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孤独症儿童,家长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家庭干预中遇到的误区有哪些

文摘   2024-01-10 08:59   浙江  

家庭干预过程

的误区

—正确认识、帮助成长—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以社交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其表现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因此,即使过了关键时期,对孩子持续的关注、帮助和干预依然有效。但是,家长在长期的干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走进误区,陷入焦虑。


—正确认识、帮助成长—




误区一: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强拽孩子融合

注意事项一:自闭症孩子不是只要送到幼儿园,就能向其他正常小朋友学习技能。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模仿观察性学习的能力。


注意事项二:幼儿园或者小学刺激给的,不等于孩子就学得多。孩子若是缺乏专注力、理解力、模仿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动机等,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注意事项三:适应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能力够不够才是问题。家长需要考量的,是目前对孩子而言,治疗与融合,哪一项比较迫切?


注意事项四:不要认为孩子只要跟一般孩子一起上课就不会被贴上标签,来自同伴的异样眼光可能会让特殊孩子缺乏自信,造成孩子更退缩的状况。



—正确对待—




误区二:过高的期望导致失望泄气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是支持孩子前进的最大驱动力。


善于学习、具备自闭症知识的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强驱动力。反之,不但帮助不了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前进的绊脚石。

思想上往问题最坏处去想,行动上往最好处去做。无论对生活还是在干预的之条路上,不求过猛、只求有恒。理念和方向对了,再远的路也不怕。


建议家长在每个阶段给孩子制定一个恰当的目标。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凡事都不要过满,小满即是圆满。


—正确认识—




误区三:把“能说话”当成“会说话”



原因分析:

1.没有搞清楚“语言”的概念。

言语是口头表达的方法,语言则是沟通交流的手段。自言自语可以看成和另外一个自己对话没有第二个交往对象,算不上沟通,最重要的是表达不具备逻辑性


2.许多孩子出现自言自语,跟家庭语言环境有很大关联。也就是语言的“视、听、说”不一致,属于无场景教学。妈妈教的语言并无实际社交意义,孩子的语言自然没有意义。


建议:

1.对话要简短

2.能够理解情景

3.要符合情景,练习熟悉或过去的场景

4.家长学会接话题,并且快速针对话题做出简简单单的回答

5.可以把孩子自言自语的情境内容,用手机软件制成电子相册,方便快速切入话题,化虚为实(视、听、说一致),将一个人的孤单自语变成两个人的快乐交流。


—正确认识—




误区四:沟通不当,产生焦虑



家长大部分都具备以下特征:


√ 家长很能说,但抓不到孩子的重点问题。

√ 跟家长分析问题,他不一定听。

√ 家长听了也不一定会做。


    家长聊天的目的就是想让你承认他没有错,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问题全部在孩子身上。


原因分析:

  1. 所谓的不分场合乱说话,核心是孩子需要学习在适当场合说合适的话。说话这项能力,许多成年人都需要特别练习。人用2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60年的时间学会闭嘴。

  2.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必须同步教会孩子正确行为,做对了及时强化

  3. 孩子特别在意对错,是否因为大人平时过度强调事情对错?孩子担心出错时,自然会紧张焦虑。


建议:

1.家长看淡对错,将对话进行下去,并尽可能地聊一些开心的话题。

重点让孩子更享受对话的快乐,减少说错话带来的压力。


2.孩子说什么,都是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大人只要跟随下去,无论怎么做,都会让孩子有不同的体验。


—正确认识—



自闭症孩子并非真的完全“自闭”。他们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和试探家长,这种试探可以理解成一种孩子透露出来的沟通信息,但大多时候却被家长忽略。

- END -


如有需要

请致电:0571-86439827

或添加圆圆老师微信




编辑 | 马千权

供稿 | 纪俭

校对 | 韩辰璐

审核 | 应青 





民政康复特殊教育康复部
浙江康复医院特殊教育部是集特需儿童干预、婴幼儿早期干预、儿童心理健康、家庭干预指导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康复中心,结合医学、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康复治疗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优势,以“医教融合”为教育康复特色,帮助特需儿童更好地发展潜能助跑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