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从未有遗憾

文化   2024-11-18 10:02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


        得空读完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青春的足迹》,如同切身经历了来自浙江的老知青们当年上山下乡的人生阶段。《青春的足迹》以朴实而真切的文字,详细回顾了他(她)们曾经响应国家号召,在宁夏、内蒙古、贵州、黑龙江等偏远农村“插队”的经历。他(她)们以文字的形式,站在今天的金色年华里,回望半个世纪前的青涩时光,字里行间看不到对当年岁月的半句遗憾,更看不到一句抱怨;他(她)们的文字里充满了青春的坚强和奋斗,虽然那个时代物质贫乏,但丝毫改变不了他(她)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心态。


  以苦为乐,苦中求乐,是当年知青的另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1969年到北大荒“插队”的浙江知青陈建奋老师在她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有一次,农场里风雨大作,用松木、芦席和茅草盖成的伙房被掀翻了顶,芦苇、茅草全湿了,呛了一屋子的烟也烧不开一锅水。后来,有一机灵知青拎来一桶柴油,捧着一堆破布烂衣,才让火苗舔上锅底,总算使大家吃上了一顿面疙瘩汤。”“到了中午,雨还在下,草房顶上直漏水,炊事班只好演一出雨天野炊。哈尔滨的知青小高,手执雨衣,往灶口添草加油;上海来的知青小金一手撑伞,一手拿着饭铲翻动面饼;舟山知青小施身穿雨衣,往案板上方悬挂一件雨衣,飞快地擀面饼。油香、葱香、面香钻出草房,飘向荒野。”……


  据国务院原知青办公室统计资料,到1979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全国知青总人数为1776.48万人。在那个年代里,浙江省共有上百万知青坚定不移地响应了祖国的号召,毅然决然地到农村、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付出的不仅是宝贵的青春年华,还有一些人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浙江杭州知青陈刚,在黑龙江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浙江瑞安女知青彭丽华、何爱莲、木元宵、吴月云、董庆尚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松花江上;浙江苍南18位知青长眠在了天山脚下;第一批赴宁夏的杭州知青,有10多位为耕耘那片黄土地而燃尽了青春和生命;浙江舟山知青乐惠昌在北大荒农忙时节,为了赶生产进度,不幸殉职……他们再也不能回到美丽的家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让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下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每一位下乡的知识青年,都接受了高强度的劳动,换来的是磨炼出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就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垫得薄了,不管事儿,扁担还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垫得厚了,使不上劲,扁担又容易滑下来。没过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夏天,太阳毒得很,天气干热,近平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蜕皮……


  在上山下乡的时代大潮中,知识青年们闯过了思想关、家庭关、劳动关、艰苦生活关和社会舆论关,成为开路先锋,锻炼了自己,更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环境虽然恶劣,但是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为之奋斗过、付出过,他们无愧于自己的青春,没有给岁月留下遗憾。知识青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我似乎在《青春的足迹》里看到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光环,通过一篇篇平实的文字跃然纸上。


  褪尽铅华,回望岁月的过往,他们在喧嚣和浮躁的俗世中沉淀出一份素净的心,那些艰难负重甚至酸涩的记忆,也凝结成为了一份难得的人生财富。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寄语青年时所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掩卷沉思,那些荡气回肠的文字,让人感动!《青春的足迹》虽然仅仅是上山下乡洪流大潮中一小部分知青的简短自述,记录的却是当年那段厚重的历史。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撼动人心的话语,再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们浇灌在祖国大地上的每一滴汗水,都铸就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并促进了今天的繁荣。



来源:《阅读时代》2024年第11期
作者:应红枫
编辑:景晨


阅读时代杂志
宣传全民阅读理念,传递全民阅读信息,引导社会大众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