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的形成原因中,七情的起伏、情绪的波动,是形成疾病的重要内因。很多顽固性疾病,都是由于情绪的暴躁、忧郁、悲伤等导致的。轻则损伤身心健康,重则出现殒身之不幸。
在《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中,就提倡内心的情绪养生原则:恬淡虚无,高下不相慕等。
生气对老年人来说,是养生大忌;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如此。
在清代的《不气歌》中,写道:
「他人生气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以上短短的七十个字,便把生气的弊端阐述得再明白不过了。
案例分享
现在就来分享一个因生气而险些导致肠梗阻的案例。
患者女,20岁,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右下腹胀疼痛,便秘,持续时间一周。2021年3月21日,前来上海求诊。
患者自述,上周六早上突然肚子很痛,这是从去年九月份开始的第五次复发了。她自己一直以为是受凉引起的肠痉挛,自行在家艾灸,有效果但是不明显,依然痛。
而且,这次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有点担心害怕。第一次发作的时候怕是阑尾炎,便做了b超,但发现没有问题。
这次她害怕是妇科问题引起的,就去做了个妇科全面检查,查出左侧附近有个小囊肿,但是妇科医生告诉她,这不是引起肚子疼的原因,让她去消化内科查。
她就去了消化内科,随后做了个腹部平片,检查结果为肠道扩张,积气积粪。
消化内科的进一步检查,需要灌肠做肠镜。然后,她就让家里人把自己接回家。本以为在家灌个肠,第二天就可以做肠镜了。
没想到经历十多次的灌肠,依然排不出,就在周二晚上肚子突然不疼了,非常饿,但是不想吃饭,晚上就开始胀气,周三、周四生不如死,甚至走路都不可以。
周四晚上,她的姑姑在网上咨询了我,随后给她艾灸了身体阻塞的穴位,经过一天的艾灸,排出来了两次大便,但是依然很胀。
到了周六早上,不顾家里其他人的反对,姑姑推着轮椅把她从安徽带到了上海。
当患者进来的时候,我还很好奇,怎么这次坐着轮椅来了,去年记得她陪他弟弟来看情绪病的时候,还是好好的。
这时,我看了一下患者的面色,就问道:下腹部横骨旁边的「气冲穴」是不是很痛。患者一脸愕然,点头说就是那里很胀痛。
通过问诊对话,我开始了解到,原来她是因为心里背负的压力过重,大学毕业后,担忧工作没有着落。
听说现在的就业行情是没有考到研究生,就很难找到工作。谁知,这次研究生考试,她没考好、没考上。与家人发生了一些口角,内心既懊恼茫然,又委屈生气。就这样,把病气出来了。
这时,我慢慢地对她说:从工作就业来讲,我大学毕业那会,和你的心情一样,也担心找不到工作。
其实,这些担忧,随着你的成长,都会过去的。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只需把握当下,在当下努力就好,至于结果并不那么重要。
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只需管耕耘,不问收获。奋斗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精神,这个才是最珍贵的。从你的性别来讲,你看自己笑起来的时候,多阳光。女孩子,要学会一种智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几句话,便触到了她内心的压力爆发点,她不禁潸然泪下。
随后,给她切脉,脉管外张而滞,触诊腹部,发现腹部板结,尤其是上脘穴僵硬。
于是,给她开了五付中药——木香流气饮。然后,到诊室给她针灸。
患者腹部的上脘穴,僵硬板结,因生气加之多日未饮食,用艾灸的方法温通。艾灸上脘穴,针刺右侧太阳穴、双侧合谷、太冲穴。(注:太阳穴,合谷、太冲穴,善调各种急性气病)
针灸结束后,患者肚子就不怎么疼了,有了便意,但是没有排出。然后喝了两袋药方颗粒剂,排了气,也打了嗝,人也有精神了,能走路了,不再需要用轮椅了。
到了晚上7点半,我看完诊。就叫上她们一起吃了个便饭,吃饭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她还喝了一小杯热的黄酒。
饭后,这位中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感叹道: 身体每个地方的淤堵也是心里有事情的一个反应,所以作为一个中医,不能仅仅追求身体层面的治疗,更要多关注心理上,这是她需提高的地方。
作为一个学中医的学生,身体不舒服了,没有思考自身机体的紊乱,是否因为自己的心里压力太大引起的,而是选择去做一系列检查,然后吓得半死,在无奈的情况下,才想到了中医,更是自己思想上的一个悲哀。
通过这次生病,她明白了疾病的源头。人生的这次体验,让她坚定了中医这条路的信念,也一定谨记徐老师说的:要想对中医有自信,先得按照《黄帝内经》说的,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内心恬淡。做病人的楷模。
第二天早上,患者姑姑告知,她们已坐上火车回安徽,一路神清气爽,谈笑风生,解了4次大便。我嘱咐她,疾病初愈,饮食清淡,循序渐进,粥养一星期。
气得脸红脖子粗,气晕了、气得跺脚,气傻了,气得头痛,气得吐血,气死了……这些可不是玩笑性的一句话,都是可以真实发生的病症。
莫生气,常把诸事当儿戏;生气,是养生的大忌;宽心则是长寿的核心。
最后,我把患者姑姑在治疗那天说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
因为生气,气出来的肠梗阻,如果说切掉一节肠子,能解除心结吗?
扫码添加身心同调小助手
发送关键词「内证艾灸」
学会艾灸,随时调养
以上内容仅是知识分享,不代表任何治疗建议,身体如有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呦❤~~
版权声明:
1.本文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3. 图片来自答摩制图/摄图网,侵删。
今日编辑:小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