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迷部落】葛国顺|母校念想

文摘   2024-09-10 00:00   江苏  

母校念想

葛国顺

有一种记忆,和脑力没有关系,无须思索它一触即发;有一种亲情,和血缘没有关系,深入骨髓绵长久远。无论你走多远,你总是从那里飞出的一叶风筝,长长的线还牵在那儿。这就是母校,每一个学子的精神家园,一种与生命融为一体的情结。

回母校看看,与老师同学聚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共同期盼。毕业后,同学们为了工作、事业各奔东西,然后想聚聚,都是因为忙而未能成行,似乎总有一种抱憾。1992年高中毕业20周年时到母校聚会过一次。2022年毕业50周年,不少同学倡议,相约国庆节期间大家聚下。然而,正逢疫情高峰,30多名同学还是按时在临湖度假村相聚了。多年的同学相聚实属不容易,有的同学没毕业就应征入伍了,50多年才相见,一时面面相觑都认不识了,有5位远道同学虽报名却无法参加,班主任朱永彰老师早在一年前仙逝了,班长胡松友居住在兴化因疫情也来不了,实属是个遗憾。

我的初中是在董潭农中上的,高中才到新建的川青中学去上。我的母校座落在老川青镇区(那儿当时叫五里桥),是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与兴化市舜生接壤。学校建在一块高墩上的地方,没有大门,是一座没有院墙的学校。就是前后两排,只有四幢教室,门面朝东,中间一个过道,两排教室中间的北面是学校食堂。教室后面是一排小房子,原来是做菌种试验室的,后来改作我们住宿生的男生宿舍了。周边是一些菜地和农田,还有一些散居的村民住户。前面是一片宽阔的场地,开始做篮球场,再向前就是一条小河,后来发展把篮球场移到小河对面的广场上去了,那儿就成了我们的体育运动场地了。周边是一排高大的214杨,那时是一种成长很快的树种,有蓬勃向上的象征。现在的川青中心初中是后来新建的,大门朝南,还有院墙,象个现代化学校了,再也看不到当年母校的模样了。虽然现在根本看不到当年母校的影迹,但似乎还听得见许多老同学的笑语喧哗。

要说我们幸运,从我们那时川青才有高中,以前上高中要到临泽,我们是川青首届只有一个班的高中班,当时只有46名学生(其中有5名女生),在我们下届就是两个班了。因为我们是新建制的高中班,教师都是临时抽调来的,以本地老师为主,我们的班主任朱永彰老师就是从县教研组调来的,(后来听说他家是成份有点高),第一任数学老师是朱继宣,后来上面分配来一对大学高材生夫妻,就是英语老师朱大元和数学老师杨惠芬,现在细细想想,老师们知道我们这帮学生受“文革”影响,文化功底都不是那么好的,恨不得把心掏出来,我们有什么不会的、不懂的,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学习氛围应当说是好的,好在我们那班学生也很争气,对知识的需求如饥似渴,之所以后来我们同学中取得一些小成就,都与那时的老师悉心辅导分不开的,的确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荣幸。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同学早已都是做爷爷奶奶辈份的人了,我们的孩子大多已经跨过我们当年那样的青春年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母校度过的两年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真是又艰苦又快乐。说艰苦,是生活的确艰难,那时吃饭都成问题。我家离校六、七里路,平时总是步行早出晚归,到了冬季,我们路远的学生只得住宿,从家里带些稻草铺床取暖,每周还要从家里带米和咸菜,有时带些稍好些的菜都要与同宿舍的同学一起分享。穿着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总是打补丁的。说快乐,实际上是苦中作乐。相遇了那么多好老师和好同学,学到了那么多文化知识,可以说为后来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其实,那时也有不和谐的时候,现在想想感到好笑。想当年,学校食堂对于我们住宿生来说,既是充满向往,有时又导致强烈的对抗。那时住宿生在校,早饭就是稀饭,到第二堂课,肚子就叫了,每当中午下课铃声响起,大家立马向打冲锋一样奔向食堂,拥挤着排队打饭,有时还因为饭菜的质量,常常与食堂的师傅抬杠甚至起哄。我还记得闹过一次尖锐交锋:有个同学还画了一幅漫画,画的两个饭碗,一个饭碗饭带尖,还冒着热气;另一只饭碗的饭突在下面,没有热气,显示冷的,以示显明对比,当次闹的在全校反响较大。那样的生活场景永远定格在那样的年代,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我们所经历的艰辛让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

时光悠悠五十多年,母校几度变迁,今非昔比。然而,在我们的意识中,母校不仅仅是曾经的校园,它糅合了我的两年高中读书的经历以及师生的朝夕共处。同学、老师,记忆中的情景,学习生活中的多少往事,一本书、一首歌、一草一木,无一不交织着母校的印象。虽然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了,有的至今都没有碰到过一次,但母校的印象却始终留在我们的心里,那时短暂的两年高中生活,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乐章,它如优美的旋律永远盘旋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头,永远挥之不去。

2024.8写于草页斋



汪迷部落工作室

热销图书


《风物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风雨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永远的父亲母亲》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文学家的秘境》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定价86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会员入社公告
【汪迷部落】创刊号——《汪迷部落文学社年刊·2023》目录发布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2023年度表彰名单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成功召开第一次年度工作会议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成功召开第二次年度工作会议
重磅|“汪迷部落工作室”揭牌运行!预售《念念不忘汪曾祺》!签约《风雨墙》!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出版说明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 | 宋志强《念念不忘汪曾祺》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风雨墙》书评专辑《风雨集》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汪迷文章合集《风物集》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姚正安散文集《永远的父亲母亲》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姚维儒散文集《一眼千年》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卞玉兰诗集《诗露兰语》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韩粉琴散文集《告诉》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陈维忠小说集《炊烟依依》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汪泰散文集《记忆是朵五彩的云》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成维英散文集《乘着歌声的翅膀》出版发行
【扬州日报 ·梅岭周刊】文学让生活更有趣——《风雨墙》研讨会暨书评专辑《风雨集》发布会
【汪迷部落】竹西佳处踏歌声:李镇风在《风雨墙》研讨会暨《风雨集》发布会上的致辞
【汪迷部落】黄诚|被遮蔽的批评空间:读者书评
【汪迷部落】刘俊 | 所谓业余就是深藏不露的专业
【汪迷部落】葛国顺|古稀之恋
【汪迷部落】葛国顺|悲悯人生与宽容关怀——从《异秉》看汪曾祺的人性观照
【汪迷部落】葛国顺|乘凉即景

【汪迷部落】葛国顺| 写尽人间烟火——读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

【汪迷部落】葛国顺 | 探访沙沟古镇
【汪迷部落】葛国顺|游崂山太清宫
【汪迷部落】葛国顺 | 青岛八大关探秘
【汪迷部落】葛国顺 | 青岛看海
【汪迷部落】葛国顺 | 这里群“星”璀璨——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
【汪迷部落】葛国顺 | 历史赋予的责任——走访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迷部落】葛国顺|我们向汪曾祺学什么?

【汪迷部落】葛国顺|汪曾祺与高邮地方文化建设——汪迷讲坛第十六讲侧记
【汪迷部落】葛国顺|父亲教我做人
【汪迷部落】葛国顺|在汪老墓前的悄悄话
【汪迷部落】葛国顺|菜苔烧蚌肉
【汪迷部落】葛国顺|聚集“汪迷”  热爱汪老——“汪迷部落”的诞生与发展
【汪迷部落】葛国顺|热心肠的二姐夫
【汪迷部落】葛国顺|雨润春和


【投稿注意事项】为让更多外地汪迷朋友文章及时安排推送,高邮本地作者如果在高邮本地其他公众号已经推送的文章原则上不再重复推送,以保证尽可能多地安排推送阅读研究汪曾祺作品的读后感、随笔、评论、论文等,更多地安排推送实践汪曾祺文学主张“小温大爱”、“人间烟火”、“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作品。作者投送稿件如果10天内未能推送,可自行投送其他平台。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

汪迷部落
汪曾祺老,祖籍高邮,文学新声,人文人性,惠泽当代,影响久远。爱汪老、读汪文,爱人生、写人生,组建“汪迷部落”,供大家交流学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