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云霞的千年荆楚华服

文化   2024-12-10 07:00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




千年华服惊艳亮相

棺盖被轻轻打开,跃入眼帘的,是包裹着尸体的丝织物,似乎是一件素纱绵袍。考古人员发出一阵惊叹,历史性的一刻就要到来。这一幕发生在19822月,湖北江陵县马山砖瓦厂(今荆州市荆州区)的一处古墓葬内。墓葬并不大,年代属于战国,距离楚郢都纪南城仅8公里,因此属于楚墓无疑,墓主是当时的一位贵族女性。专家们判断,这座墓内,很可能保存着考古学界期待已久的丝织品。尽管此前已经发掘了许多楚墓,出土了难以计数的楚地文物,但由于丝织品容易腐朽,发现保存完好的先秦丝织品,几乎成了考古学界的一种奢望。直到这一刻,奢望真正变成了现实。



素纱绵袍之下,是一件蟠龙飞凤纹的浅黄色绢面绣衾。往下,是用9条锦带紧紧捆住的衣衾包裹。小心翼翼解开后,下面有一层层的衣服,绢衾、直裾、单衣、裙、裤……足足拆了13层,墓主人才露出了真容—— 一位45岁左右、身高160厘米的楚国贵妇。随之,2000多年前的楚衣楚服惊艳亮相。


“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这是屈原在《招魂》中对楚国贵族女子服饰之华美的描述。荆州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属国家一级文物,即墓主身上衣衾包裹的第7层,现为荆州博物馆馆藏。此件属宽袖样式,领缘内折成直线,与脚端平齐,分上衣、下裳两部分,在腰线处缝合。面料上的刺绣图案为凤鸟花卉纹。凤鸟纹为正面直身展翅的形象,头上饰有双重花冠,华丽如流苏状的冠羽位于头部两侧,形态庄严。两翅上部设计成对向凤头形状,其中一侧的凤头衍生出向上蜿蜒曲绕的花枝,花枝至顶后又反向悬垂三穗花串,形成上下两组纹样间相互嵌合勾连的纽带,其布局设计及设色水平极具智慧。






“地下丝绸宝库”

1982年发掘的荆州马山1号楚墓,共出土丝织品152件,其中完整衣物就有35件,因品类丰富程度和保存完整性皆首屈一指,被誉为“地下丝绸宝库”。这些丝织品按其织造方法和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绢、锦、罗、纱、绨、组、绦、绮等多类。它们不仅织造精良,而且色彩鲜艳,纹饰繁缛。其中,锦是最富特色的种类之一,有塔形纹锦、凤鸟凫几何纹锦、凤鸟菱形纹锦、石字纹锦、小菱形纹锦、十字菱形纹锦等。


唐人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说,“织彩为文曰锦”。织锦是采用提花工艺织造而成的有漂亮图案的织物,其特征在于用多彩丝线一次性将颜色丰富的图案织造完成。织锦是古代丝织品中最精致华美的珍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据说熟练的织工一天也仅仅能织成几厘米的锦,因而有“寸锦寸金”的说法,足见其珍贵。目前所见战国时期楚国的锦,大多是彩色的织物,有些锦面的花纹图案贯穿全幅,说明楚人已拥有先进的提花织机和熟练的织造技术。



楚国的刺绣绚丽多彩,代表了楚国丝绸的最高水平。荆州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绣品,花纹各不相同。针法虽比较单一,但锁扣十分均匀、整齐、线条流畅。较多地运用改变线条方向、排列方式、稀疏密度的方法来表现各种禽兽的细部,突破了单调、呆板的传统,给人以生动、多变之感。图案的内容充满神话色彩,鲜明反映了楚文化浪漫主义的特色。


刺绣是用多种彩色丝线在丝织品上锁绣纹饰的一种工艺。此次出土刺绣的绣线颜色极为丰富,有棕、红棕、深棕、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绿黄、钴蓝等12种之多,且保存完好,为研究楚国的刺绣工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天衣有缝”菌来补

丝织品极难传世,因为其本身是蛋白质纤维,在真菌和细菌眼中是“美味佳肴”。即便幸存下来,也会因长期在氧气和水解作用下严重变质,稍加触碰就“坍塌湮灭”,所以文物保护专家们在找到合适的修复方法之前,通常不敢“轻举妄动”。例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丝绸,就是因此被迫冷藏保存了20多年。



荆州马山1号楚墓的大量丝织品出土时,还没有成熟的技术用于长期保护。为了减缓其进一步恶化,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修复专家吴顺清带队,为其量身打造了先进的封存设备,设计了仿造高压氧舱形式的绝氧充氮不锈钢柜。但这批丝制品文物只能安静地躺在那里,无法悬挂、折叠。如何安全有效地清洗、修复这批丝织品,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2000年,吴顺清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特殊的丝织品“清洗液”,由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催化剂、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发酵产物组成。“清洗液”中的细菌可以“吃掉”侵蚀丝织品的微生物和矿化物质——将霉菌、血迹等有机污染物和结晶盐等无机污染物进行清除、转换、脱矿化等处理,又不会破坏丝织品,最终达到“清洗”目的。


之后,吴顺清等文保专家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仪器,系统分析导致丝织品文物糟朽老化的降解原因。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针对丝织品文物保护中的清洗、加固、修补等不同环节,筛选出不同的菌种“对症下药”。



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吴顺清的“细菌秘药”诞生了——他采用木醋杆菌纤维素加固丝织品文物,因为这种细菌纤维素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加固后可以保证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柔软度,且这种细菌纤维素无色透明,基本不影响丝织品原有的图案与颜色。荆州马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在经过细菌的“清洗”“缝补”后,质地柔软,并可以折叠,明艳不可方物。


丝绸古道上常回响着温润悠远的驼铃声,一串隐在一串中。那个时空里纺织的宝藏传递到我们的手中,科学家们突破创新,利用细菌完成清洁、保护、修复的全过程,这是细菌与时间竞速的胜利,同样也是细菌织就的伟大艺术。


来源:《中华遗产》《湖北日报》及“澎湃新闻”、阅读时代》2024年第11期
作者:逐风

编辑:阿杰

阅读时代杂志
宣传全民阅读理念,传递全民阅读信息,引导社会大众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