,论述较为充分。但对于花滑表演方面,如动作的编排、完成度这些层面还有待深入,也需要相应的文献支撑。羽生结弦花样滑冰中的古典音乐演奏版本全集
9. 黄洁
汇报题目《隐藏在身体姿态中的“音乐感”—以楚剧表演中的身体律动为例》
黄洁同学的发言与楚剧中润腔当中所带有的小细节息息相关,她对《送友》这段音频的音频图展开讲解,首先对所润腔的“海”字所举例,分析了音频图上力度的呈现和手势的变化规律,得出旋律的高点和力度成正比的结论,其次结合词意与旋律走向进行分析。她总结道:总体动作和旋律的关系一般来说都是成正比的,但是个别的会考虑到剧情的原因。在这些处理性的动作上,大多情况都是可以非常的直观反映旋律的走向,根据动作和个人所演唱的东西所结合可以深化到大家对于音乐认知上的。杨健老师点评:黄洁同学以楚剧表演中的身体律动为例,分析隐藏在藏在身体姿态中的“音乐感”。根据最新的研究,身体姿态在音乐表演与教学中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虽然丰富的身体姿态并不一定都能够导向乐感充裕的表演,但缺乏乐感的表演大都与身体姿态的贫乏单一有关。
10. 王珂玥
汇报题目《关于音乐表演研究》学习体会的几点漫谈
王珂玥同学汇报内容是摘取了课程中的一些课后思考题以及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困惑。缘起讲述本人走上音乐道路的内因喜欢艺术和外因出身音乐家庭。她引用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分析了音乐启蒙提早的意义。
杨健老师点评:王珂玥同学汇报内容是摘取了课程中的一些课后思考题以及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困惑。现在,音乐表演研究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领域了,它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领域,绝大多数的研究结论都不是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而是在不停的修正,不停的完善。
11. 齐欢
汇报题目《针对舞台表演的练习策略:以钢琴独奏会为例》
齐欢同学首先把日常练习到舞台表演这个过程分别对应了不同的目标场景,同时对应了不同的焦虑等级,他认为,对于一场独奏会而言,两大难题分别来自于演奏本身以及心理抗压能力的提升,接着从练习策略的目的性、针对性、练习内容和形式的仿真性与其他的个性化因素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针对不同的方面给出了练习建议。关于背谱,齐欢同学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关于宏观结构上的方法,采用“压缩包”的形式,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精确的练习,并通过例证,得出结论:对于音乐中那些特定处理可以在练习中进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近乎条件反射的演奏时的自然流露,而在一些其他的情况下,灵感和评估可行性在日常练习中就应该被关注到。在一些作品中,对于那些规律明确、不太复杂的片段,可以采取压缩包式的方法,但是对于复杂的片段,较为稳妥的方式就是采用具体的精确的练习方式。另外他补充道,在探索练习方法的同时,不意味着放弃个性,而恰恰应该提倡个性,同时还需要去配合理智与情感。最终,齐欢同学将舞台表演的练习策略总结为16个字:系统脱敏、注重拟真、提倡多样、接受意外。杨健老师点评:齐欢同学结合自己的演奏与教学实践,针对上台前的练习策略展开了深入分析。该同学探讨的这个话题是音乐表演学习过程中特别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尖端领域,虽然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相对有点低,但却是专业音乐表演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他的论述把相关理论基础与个人创意及经验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12. 赵晶
汇报题目《音乐表演与舞台焦虑》
赵晶同学的汇报以音乐表演和舞台焦虑作为切入点,首先对音乐表演与舞台焦虑这两者的定义进行了一个说明,指出一定程度的舞台焦虑会促进舞台表演的发挥,其次分析影响舞台焦虑的因素:个人因素、专业练习因素、表演的情境等。最后通过观看两个舞台焦虑的视频例子,结合视频以及自己的专业,得出结论:以冷静的态度对待演奏中的失误,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针对舞台表演策略,赵晶同学提出既要加强舞台表演的训练,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也要加强对表演曲目的熟悉度,同时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要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杨健老师点评:赵晶同学的汇报选题以音乐表演和舞台焦虑作为切入点,对音乐表演过程中舞台焦虑问题进行了探讨。舞台焦虑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在疫情期间能够让我们有舞台焦虑的机会也是很少的,我们要更加珍惜每一次舞台表演的机会。
13. 陈雯静
汇报题目《阿卡贝拉音乐表演中的姿态与协作》
陈雯静同学的汇报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阿卡贝拉,指无器乐伴奏的合唱,第二部分是分析阿卡贝拉的不同风格流派的姿态区别。在介绍阿卡贝拉时首先通过《Lalalatch》视频演示,把可辨认的身体姿态或表情列表格,再根据姿态的功能性分类做了介绍,接着结合表格,将《Lalalatch》中的姿态表情与乐谱对照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阿卡贝拉音乐表演的不同风格流派的姿态区别进行了阐述,由于风格流派较多,汇报人对比较显著的教会音乐风格与爵士音乐风格流派进行了介绍,最终得出结论:身体姿态对阿卡贝拉现场表演具有协作、统一作用,阿卡贝拉音乐表演需要在长期舞台排练中去形成默契与身体姿态的提示作用,当乐谱上为一组和声的声部,在演出时常出现同步的姿态,是长期排练的结果,也是交流性姿态的表现。杨健老师点评:陈雯静同学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研究,针对阿卡贝拉音乐表演中的姿态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讲解。关于身体姿态的研究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该同学从无伴奏合唱的角度来探讨身体姿态的问题是很好的切入点,对于这种表演形式来说,身体即乐器,建议参考Jane Davidson等人的经典研究,可以作为发表成果的文献支撑。
14. 曹好好
方文 汇报题目《身体姿态与声音形态及个人风格——以京族独弦琴演奏为例》
曹好好同学以独弦琴为基础进行探讨,汇报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表演中的个人演奏风格,第二是个人演奏风格与身体姿态的关系。在讲解第一部分时,首先介绍独弦琴的基本构成,接着探析独弦琴的演奏风格与音乐形态的差异,总结演奏者呈现出明显的个人风格的原因:右手摇杆的姿态不同。关于个人演奏风格与身体姿态的关系问题,汇报人结合具体的乐谱演奏实例,将演奏手型分为两种类别,分别是推与拉,摇与颤:“中指挽杆”与“拇、食、中指控杆”,正是由于技法不同,造成音乐形态的不同。除此之外,特殊音型与身体姿态也有关,拍、碰也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论述,汇报人得出结论:个人演奏风格的形成与音乐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身体姿态决定着个人的演奏风格。
杨健老师总结:
1. 对同学们期末汇报的发言进行点评
通过对同学们三个单元的汇报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家对偏实践的选题比较感兴趣。其实,关于音乐的研究并不都是音乐学的研究,只要和音乐有关的研究都可以运用各种方法不拘一格地开展。但客观上现在大多数学术刊物上看到的都是音乐学研究,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同学,写起论文来也是很容易用音乐学的视角去写自己不太明白的题目,以及与自己的表演关系不是很大的选题,这是一个耀眼的误区。但是从本次汇报发言来看,同学们选的都是一些比较偏实践、接地气的题目,汇报的内容也较为务实,结合实际,运用了各种方法,包括音乐学的方法。我对于大家本学期学习成果较为满意。2. 对整个学科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总结
音乐表演研究的立足点主要并不是基于文献,而是从音乐表演实践中去提炼出研究问题。音乐表演研究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路径不同,概括来说中国的音乐表演研究相对缺乏实证方法的支撑,而国外是从20世纪中叶左右就开始就有了音乐心理学与量化分析等一系列的实证方法积累,这些偏理工思维的实证研究走在前面,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偏文科思维的一些研究,进而才有了一些比较综合性的研究。虽然我们相对于西方确实滞后了一些,但从近20年以来的情况来看,中国的音乐表演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我祝愿大家今后在音乐表演研究领域能有更大进步,平时注意积累研究问题,密切联系表演实践与教学,为创造更好的实践与理论成果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