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圳特区24年高中班主任,我每天思考一个问题、写一点感悟,给老师支持,给家长赋能,祝孩子们越来越好!
在邀约家长来校之前,很多学校先入为主认为:家长冲动、片面,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对,需要纠正。所以,面谈的目的变成了说服,例如:要让家长承认孩子的问题,带孩子去医院,听老师的安排,必须接受学校的处罚,甚至觉得要家长安排学生转学等等。
家长是成年人,他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老师总喜欢对家长进行教育,总觉得要让家长服从。这就是想说服,说服就意味着你不对,你得听我的,这很容易激起他的防御机制,否定、逃避、甚至攻击。这就是为什么家校面谈很难继续的原因。
所以,我们和家校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和说服对方,而是:
达成一个共识:我们一起怎么做,才能帮到孩子?
家校有分歧很正常,因为这是独立的两个系统,怎么可能完全一致呢?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传承性,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而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规划、有系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二者是互补、互通,共同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
因此,家长和老师分别先把各自的需求说一说,在各自的立场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彼此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特别是老师应该认真分析家长的压力和情绪是否合理,是否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和童年经历等等。
例如,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惩戒的时候,家长担心孩子们受不了打击,其实是这个家长偏焦虑,所以会夸大负面结果。我们要通过实际案例,告诉家长学生应有的心理韧性,同时心理老师会提供足够的情绪支持,这样才会让家长感到学校的专业和真诚。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根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越来越好。只是目前遇到了困难,咱们都各自说说自己的做法,再整合一下力量,彼此分担起各自的责任,看看接下来怎么做才能帮到孩子。
只要想清楚了这个目的,大家就会放下改变对方的执念。
我们学校老师就多做对孩子有益的事情,例如,对孩子多微笑,看见孩子的进步,为他点赞,孩子过来倾诉的时候认真听听,孩子到办公室来找我的时候让他坐下来跟我说,多向家长聊聊孩子的优点等等。
我们学校老师尽量做到、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后,引导家长做对他们自己该做的,例如,回归家庭生活,夫妻合理争吵,多看孩子优点,减少唠叨等等。各负其责,各守边界,两个系统奔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孩子的任何一个优秀品质都是两个系统合作的结果,同理可得,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而家长也要知道学习必须要有耐心,要忍耐孩子的错误,要让孩子自己慢慢去实践和反思学习的过程。家长还要知道,夫妻之间互相扶持、彼此温暖也是对孩子学习的支持。
我们尽责不是为了避免孩子犯错误、避免出问题,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面对真实的世界,少犯一点错,程度轻一些,问题可爱一些,动机纯良一些,损人少一些。
如果心里装着这一点,你的焦虑会少一点,“责任感”也会少一点,边界感会更加清晰一点。
往期链接:
邀约家长面谈,让网友奔现——破解家校沟通难题锦囊之一(No.1132)
工作室研修128||人民德育 2024 深圳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结业典礼+微论坛圆满举行(No. 1130)
新年好||人人都想做大事儿,我就愿意做小事儿。(No. 1128)
作者简介:
人民德育(深圳)家庭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
人民德育骨干教师委员会委员
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广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首届委员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
广东省普通高考优秀评卷员
深圳市“五一巾帼标兵岗”、“工人先锋号”负责人
深圳市陶行知研究会班主任成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深圳市妇联首批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深圳市第二、三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深圳市首届百位“我最喜爱的班主任”
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
福田区春晖家长学校资深讲师
福田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福田区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班主任
福田区兼职督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学院校外导师
所写案例曾经荣获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妇联优秀案例、福田区特等奖等荣誉。
主持省、市、区等各级德育课题,参与国家级、深圳市社科院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