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是终身的学校(No.1140)
家庭是孩子终生的学校,她承载着人类的爱与传承,承载着所有的亲情与关爱。而这所学校的教学方式就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
最好的教育就是过好最普通的日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孝敬老人,与老人沟通的时候和颜悦色,买菜做饭考虑到老人的需求,陪老人散步、聊天,给老人按摩、洗脚,教老人使用电子设备。
大家一起做饭、打扫卫生、分担 家庭劳动等,都是最好的示范。这时,我们邀请孩子帮忙,而不是生硬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责任、价值和尊重。
我们可以这么说:“奶奶想吃排骨,刚才妈妈忘了买了,你能去菜场帮我买一点新鲜的回来吗?谢谢宝贝!”让孩子去菜场,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其次,也让孩子学会替老人着想,“被使唤”也会感觉到自己就是家里的一分子。当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要当着家里人的面给孩子点赞:“今天奶奶想吃的排骨是宝贝买的,很会挑选呢。”温馨的氛围不仅让孩子感到愉悦,也会让老人看到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家庭的温馨,根据榜样学习的理论,孩子会效仿父母的孝亲行为,此时,父母可以通过描述具体行为、总结品质、表达感谢三个步骤来鼓励孩子重复正向的行为,我们要多说:“刚才看到你帮爷爷开门,给爷爷按电梯,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爸爸妈妈都要谢谢你,替我们减轻负担!”
正是小事的积累、小话的沟通,才能强化孩子的正面小行为,从而变成优秀的人格品质。
有时,家长会发现孩子怎么这么懒啊,怎么喊都喊不动呢?据我观察,每个孩子都是愿意做事的,只是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缺乏积极的反馈来固定自己的行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对孩子发出邀请,而不是只提要求。少说:“你应该、你必须”,而是用“可以帮我做......?能不能帮我......?”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其次,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如果孩子并未事事回应,也许确实遇到了困难,父母不必上纲上线进行批评和指责,而是在平复好情绪后关心、倾听孩子的声音。
最后,要看到孩子的需要,适当给孩子留白。孝顺不是顺从,老人的过度关心会让孩子感受到压抑,因此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孩子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现在的孩子更需要社会性的支持,我们对孩子多一些情绪情感的认同,多一些微笑和倾听,夫妻协力,都做好自己,孩子会在温暖的氛围里做更好的自己。
招募||麻辣陪你做爸妈——第1期公益活动报名了!(No.1137)
每日一记||学会“四不”,变冲突为理解——破解家校沟通难题锦囊之三(No.1135)
作者简介:
网名“麻辣班主任”(抖音号56330162099)
深圳24年高中班主任经历
人民德育(深圳)家庭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
人民德育骨干教师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
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广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首届委员
深圳市“五一巾帼标兵岗”、“工人先锋号”负责人
深圳市陶行知研究会班主任成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深圳市第二、三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深圳市首届百位“我最喜爱的班主任”
深圳市妇联首届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
深圳市福田区兼职督学
福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邀讲师
福田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福田中学“家庭教育”品牌课程主持人
福田区“大先生”计划“领航教师”培养对象
福田区春晖家长学校资深讲师
福田区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班主任
所写案例曾经荣获广东省优秀案例、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妇联优秀案例、福田区特等奖等荣誉。
广东省普通高考优秀评卷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学院校外导师主持省、市、区等各级德育课题,参与国家级、深圳市社科院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