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小朋友们在考级与比赛中演奏这首颇为热门的科马罗夫斯基《e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时,我基本上都在自行脑补:只有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刚刚亲历过残酷战争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音乐,而绝大部分的孩子无论是在演奏技术、音乐修养与人生阅历等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说实话,我之前对这首乐曲的认识更多是靠直觉,最近正好自己家的小朋友借着比赛的机会也学习了这首乐曲,终于给了我一个适当的理由来稍稍研究一下这部作品。
饱受战火洗礼的的作曲家
这位俄罗斯/前苏联作曲家的姓名拼法与译名比较多样,比较主流的包括:
阿纳托利·谢尔盖耶维奇·科马罗夫斯基/科马洛夫斯基/柯玛洛夫斯基(Анатолий Сергеевич Комаровский,Anatoli/Anatoly Komarowski/Komarovsky)
他的简要生平如下:
1909 年 11 月 7 日出生于莫斯科,1955 年 6 月 23 日逝世于莫斯科;
1929年毕业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
1937 年到 1941 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舍巴林(Vissarion Yakovlevich Shebalin,1902-1963,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风格传统深沉,学生包括古拜杜丽娜等)学习作曲;
1931 年到 1933 年,他在新西伯利亚的“讽刺剧院”(Theater of Satire)和“红火炬”(Rote Fackel)剧院担任音乐总监、作曲家和指挥;
1933 年到 1936 年在莫斯科“罗马”(Romen)剧院担任首席小提琴家,1936 年到 1939 年在图拉(Tula)的戏剧剧院担任音乐总监;
1941 年至 1945 年的卫国(苏德)战争年代,他领导了加里宁方面军歌舞团(Ансамбля песни и пляски Калининского фронта,Song and Dance Ensemble of the Kalinin Front);
1946 年到 1947 年,他在莫斯科客人音乐剧院担任音乐总监;
1947 年到 1948 年,他在莫斯科Dzershinsky-Raijons剧院担任音乐总监。
其中最独特的经历当然是任职于加里宁方面军(Калининского фронта)歌舞团的五年,相信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苏德正面战场/二战东部前线应该会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
《e小调第一协奏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这首《e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完成于战后的1947年,第一乐章中悲情咏叹的主部主题(开头有一个贯穿乐章各处的警世箴言式核心动机)、勇往直前的副部主题、气势磅礴的展开性段落以及色彩斑斓的调性布局都明显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协奏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曲家在经历战争洗礼后既激情澎湃又逻辑缜密的深沉哲思。然而,从小提琴教学的角度来说,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通常位于国内考级的5-7级左右,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考级则将其定为8级。无论如何,这些深层次的作品内涵都很难被技术稚嫩、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所充分表达。我对自己家小朋友的要求也就仅限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讲好作曲家的故事。
此外,国内考级教材中的乐谱版本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实,现在从imslp上就可以免费下载到该乐曲较权威的Edition Peters版本(1961年出版,1989年再版)。但出于教学研究习惯,我还是特地又网购了一份正版:
小朋友与青年钢琴家刘仕博居家录制的高清版
(较比赛现场的演奏速度略慢,稍微夸张了一下乐曲的抒情性,有利于给初学者做示范):
稍稍比较一下就能发现,国内各大考级教材中对各种表情术语、演奏法以及部分音符都做了或多或少的省略或修改,与原版有较大的出入。例如,原版中第一乐章几乎每一句都有与速度变化有关的标记,覆盖了rit., a tempo, string, meno/piu mosso, allarg., a piacere, accel.等常用术语,就连基本速度也多次改变(Allegro [引子,呈示部] - Allegro moderato [展开部] - Tempo I [再现部] - Allegro molto [尾声]),体现了晚期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但在很多考级教材中,这些术语都被部分省略或改写了。这间接导致大多数小朋友的演奏都离作曲家想要的效果较为遥远。
我们家小朋友在听完比赛后(他抽签到决赛第一个上场)问,为什么其它小朋友在演奏华彩乐段第111小节第三拍时都是用的G空弦?我回去赶紧翻阅了一下各种版本的乐谱,发现在彼得版钢琴伴奏谱中,这里确实是G空弦(几乎所有国内的乐谱都用的G空弦),但是在作曲家(第一身份其实是小提琴家)亲自标注详尽弓法指法的分谱上,这里应该是B。这牵涉到和弦连接与声部进行等方面的问题,不知道大家觉得哪个音更合适?另外,看完本文的初步研究线索,大家觉得这首作品放在哪个级别比较合理呢?欢迎参与本文末尾的投票。
最后附上笔者找遍全世界才发现的三个乐章完整录音,独奏者是1987年梅纽因比赛青年组冠军、德籍日裔小提琴家Elisabeth Glass,总体来说很不错的成熟演绎(录制这张CD时Glass已步入不惑之年),就是专辑封面上"学生协奏曲"的标题似乎显得有些“大材小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