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的多样性:记维也纳金色大厅《原神》公益音乐会

教育   2024-11-27 18:22   奥地利  
近年来,不少动漫游戏在音乐方面的成本投入与制作规格已经逼近乃至超过了很多院线影视大片,通常以大编制的管弦乐为主,且往往会或多或少融入与故事线索相关的一些民族乐器与特色风格,例如久石让的动漫音乐以及《最终幻想》系列游戏音乐等。但如何在同一部游戏中把全球各主要民族的文化元素“一网打尽”并与交响化音乐思维深度融合,且还要得到各国玩家与听众的普遍认可?对此,热门角色扮演游戏《原神》团队进行了堪称典范的尝试——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1日19点30分,由上海米哈游公司赞助发起、联合国青少年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 Youth Initiative)等国际组织共同支持的《原神》游戏交响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作为公益项目“音乐惠及每个人”(Impact4Music:Music for Everyone)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音乐会以“和谐中的多样性”(Vielfalt in Harmonie)为主题,特别强调多样化风格的音乐对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影响,颇有远见地在世界音乐之都成功展现了透过中国视角对全球多元文化所进行的融合创新。

音乐会海报

一、在游戏音乐中环游世界

音乐会以充满神秘幻想的《原神》主题开场并收束,以类似交响组曲的形式逐个涉猎了“须弥”“枫丹”“纳塔”“蒙德”“璃月”“至冬”与“稻妻”等几个游戏虚构国度中的代表曲目。根据这些国家对应现实世界的时代与地域背景差异,其中采用了从中世纪圣咏到当下流行时尚的不同音乐语汇与创作手法,同时巧妙融入了各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元素。例如,“须弥”主要从古印度、古埃及与中东地区汲取灵感,相关乐曲中应用了阿拉伯风格的调式音阶,西塔琴、纳伊笛与塔布拉鼓等特色乐器,并借鉴融合了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等经典作品以及当代电子舞曲的旋律与节奏特征。又如,暗指工业革命时期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枫丹”融入了羽管键琴、圆舞曲与奏鸣曲式框架等风格要素,其中《花与剑的轮舞》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琴与弦乐群弓杆击弦营造出一种素雅高贵而又剑弩拔张的效果,并逐渐引出弦乐四重奏映衬下的琉特琴主题,该主题随后多次再现并不断发展壮大,大致回顾了西方巴洛克、古典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特征。上半场压轴的“纳塔”则采用了扎根于东非沿海地区的斯瓦西里语演唱,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非洲、美洲与大洋洲广袤的原住民世界。

“须弥”演出照

下半场的“蒙德”主要取材于德语国家,创作者在《冰封交响曲》中巧妙引用了莫扎特《安魂曲》中《落泪之日》遗作乐章的主题轮廓,通过大量的扩充与展开赋予了这个主题以全新的生命。接下来的“璃月”与古代中国关系密切,其序曲《鲜衣游侠》的开头显然受到了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中《木星》乐章的启发,但很快这些忙碌的快速音型就转化为古筝、琵琶与竹笛之间极富民俗气息的俏皮对话,并逐渐汇聚成一幅在浩瀚星河背景下缓缓展开的水墨画卷。随后的《天遒歌》与《岩壑之崩》均与游戏中被封印多年的“若陀龙王”(Azhdaha)场景有关,其中大胆运用了增三和弦以及增四、减五等不协和音程以及二胡与电吉他等极富张力的音色,而歌词部分则采用了楚辞体的古汉语,在游戏的虚幻世界中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排山倒海之势。接下来的三首乐曲《永无谢幕的演出》《直面纷争的狂喜》与《斩破风暴的魔鲸》都与隶属于“至冬”的重要反派人物“公子”(Childe)相联系,音乐通过大量下行的小调式音阶、肃穆的拉丁文歌词以及手风琴与管风琴等特色乐器共同营造了在“黄金屋”的激烈战斗场面……

“璃月”谢幕照

二、各国青少年的热情互动追捧

如此风格多元、跨界混搭的文艺大餐引爆了全场观众长时间起立鼓掌,并打开手机灯光热情互动。次日,联合国UNODC、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以及奥地利国家广播电台(ORF)等官方组织和媒体纷纷发布了相关新闻与慷慨褒奖,演出获得了具有轰动效应的广泛影响力,这对于顶尖音乐会扎堆的地方来说非常难得。笔者自本学年起国家公派至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访学半年多以来,经常在金色大厅等场馆观摩各种名团大腕的音乐会。由于好演出太多而预算有限,所以通常购买5-10欧元的站票,从音乐厅的后排一眼看去,大多数脑袋上往往“非秃即白”,中老年观众几乎永远是占据主流。即便是在维也纳这样的音乐之都,交响乐也不可逆转地已沦为了“夕阳产业”。相比之下,这场《原神》的演出毫无疑问是观众中年轻人比例最大的一次也是反应最积极、最强烈的一次。经了解,本场演出并没有邀请特别著名的明星加盟也未设置什么赠票,且票价还不算低(收入捐赠给相关慈善组织),但在开演前所有价位的票、包括300张站票都被抢购一空,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来自于《原神》及其游戏音乐本身的巨大成功与国际影响力。

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并打开手机灯光互动

在国内外音视频网站,本场音乐会所涉及的曲目播放量几乎都在百万数量级以上,远远超过在这些曲目中所引用借鉴的那些西方经典作品以及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原始形态。这是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交响化的游戏音乐与多元化的民族元素相结合产生了“化学反应”,而游戏所创造的幻想世界以及各种引人入胜的互动情节成为了这种积极蜕变的催化剂。值得一提的是,在《原神》的英文百科页面以及各种宣传品上,作曲家的名字几乎都被列在十分醒目的位置;且在制作工序上,音乐也往往是同步于甚至是引领着其它的美工与技术环节。或许正是这种“音乐优先”的策略,成就了《原神》音乐的成功,也给整个游戏项目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在发布不到二个月就已超过三百多万点击的“纳塔”音乐现场演出视频下方,有条点赞近万的评论一语道破天机:“作为一个从2021年开始玩《原神》的津巴布韦人,如果你告诉我有一天会在我最喜欢的中国游戏中听到来自我们国家的乐器,我肯定会以为你在开玩笑。然而三年后,我真的听到了安比拉、马林巴、非洲鼓和斯瓦希里语的歌声,演绎出我所听过的最美旋律。两个大陆的火焰,辉煌地燃烧成一体。米哈游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纳塔’,更是带给了我们‘家’的感觉!”

热情互动的年轻观众

结语

总体来说,本次《原神》演出很好地体现了“和谐中的多样性”主题——虽然现场不乏身着游戏装束(cosplay)、不同肤色的《原神》粉丝,且游戏本身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多元文化与多样化音乐风格的理想载体,但即便是脱离其中的故事线索,这些乐曲仍然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听觉世界,让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与文化背景的听众都能从中受益。笔者有幸作为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访问学者加入了担纲本场演出的维也纳大学爱乐乐团——由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组成的公益社团,在金色大厅的舞台上通过演奏陈致逸、苑迪萌等母校优秀毕业生的作品获得了翱翔寰宇、神游故土的绝佳体验。而乐团艺术总监、曾长期任职中国交响乐团的印度裔奥地利指挥家兼作曲家维杰·乌帕德亚雅(Vijay Upadhyaya)则激动地表示:“这些游戏音乐把世界各民族元素与交响化思维深度融合,其中丰富的文化养分与想象力以及对青少年群体的强大感召力,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未来。”
(本文曾以不同的缩减形式发表于“文旅中国”与《音乐周报》,部分图片与视频片段来自官方与中国驻奥使馆)

指挥家乌帕德亚雅与本文作者

音乐表演
有关音乐表演教学、实践与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外前沿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