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读《庄子》 心澄似露

文化   2024-11-13 09:32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


秋凉,好个读书天。


晨曦中,丝丝凉风吹一缕明光穿过窗纱,清凉我的眸子,悠悠醒转又恐惊动家人,便披一件单衣,倚窗而读。深宵里,阵阵虫鸣夹一径草香漫过床头,撩拨我的耳朵,浅浅睡意终不能成眠,便于萤烛微光下展卷遐思。


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提到:“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秋天风爽气柔,人的心态沉静,有利于领会诸子百家的精神实质。此言深得我心,而我尤喜欢在秋天读《庄子》。秋天是绚烂的季节,但繁华落尽终归于寂静,也因此秋天有种洗尽铅华的朴素之美。于素秋读清静无为的《庄子》,真乃绝配。


读到《齐物论》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时,不禁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秋毫之末”即鸟兽为了御寒而在秋天新长出的细小羽毛,虽细小,却每天都生长变化,既寓表事物的发展趋势,也象征万物的生长规律,看似微小实则意义重大。而泰山虽巍峨,一沙一石却经年累月鲜有变化,恰如早为人知的定论或已成定局的事。


庄子似在告诉我们,不要轻易以常识作价值判断,而忽略了人生中真正有意义的事。我想起昨晚因为写作业的小事对孩子疾言厉色,平日里汲汲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忧心于各种考试竞赛和报班补习,认为这是泰山般的头等大事,但孩子的神情似乎很伤感。现在想来,孩子心性的培养和爱玩天性的呵护不正如“秋毫之末”?每天有一点细微的变化,是孩子性格的底色、通向未来的基石,其意义远远大于一次考试、一次犯错。反思自己,不知何时也跟风执着于成绩,被其他人传染焦虑?原因也许正如《蒋勋细说庄子》中所说:“我们常常被外界的标准所束缚,而忽略了自己内心对于有用与无用的真正感受。”


记得曾经读到人类发展心理学家把教养的根基称为“依恋”关系,即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处理一切教育问题的关键。显然,我过度关注孩子背没背课文、是否做错题目,这是舍本逐末了。尊重孩子的天性,关注孩子成长的微小细节,了解孩子在“依赖期”“叛逆期”的表现,才能顺乎自然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各个成长阶段。一番思考下来,只觉庄子之言乍看似荒诞不经,细思之后却豁然开朗,深悟之则意味无穷。读《庄子》就像打开我新的思维方式,所见的天地都不同了。


《外物》中还有一则寓言恢宏壮阔,动人心魄: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


任公子的行为在普通人眼中或许是“疯癫”“痴狂”的,多数人终其一生不过以蝇虫为饵而钓得尺寸小鱼。任公子最打动我的便是至诚,由垂钓“期年”足见其信心坚定。庄子以“钓得大鱼”的结局,昭示出唯有内心纯净真诚、不计较得失、诚意付出的人才能得到自然丰饶的馈赠,取得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奥斯卡·王尔德说:“一本好书就像一面镜子,你在它面前,它是不会留下一丝痕迹的,同时你又可以透过它看到真实的自己。”从这则寓言中,我看到了自己面对理想的怯懦、盘算,而任公子的形象如一剂良药深入我心,治愈了我的患得患失。


最喜欢《外篇·天道》中的一句话:“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大意是人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


人们常以为朴素指向外表,庄子所言的朴素却是为人处世的境界,即淡然处世,不跟风不盲从,不羞愧也不妒忌,不被世俗价值裹挟,回归内心的清静自在,汇聚天地的力量,保持本真的自我。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山,稳重难移;水,无骨随性;各美其美,各安天命,便是天地间最朴素的美。


我常想,什么样的人能担得起“朴素”之名呢?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探春,她偏爱“直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物件,翠绿床纱上绣的是蝈蝈、蚂蚱等昆虫,审美上质朴归真。探春既不像黛玉那般敏感多心,更不会像宝钗那般故作随分从时的姿态,她敢于突破庶出的身份与卑狭的赵姨娘划清界限,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定位,兴建诗社,撕掉大家闺秀的“标签”,痛斥大家族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她依从内心,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活出了自己人生的洒脱和疏阔。正如《梁冬说庄子:德充符》所言:“人最重要的快乐就是不被别人干扰的自处能力,这是一种宝贵的生命资产。”从这个意义上看,探春真乃一泓朴素清流。


如今,身处信息时代的洪流,人们常于不知不觉中被裹挟而行。愿我们从《庄子》中汲取澄明的智慧,依然朴素得起,安静得起,由衷地快乐,安然度过人生中一个个华美的秋、萧瑟的秋、自足的秋。

来源:阅读时代》2024年第11期

作者:茉白

编辑:阿杰

阅读时代杂志
宣传全民阅读理念,传递全民阅读信息,引导社会大众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