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抬头,担心自己又中招?学3招,强肺气,排寒湿,病邪难入侵

文摘   健康   2024-08-14 18:29   广东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昨天一条网络热搜,引起了身边不少朋友的转发和讨论,大家都很害怕自己会不幸的再次中招。



从中医角度分析,这种外界病毒入侵身体造成的病症,都属于「外感」的范畴。在调治之前,必须先搞清楚它到底是哪种类型


尤其现在很多人都习惯在家里囤点中成药,但又缺乏辨证思维,自己乱吃药,一会吃小柴胡颗粒,一会又吃小青龙颗粒,完全没有考虑自己是风寒,还是风热,或是寒热夹杂。最后不仅病没调好,反而还把身体搞得越来越差


今天给大家分享徐泊涛老师在答摩公益直播中,曾经分享过的中成药的辨证用药方案,还有艾灸、点穴等外治方法


不同证型外感的

中成药应用



01
风寒型


发热、头痛、恶寒、手脚冰凉、周身疼痛、舌苔偏白——荆防败毒散


这个药里面用到了荆芥、防风、羌活等,辛温解表类的本草,所以它多用于调理轻症的风寒外感。


如果是平时素体偏虚,脾胃差,经常容易生病的人,这一类人群多半正气不足,则可以选择扶正祛邪力度更强的人参败毒散


如果同时伴有口干、咳嗽、鼻流清涕,则可以选择通宣理肺丸



02
风寒加重型



咳嗽、喉咙呼吸有啰音、呼噜呼噜声重——小青龙颗粒


这种表现多半是外寒内饮,即体表寒气过重,从毛孔潜伏入肺,导致肺部无法正常宣发肃降,就会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


小青龙颗粒,原方就是医圣张仲景写的小青龙汤。这个方子里面用到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等,都是性味辛温,配合使用能让人出汗,通过汗液把体内的寒气、痰湿给带出来



03
风寒夹湿型

周身困重、舌苔白腻、鼻塞,食欲不振伴有呕吐腹泻——藿香正气散


要注意的是,这里用到的是散剂,而不是藿香正气液,这两者的用处是不同的。


通常在夏季解暑湿的时候多用藿香正气液;但如果是脾胃寒湿型的感冒,则是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散者散也,发散能力强,能把中焦堵住的痰湿给散开



04
半表半里型


一会发热,一会怕冷,烦躁欲呕,舌尖微红,舌根有薄薄的一层白苔——小柴胡汤



05
风热重型


咽喉疼痛为主,手心脚心热,鼻子干,嘴唇红,舌尖红,脉浮数,烦热——银翘散/桑菊饮


实际上,外感的分型还有很多种,而且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今年寒湿偏重

艾灸强正气


今年五运六气的特点,就是土运太过,寒湿偏重


尤其是入秋之后,气温下降,外界的阴寒愈发凝重,寒、湿这类的阴邪就容易侵袭肺部


中医讲「寒者热之」,因此秋冬季节也能适当用艾灸的方式来祛除体内的阴寒之邪。

艾灸肺俞穴+膀胱俞,对经典的风寒型感冒、鼻炎有很好的作用。


肺俞穴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寒湿内侵肺胃,以咳喘、胸闷为主要表现,可以选择艾灸五灵穴。


五灵穴,其实是指上脘、中脘、下脘、梁门(左右各有一个)这5个穴位,每个穴位各灸10分钟。


来源网络,侵删


-课程广告-

更多艾灸方案,一门精品课讲清楚


3个穴位

拉高肺部防御值


面对各种病毒的蜂拥而至,「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肺一旦受损,整个呼吸系统都会崩溃,轻则感冒,重则肺炎。


那么,该如何提升肺的「防御力」?


《黄帝内经》早就告诉我们答案了。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经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意思就是,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


所以此时针刺时,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关系,肺属阴经,大肠属阳经,因此冬季养肺、强肺可以选下面3个穴位。


商阳穴,大肠经的井穴教科书上写的定位是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其实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在食指末节桡侧,寻找侧面的凹陷处。


二间穴,大肠经的荥穴。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


来源网络,侵删


太渊穴,肺经的输穴,也是肺经的原穴。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太渊穴的按摩方式,先吸气、呼气,呼气快结束时,同侧大拇指压住无名指和小指,以中指指腹,点住另外一只手的太渊穴,停顿5个呼吸,反复三次。


今天分享的内容,希望大家都能真的去实践,只有做了,才会知道它能不能帮到你解决问题。就如徐泊涛大夫所说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


如果你还想听徐泊涛大夫分享更多防治的方法,可以长按扫码添加小助手,了解更多直播、课程咨询~


身心同调小助手

长按扫码关注「身心同调自在营」
▼收获更多徐大夫养生分享▼

版权声明

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或添加小编微信:「zanclub_bjb」。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3. 图片来自摄图网,侵删


今日编辑:小嚯


▼戳阅读原文,艾灸方案随查随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