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家长跟我吐槽,说孩子到了青春期脾气大,性子急,越大越不好好说话。问题出在哪里呢?孩子没有被好好对待过,他也不知道怎样好好对待别人。恰好归乡路上看到两家人的亲子沟通,就以此为例吧。
01
“妈妈,我的鞋子掉了!”
一个孩子跟着妈妈上高铁,一路小跑,结果把鞋子给跑掉了。孩子哭诉着向妈妈求助,拿着行李的妈妈第一句话就是: 你活该!我可不帮你。
我一听就呆住了,这是对孩子的话吗?孩子会觉得自己惨上加惨,孤立无援!鞋子都没有了,不仅脚不舒服,还有可能跟不上父母,万一把自己弄丢了,那该多难受啊!这时发现最亲的人也不帮他。
于是,孩子哇哇大哭,这一下更让妈妈烦躁、着急,又大声呵斥和制止,新一轮的发脾气又开始了……
孩子跟着父母出远门,好奇、陌生、调皮,是常态。因为我们在出行前并没有太多的教育和指导,再加上旅途本身变数很多,有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再正常不过了。
其实,短短的情话就可以化解危机: 妈妈知道你一定很心急想跟紧我,所以鞋子跑掉了,现在肯定不舒服。我们马上找找,妈妈手里拿着行李,你也得好好回忆下,等会我们得赶紧上车。如果实在找不到,我们再一起想想办法吧!宝贝可能要辛苦一点点了。
当大家的情绪都平缓下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02
“爸爸妈妈,我的玩具零件不见了!”
一个孩子带着拼图上车了,不小心弄掉了一袋零件,马上就开始着急大吼。
这个妈妈倒是情绪稳定,但是我总觉得有些冷漠: 你哭也没用啊?哭了他能蹦出来?你一上车就到处动,就急着拆,能不掉吗?
爸爸又来补一句: 高铁就不是玩这个玩具的地方!(难道就应该给孩子带手机和平板吗?)
所有的这些都是价值判断,孩子不仅觉得自己很笨,还更无助了,始终还是想着自己弄掉的零件: 那我怎么办啊?我还怎么玩儿啊?又开始哭哭啼啼。
父母听到孩子的哭闹又开始说教了: 你可以先玩其他的啊,干嘛非要拼这个呢?此时父母忽略了孩子对于秩序感的需求,更忽略了其实孩子就是需要爸爸妈妈的安慰!难怪孩子玩着玩着又开始哭哭啼啼。
我快到站了,于是走到了车厢连接处。这时,我听到这个男孩子在洗手间里哭闹,说自己打不开门了,不停喊妈妈。
可是妈妈在隔壁洗手间,也在干着急。爸爸于是从座位上走过来,站在门口很不耐烦地说: 你干嘛把自己锁在里面?孩子带着哭腔回应: 我只是关门了,我怎么出不来了?呜呜......我很想冲过去慢慢地告诉孩子,刚才怎么锁门的就可以怎么打开。
可是孩子的爸爸就站在门口,面无表情,很不耐烦地抱怨着: 你能锁为什么不能开?孩子继续在里面哭闹。我很着急,心里想: 这个爸爸,抱怨有什么用?一两句话教孩子怎么开就行了呗!终于等到爸爸的指导了: 门的把手上面有个圆的东西,你扭一下就好了。
孩子终于平静了下来,再次尝试,出来了。我顿时松了一口气。可是爸爸看到儿子出来,没有任何反馈,转身就走了,孩子又开始喊妈妈,只听到妈妈在厕所里回答: 妈妈在这里上厕所啊,你等一下我嘛!
03
帮助孩子而不是管住孩子!
其实,家长带着帮助孩子的心态来说话就不会让孩子很急躁了。
“玩具丢了,你一定很心急,我也心疼,来,抱抱宝宝!要不咱们尝试一种新的玩法,也许有不一样的发现呢,你就成了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宝贝了!等一下,大家都坐好了,我们再慢慢走过去找我们丢掉的玩具,好吗?”
“如果玩具真的找不到了,那你觉得下次我们要怎样才可以避免呢?”(启发孩子思考对策)
“你一个人进洗手间锁好门,独立上厕所,比爸爸妈妈小时候能干多了。刚才锁门的时候是掰了一个小把手对吧,那咱们看看是不是可以再掰一下是不是就打开了呢?”
当孩子出来以后一定要告诉孩子:“遇到困难先稳住,爸爸妈妈会在你身边帮助你。好好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你看,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开门了,多厉害啊!给你👍👍👍”
唯有情绪的安抚、方法的指导才能培养一个积极又智慧的孩子!
往期链接:
219篇,320000字,从龙年走进了蛇年!(No. 1148)
作者简介:
网名“麻辣班主任”(抖音号56330162099)
深圳24年高中班主任经历
人民德育(深圳)家庭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
人民德育骨干教师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
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广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首届委员
深圳市“五一巾帼标兵岗”、“工人先锋号”负责人
深圳市陶行知研究会班主任成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深圳市第二、三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深圳市首届百位“我最喜爱的班主任”
深圳市妇联首届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
深圳市福田区兼职督学
福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邀讲师
福田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福田中学“家庭教育”品牌课程主持人
福田区“大先生”计划“领航教师”培养对象
福田区春晖家长学校资深讲师
福田区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班主任
所写案例曾经荣获广东省优秀案例、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妇联优秀案例、福田区特等奖等荣誉。
广东省普通高考优秀评卷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学院校外导师主持省、市、区等各级德育课题,参与国家级、深圳市社科院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