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比昂对荣格《回忆,梦,思考》的解读与他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临床研讨会相结合
Joseph Aguayo g intuition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2025, 70, 1, 1–21
译者:袁帅
摘要:本文作者阅读了WR Bion (1974) 未出版的、带有个人注释的 CG Jung 的《回忆、梦、思考》(MDR)。本文的兴趣在于将Bion 对荣格的解读与他自己同时代的作品联系起来。在介绍完荣格和 Bion 在 1935 年相遇的背景之后,我们来看看 Bion 在 1974 年之前几十年的精神分析发展,特别是在临床直觉领域。作者回顾了 Bion 1974 年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举办的临床研讨会。他认为,Bion 在MDR中的边注评论与他在1974 年临床研讨会上直接讲授的材料之间存在直接关联。Bion 在这里的兴趣集中在临床直觉、梦和早熟的智力发展上。尽管他在 1974 年从未提到过荣格的名字,而且当他在1974 年向巴西同事讲课时,荣格似乎显然已经被他抛在脑后了。通过探索比昂和荣格的思想如何融合和分歧,可以进一步增强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比昂,比昂临床研讨会,梦,直觉,荣格,《回忆,梦,思考》(MDR),塔维斯托克讲座
介绍
近年来,我参与了比较精神分析的研究和出版,特别是WR Bion 和 DW Winnicott 的工作。简而言之,我认为通过与邻近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进行比较, 人们可以对自己的临床理论有不同的认识(Aguayo & Lundgren, 2018 )。就 Bion 和 Winnicott 而言,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也是伦敦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成员,他们的会员资格在 1945 年至 1968 年间重叠。自争议性讨论 (1941-1944) 以来,英国学会一直存在着一种充满冲突的氛围,三个培训小组(弗洛伊德派、克莱因派和独立派)的成员继续开展工作,好像其他两个小组的工作不存在一样 (Abram & Hinshelwood, 2023 )。
然而,许多奇怪的讽刺现象之一仍然存在:这些开创性贡献者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引用对方的作品。从他们的私人通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都知道对方的作品;但事实是,他们很少在出版物中表现出对彼此作品的兴趣(Aguayo,2018)。
本文是我对比较精神分析兴趣的延伸,只是我将比昂的作品与另一位他很少引用的开创性贡献者——瑞士分析师 C. G. 荣格的作品进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比昂引用伦敦克莱因派同事(如梅兰妮·克莱因本人(1945-1953 年的培训分析师)、赫伯特·罗森菲尔德和汉娜·西格尔)的作品外,他以不愿引用当代分析师的作品而闻名。比昂更喜欢引用已故权威人士的作品,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伊曼纽尔·康德、约翰·弥尔顿、约翰·济慈和其他许多文学和哲学名人的作品。
根据比昂对荣格的MDR的解读——他的解读日期很清楚,因为比昂曾在某一时刻标记了他的副本——“1974 年 5 月 24 日”——我会谈谈他当时所做的分析工作类型,更重要的是,荣格的MDR如何影响比昂的整体分析轨迹。在这里我要提到,已故的克里斯·莫森(Chris Mawson), 《WR 比昂全集》 (2014)的主编,在2016 年慷慨地向我提供了比昂的带注释的MDR副本。在2019 年克里斯·莫森突然去世之前,我们曾讨论过合作撰写一篇关于比昂和荣格的论文的想法。和许多项目一样,比昂对MDR的解读在我的书架上保留了几年。2023 年 9 月,由安·艾迪生和戴维·亨德森牵头的埃塞克斯大学会议是荣格和比奥尼亚学者和分析师首次会面并尝试进行对话的会议之一。这也是我在这个领域的首次贡献。
威尔弗雷德·比昂在洛杉矶生活和执业的十年间(1968-1978)源于他在 1967 年到洛杉矶演讲后做出的一个决定(Bion,2013)。1968 年,70 岁的他宣布将搬到洛杉矶,在那里执业、从事分析研究和写作,度过余生,此举震惊了伦敦的同事;他于 1979 年去世。关于比昂离开伦敦,已经有很多论文进行了探讨:他厌倦了承担众多行政责任,例如担任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会长(1962-1965),同时还担任梅兰妮·克莱因基金会 (Melanie Klein Trust) 的第一任主席(Abel-Hirsch, 2024)。他曾开玩笑说,这些职责威胁着“让他背负荣誉,让他一蹶不振”,但安顿在洛杉矶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写作和在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巴黎、伦敦、罗马和纽约度假期间举办临床研讨会。作为精神分析领域中的国际知名人物,他是一名备受欢迎的教师。他生命最后十年的这些临床研讨会的记录已经出版,因此我们可以越来越了解他后期临床思想的范围(Bion, 2013 年、2017 年、2018 年、2023 年)。
由于我们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比昂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临床研讨会上引用了他在MDR副本中所作的一些评论,所以我们先从比昂1935 年在伦敦与荣格的唯一一次接触开始,然后再概述他的一些相关工作,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 1974 年。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只能关注比昂与他对荣格作品的兴趣有关的几个关键思想。
CG荣格的塔维斯托克讲座(1935年)
1935 年,荣格受到塔维斯托克诊所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JA Hadfield 的邀请,在那里举办了五场系列讲座(1935 年 9 月 30 日至 10 月 4 日)。这一事实意义重大,因为哈德菲尔德是荣格作品的深深崇拜者,很可能是比昂当时的心理治疗师。至少,这是 Gerard Bléandonu(1994 年,第41 页)的推测,他声称比昂有些轻蔑地称哈德菲尔德为“回想过去的医生”,因为他敦促病人将不愉快的情感经历推迟到过去。由于比昂当时是塔维斯托克诊所的高级精神病学家,他沉浸在诊所兼收并蓄、略带荣格风格的氛围中。欣谢尔伍德(Hinshelwood , 2013,第45 页)写道,其折衷的氛围“招致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谴责,据说精神分析学会的创始人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甚至禁止精神分析师在塔维斯托克工作”。
1935年,比昂与荣格有过两次直接接触,有一次,他向荣格询问梦境是否具有预测价值——是否可以根据梦境诊断潜在的器质性紊乱——或者梦境仅仅是病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主观指标?
对比昂更为重要的是荣格对临床直觉的成熟观点,这一观点在他1921 年的专著《心理类型》(Jung, 1921)中得到了广泛而彻底的阐述。在他的第一次塔维斯托克讲座中,荣格(1935/1970,第13 页)给出了直觉的一个定义:
[一种]占卜,一种神奇的能力。例如,你不知道你的病人心里有非常痛苦的事情,但你“有了一个想法”,你“有一种感觉”,就像我们说的,因为普通语言还不够发达,无法有合适的定义术语。
比昂在讨论期间向荣格提出了一个问题(1935,第30 页),他肯定也听到了荣格对直觉临床功能的评论。例如,他(第 14 页)说:“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大量使用直觉,在未知领域冒险的人,某种先驱者,也会使用直觉。”他肯定也听到过荣格(第 14 页)说:“我认为直觉是一种不完全通过感官而是通过潜意识的知觉,我对此不屑一顾,说‘我不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我不知道当一个人知道他绝对不应该知道的事情时会发生什么。”稍后,他(第 15 页)继续说:
德国人称之为Einfall,意思是不知从何而来的东西突然闯入你的脑海。有时它就像是一种启示。其实,直觉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功能,一种完全正常的功能,而且它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弥补了你无法感知、思考或感受的东西,因为它缺乏现实性。你看,过去不再真实,未来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真实。因此,我们必须非常感谢上天,我们有这样的功能,让我们对那些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了解。
这里很重要的是荣格指出直觉在当下起作用,既不关心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关心将会发生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时期的比昂和直觉(1938-1962)
尽管比昂曾对荣格关于直觉和梦境的观点产生过短暂的兴趣,但他对精神分析的持久赞同和倾向促使他于1938 年寻求与约翰·里克曼一起进行训练分析,并申请成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候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战争期间从事小组工作,中断了他的精神分析师生涯(以及他的分析)。1945 年,他重返训练,这次是与梅兰妮·克莱因一起。从里克曼和克莱因那里,比昂学到了无意识角色扮演在分析中的重要性,无论是病人迫使分析师扮演的各种角色,还是为孩子制作的玩具配置赋予意义。1949 年,比昂在获得英国精神分析学会资格之前,由保拉·海曼督导他的第一个控制个案,直觉可能也是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Willoughby, 2006,第56 页)。在此期间,海曼撰写了她著名的关于反移情的论文(Heimann, 1950)。布朗(2011)指出,在接受梅兰妮·克莱因的分析之前,海曼与柏林分析师西奥多·赖克的分析工作使她强调并提倡分析师的自发性以及将直觉作为“分析的工具”。赖克的倾听理论将自发性、直觉和共情接受性联系在一起。用罗尔尼克(2008,第420-421 页)的话来说:“她的关于精神分析遭遇的直觉和个人化概念,在她开创性的论文《论反移情》(Heimann, 1950)中得以实现,这篇论文发表于海曼与克莱因个人和分析关系的关键时期。”
几年后,海曼和荣格对临床直觉的定义可能一直萦绕在比昂的脑海中,因为它们可能为他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时的一些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否则,荣格( 1935 ) 和海曼 ( 1950 ) 关于直觉的陈述听起来与比昂在 1955 年所写的惊人地相似。在《语言与精神分裂症》一书中,比昂 ( 1955 , p. 224) 告诫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分析师,他们“必须做好准备,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唯一可以作为解释依据的证据是反移情所提供的。”对比昂而言,情感障碍始终是分析师反移情的根源,他在整个精神分析师生涯中从未动摇过这一观点——最初的情感障碍总是有一个未知的、潜意识的来源,其含义通常只能逐渐被发现。他给出了一个案例:一位接受分析六个月的病人一言不发地躺在那里。比昂感到一种紧张、焦虑的感觉升起,然后幻想病人“正在策划对我的人身攻击”。他对此做出了解释,此时病人握紧拳头,默默地表示同意。比昂总结道:“值得注意的是,我的解释取决于梅兰妮·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理论的使用,首先阐明我的反移情,然后构建我给病人的解释”(第 224 页)。用简单的英语来说,比昂有一种“某种感觉”突然降临到他身上,这种感觉源于接触的即时性,导致他直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随后几年,在比昂全集里,只有极少数地方提到了荣格在1948 年至 1963 年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例外。比昂全集的编辑克里斯·莫森告诉我们,重要的是,比昂( 1962 ) 在阅读了荣格 ( 1925 ) 的论文《婚姻作为一种心理关系》后,使用了“容器/涵容(container/contained)”的概念,而荣格正是这一概念的来源。
比昂将这种结构视为一种恒定结合,即观察到的元素可靠地一起出现。他用容器包含这个术语和他从1925 年的一篇论文中保留下来的模式实例,将恒定结合的元素绑定在一起。荣格曾用这个术语来思考一个婚姻伴侣拥有比另一个人更复杂的人格的情况,而不太复杂的伴侣则感觉被另一个人的人格“涵容”或包裹着。(莫森在比昂全集中,以下简称CW VI,第 22 页)
临床研讨会时期(1967-1978)
多年来,比昂撰写了四本认识论专著,之后比昂(1962、1963、1965和1970)开始向不同大洲的观众介绍他的临床和督导工作。1968 年,比昂在洛杉矶工作,他必须随时接受新的转诊 ,而为了获得病人,他必须演示他的工作方式。1967 年,他第一次访问洛杉矶时,他列举了大量与精神病和近乎精神病患者打交道的例子,因为他很清楚,他讲课的听众主要是男性,他们是弗洛伊德派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师,不熟悉他的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并不符合弗洛伊德提出的神经症范式。因此,他们很想听听英国克莱因派同事对严重精神错乱患者的分析治疗有何看法。
在1967 年的演讲中,比昂 ( 1967 ) 发表了他最具代表性和最著名的论文《关于记忆和欲望的笔记》。该论文的早期版本于 1965 年在伦敦发表,并未在当地引起轰动。然而,当它向一群非常不同的洛杉矶弗洛伊德派分析师发表时,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当比昂发表如下言论时:“精神分析观察既不关心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关心将要发生的事情,而是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他的听众既震惊又震惊 (Bion, 1967 , p.272)。在伦敦,一种常见的分析实践——所有分析都发生在当下——对在美国接受训练的弗洛伊德派来说是一个激进的主张。过去怎么能被抛弃呢?弗洛伊德为了重建病人儿时早期的婴儿期神经症而付出的努力又如何呢?这对于整个“移情”概念(从过去到现在的移情)至关重要,也是基石。然而,Bion 却一口气建议将弗洛伊德模型的这一方面边缘化!(Aguayo, 2014 年)。
听众中有些人被比昂的理念所吸引——他很快决定放弃在伦敦的生活和工作——来到洛杉矶生活并在那里行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激动人心的争论和冲突的气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比昂从他在洛杉矶的新家前往世界各地的各种机构,通过讲课、展示自己的病例和偶尔的督导来提炼他的临床理念。当比昂于1973 年和 1974 年被邀请到巴西时,这些不同的临床实践模式和形式已经很成熟了。
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临床研讨会(1973/1974)
我对比昂的一些主要思想进行了概述,现在我来看一下他在1974 年 4 月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举办临床研讨会时是如何借鉴这些思想的。由于比昂曾去过南美——1968 年去布宜诺斯艾利斯,1973 年去巴西——他很清楚他的南美同事非常熟悉他的工作 (Bion, 2018 )。事实上,1975 年,由 Léon Grinberg 领导的一组阿根廷分析师正在出版第一篇总结比昂主要临床理论的文本 (Grinberg et al., 1975 )。因此,比昂于 1974 年 4 月在里约热内卢与他的巴西同事非常熟悉地进行了交流。
比昂在第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任何分析师都可能问自己和未来的分析对象的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来找我做分析?他们是被父母、亲戚、丈夫或妻子派来的,还是自己来的?如果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求我同意每周见他们这么多次,这么多周,这么多月,这么多年?(Bion,1974a,CW X,第 74-75 页)
比昂将精神分析师的工作与医生的工作进行了比较。医生拥有听诊器等仪器,可以听心跳,而精神分析师却没有这样的物理仪器。在区分医生所处的领域(处理感官物理现实)时,精神分析师被归入非感官的心灵领域,这个领域由肉眼看不见的概念所支配。没有人能看到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或原型。这些概念存在于不可言喻的领域——分析师触及患者的“情感”。患者可能会说他感到害怕,或者只能穿白色衣服。分析师倾听,试图理解,并试图将他的理解传达给患者。当他进行感性观察时(患者的外表、说话的声音和行为举止),分析师总是会回到精神领域,即看不见的领域,看看他如何能够与患者的痛苦产生联结或共鸣。
在从感性过渡到非感性时,比昂表示分析师“因此必须接受强化直觉能力的训练”(比昂,里约热内卢临床研讨会,1974a,CW X:75)。然后,在引用弥尔顿的《失乐园》时,比昂回顾了一句他非常喜欢的令人难忘的名言:“黑暗深邃的水世界,从虚无和无形的无限中诞生。”换句话说,在与病人的第一次会谈中,分析师和病人都不太清楚他们将要开始什么。因此,从一开始,病人和分析师的潜意识中就存在着无数可能的含义——在这里,比昂认为分析师必须坚持他的“信仰(faith)”(他的术语),即“选定事实(selected fact)”的模式或形式中的含义将从混乱和困惑中浮现出来。从无限的混乱和无序感中,最终会出现一些有限的意义,这种现象反映了人类作为寻求模式的生物的潜在能力(Aguayo, 2022)。
比昂很快引起了巴西同事的兴趣,他们问他分析师如何发展直觉。比昂不想表现得像医生一样权威,于是大胆提出了所谓的“第二种意见”。分析师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病人的意思,毕竟病人在用另一种语言说话。“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模式,让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的语言的意思”(比昂,里约热内卢临床研讨会,1974 年,CW X,第 78-79 页)。现在,比昂利用他的容器/涵容模型,在这里含蓄地区分了分析师的病人思维模型和病人自己思维模型。换句话说,他非常清楚将分析师的病人思维模型与病人可能接受的东西结合起来需要做哪些工作,让病人感到被理解。
在第二次研讨会上,比昂进入了更深的探讨领域,他利用哲学和宗教思想来传达一些关于分析师辛苦工作的心理模糊领域的更深层含义:
柏拉图、苏格拉底或亚里士多德可能正在谈论某个中心和基本点。这就是我试图用字母O 表示的意思——表示它,仅仅表明这是“某物”;但它是什么,我不知道。康德可能称之为“物自体”。有些哲学家不同意这一点,但我认为,尽管如此,他确实认为本体和本体的东西与物自体有关,这一观点很有道理。如果这门学科是我们所谓的“宗教”,那么物自体可能被称为“神性”。(Bion,1974a,CW X,第 83 页)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没有人见过本体,只能看到它在现象中的表象。以上帝作为终极实在或“O”为例——虽然他作为神性无法直接了解,但他以三位一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可以理解的。另一位比奥尼亚学者鲁迪·维尔莫特(Rudi Vermote,2018 年,第160 页)写道:“三位一体是神性变得可以理解的点,而神性本身是无形和无限的。”关于无限和有限的类似思想也适用于弗洛伊德的梦理论:潜在内容永远无法直接了解——只有显性梦的现象才能直接体验。
比昂对荣格的《回忆,梦,思考》的注释
深入研究比昂为荣格的《MDR》所作的旁注时,我们首先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费心研究比昂的旁注?我只能引用安德烈·格林 (André Green) ( 1992 ) 的话,他在评论比昂的《沉思录》时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这些笔记和他在笔记本中留下的未发表的笔记和草图:
不发表不值得发表的作品当然很好,但必须承认,比昂的速写和废弃作品比那些被印刷出来的普通材料更有价值。这些日常笔记就像是来自大海的一股清新空气。(Green,1992,第585 页)
1974 年比昂对荣格作品的兴趣仍在继续。在阅读荣格 (1961 )的MDR时,比昂主要将他的旁注限制在前五章。他大约75% 的注释(68 页标记中的 49 页)出现在荣格自传的前五章:第一章——第一年;第二章——学生时代;第三章——学生时代;第四章精神病活动;第五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专注于这些早期章节时,比昂对荣格的原型心理学本身表现出不大的兴趣。比昂相反,在文中做了三组标记:简单的下划线以突出显示段落;通常的旁注;以及一组简短的交叉引用,用于整理感兴趣的段落和想法。极少数旁注(不到5%)无法辨认。
比昂的注释可能为他在1973 年和 1974 年巴西研讨会上的一些评论提供了参考。在吸收荣格的心理体验(例如他的梦)时,他对荣格的解读激发了自己,让他拥有了一种不同的空间,让他能够欣赏和参与荣格的一些直觉体验。这一点在MDR第一章第3 页的第一个下划线和注释中得到了强调,荣格写道:
我们内在的想象是什么,以及人类在永恒中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只有通过神话才能表达出来。神话比科学更具个体性,更准确地表达生活。科学采用的平均概念过于笼统,无法公正地反映个人生活的主观多样性……
我只能直接陈述,只能“讲故事”。故事是否“真实”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我讲的是否是我的寓言,我的真相。
在比昂划线的这段话的最后,他的边注写道:“建构' Freud 1936 [原文如此]。”荣格的这段话显然与比昂自己的分析敏感性产生了共鸣。讲述故事、叙述和直接的真相听起来可能很像克莱因关于此时此地无意识幻想的概念;她的儿童分析者给她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比昂两次引用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构”论文,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引用出现在 1973 年圣保罗的一次临床研讨会上,他说:“在咨询室里,分析师必须是某种诗人、艺术家、科学家或神学家,才能给出解释或建构(Freud, 1937)。分析师必须能够构建一个故事。不仅如此:他还必须构建一种他能说并且患者能理解的语言”(Bion, 1973,CW VII:22)。荣格的这段话和比昂的阐述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回味的对称性。荣格对神话的强调是,神话是自性化过程的核心,人们在此认识并接受自己真正的自己。比昂的双个人(bi-personal)阐述的方向是,是的,患者必须认识到自己持久不变的心理现实并接受它——根据他自己固有的天赋和情感限制。
比昂还评论了荣格宗教体验的心理意义。例如,在《MDR》第53 页,当荣格讨论童年时期的圣餐、基督的血肉时,他写道:
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太荒谬、太不可能了,我确信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巨大的秘密,而我将在圣餐过程中参与到这个秘密之中,而我父亲似乎非常重视圣餐。
除了下划线之外,比昂还在边注中写道:“Quia impossibile ... sg. behind it as <with> 精神分析。” 比昂很可能引用了他小时候学的拉丁语,这让人想起了早期教父德尔图良的名言:“ Certum est, quia impossibile ”,意思是“它(宗教信仰)是确定的,因为它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这指出了荣格和比昂的宗教情感之间的显著差异:荣格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求让自己沉浸在一种深刻的启示和个人直接的精神体验中——正如他在 1959 年的一次电视采访中被问及是否相信上帝时所说的那样:“我不需要相信,我知道”(荣格, 1959 年)。
另一方面,比昂在就读斯托福德主教学院时,曾经历过一些新教宗教教堂仪式。但在后来的生活中,他借鉴了宗教作家和基督教神秘主义者的作品,如圣十字若望、艾克哈特大师和库萨的尼古拉斯,但这些作品具有世俗意义,而不是精神意义。它反映了一种现世的、个人化身的直觉体验,在这种状态下,记忆和欲望都被抛弃了——并且实现了与患者体验的和解感。
如果我们考虑提出一个诸如“宗教顶点”这样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比昂 (1970 ) 如何认同精神分析的“信仰”。事实上,他对“信仰”的定义明显是世俗的,因此在引用德尔图良 (因为他相信那是不可能的) 的话时,比昂 ( 1970 , CW VII, pp. 269–261) 认同将精神分析作为对人类心灵的研究的世俗信仰,并在《注意与解释》中援引了“信仰”这样的术语。
在对MDR 的进一步注释中,荣格(第56-57 页)在描述上帝的人格时,他想知道既然上帝是万物,他怎么会有性格?“另一方面,如果他确实有性格,他只能是一个主观的、有限世界的自我。”关于最后这句话,比昂在页面底部写道:“‘宇宙的宇宙’的‘性格’。”在我看来,比昂可以很容易地将“宇宙的宇宙”称为“O”或所有可能性的容器。
荣格(第186 页)后来对MDR提出了另一个有趣的评论,他是这样讨论阿尼玛的:
一个女人竟然会从内在干涉我,这让我非常好奇。我的结论是,她一定是原始意义上的“灵魂”,我开始思考为什么灵魂被称为“阿尼玛”。为什么人们认为它是女性的?
比昂的边注:“参见圣十字若望”。这位 16 世纪西班牙神秘主义者和加尔默罗会修士的作品与此息息相关——我们很幸运(感谢克里斯·莫森)能够看到比昂对他的《圣十字若望著作》副本的注释。他在注释中突出了以下这段话:
所有这些感官手段和能力练习都必须抛在脑后,保持沉默……因此,人们必须遵循这种方法,解除、清空和剥夺能力的自然权利和运作,为流入和照明腾出空间……如果一个人不将目光从他的本性能力上移开,他将无法实现如此崇高的交流;相反,他会阻碍它。如果灵魂必须通过认识上帝来旅行,通过他不是的东西,而不是通过他是什么,那么它必须尽可能地通过否定和拒绝记忆来旅行。我们必须将它从其自然的支柱和能力中抽离出来,并将其提升到超越自身(超越所有独特的知识和可理解的财产)的高度,对不可理解的事物抱有至高无上的希望……(《攀登卡梅尔山》,第3 册,第 2 章,#2,卡瓦诺和罗德里格斯,1964 年,引自莫森为比昂(1965 年)所著的《记忆与欲望》(CW VI,第 5-6 页)所写的“编者序”。
因此,为了与荣格认为自己可以直接接触灵魂的观点形成对比,比昂援引了圣十字若望的著作来提出对比观点,这也是他最著名的观点之一的基础——在精神分析疗程的范围内,一个人的思想试图了解另一个人的思想,并直观地与另一个人的思想合二为一,分析师体验比昂所说的“突然的、加速的直觉”的方式是通过严格练习放弃记忆和欲望。
在将自己更为世俗的观点与荣格所谓的“灵魂”或“上帝”的直接体验进行对比时,比昂可能会对此提出一些质疑。比昂反映了康德启蒙运动的世俗态度,而荣格则反映了特土良的宗教态度。正如比昂 (1970 ) 在《注意与解释》中所说:
有一种“自在之物”是永远无法知晓的;相比之下,宗教神秘主义者声称可以直接接触他渴望与之合一的神灵。由于这种体验经常以我认为有用的术语来表达,我将借用,但会有所不同,使它们更接近我的目的。(Bion,1970 年,CW VI,第 294 页)
据我理解,比昂在这里的想法,他完全可以将荣格称为“宗教神秘主义者”,荣格对上帝的直接体验与他自己的世俗观点相矛盾。在比昂对“O”或无限的概念化中,上帝代表不可知的本体,即无法直接了解的“自在之物”。因此,人类主体所能知道的充其量只是“O”作为终极现实的现象表现(例如,当分析师通过投射认同与患者的体验产生共鸣时)。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妨碍比昂使用“宗教顶点”来理解像荣格这样的人的世界观。
比昂对荣格的观点感兴趣的另一个表现是他在书中对其他宗教体验的旁注。在第63 页,荣格在讲述自己孤独的心情和众多宗教问题时写道:
我是唯一一个有这种经历的人吗?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经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能疯了,因为上帝的光明与黑暗在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事实,尽管它们压迫着我的感情。
比昂在下划线的边注中写道:“早熟被压抑。”几页之后(第 68 页),他又略微改变了这句话:“直觉——早熟被压抑。”在我看来,比昂对荣格无法忍受的直觉感到疑惑。
比昂和荣格的心理和宗教兴趣交织在一起,成为比昂1974 年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临床研讨会上进一步思考直觉的出发点
在吸收荣格的心理体验时,比昂似乎对荣格童年梦境中反映的一些直觉洞见特别感兴趣。例如,荣格(1961,第11-12 页)讲述了他三岁时最早的一个梦,“食人者梦见一个巨大的仪式阴茎坐在地下的王座上”。这个令人痛苦的梦的最终揭示是:正如他回忆的那样:
上面站着一个东西,我起初以为是一根树干,高十二到十五英尺,厚约半到两英尺……它由皮肤和裸露的肉体构成,上面有一个类似圆头的东西,没有脸,也没有头发。头顶上有一只眼睛,一动不动地向上凝视。
醒来后,小男孩被他称作“食人者”的东西吓坏了。多年来,这种被他称作“仪式性阳具”的东西一直困扰着他,他详细阐述了当时的感受:“当时是谁跟我说话?谁跟我谈论了远远超出我知识范围的问题?是谁将上层与下层连接在一起,为我后半生充满激情的一切奠定了基础?除了这个来自上层和下层的外来客人,还有谁?”比昂在边注中写道:“过早的洞察力,见第 51 页。”这是比昂交叉引用的一个例子。在第 51 页,比昂在以下段落下划了线:荣格说他的母亲认为他很聪明:“我母亲认为我的心智远远超出我的年龄,她会把我当成大人说话。”这里我想起了弗洛伊德在《梦之书》中的著名论述:如果男性感觉自己被母亲视为最爱,那么他永远都会有一种“征服者”的感觉。
在第15 页稍远处,荣格 ( 1961 ) 对“食人梦”还有另一种阐述:“今天我知道,这件事是为了将尽可能多的光明带入黑暗。这是进入黑暗领域的一次启蒙。”在比昂的下划线旁边,他写道:“黑洞”。荣格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心理体验的本质,当他在 1974 年的圣保罗演讲中谈到“黑洞”问题时,这些体验可能已经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比昂将心理等同于天文学家在“黑洞”中所描述的,他描述了分析者在“对新事物的吸引力和希望留在熟悉的领域或精神状态”之间的体验。比昂提请大家注意,当分析者“突然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心理动荡”时,他所看到的一切都会成为重新考虑的对象(Bion,1974b,CW VII,第 188 页)。比昂对“过早的洞察力”和“黑洞”的交叉引用在这里再次显得意义重大,因为他暗示荣格因其心理/视觉体验而遭受了深刻的心理动荡,而他在如此小的年纪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消化和理解这些动荡和动荡。我认为这种评价符合荣格自己的感受——他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将这些动荡和情绪混乱的经历纳入某种可以理解的心理框架中。
比昂似乎认为荣格被无法消化的心理体验所压倒(他的母亲也无法帮助他消化)。荣格(1961,第35 页)在另一个事件中讨论了他的 1 号和 2 号人格,当时他想象自己穿着 18 世纪一位著名医生的传说中的鞋子: “这一定是我的鞋子!我仍然能感觉到脚上穿着的鞋子,但我无法解释这种疯狂的感觉从何而来。我无法理解我与 18 世纪的这种认同感。 ”比昂的边注:“青春期——后来自闭症的复兴。”比昂表现出他对荣格动荡梦境的关注——我们在1974 年圣保罗演讲中看到,当时他谈到心理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知道宇宙的存在,但其能力却完全不够;婴儿的智力非常高,能够看到问题的广泛性,但却没有任何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婴儿无法形成任何框架,但他们所形成的过早和早熟的纪律框架可能是独立系统的一部分。(Bion,1974b,CW VII,第 144 页)
因此,当荣格把自己置于前辈的立场时,我认为比昂告诉我们,他认为荣格能够感受到心理和情感约束的方式之一是“坚硬客体(hard objects)”。(顺便说一句,这里自闭症“坚硬客体”的概念是由弗朗西斯·塔斯汀(1981,第95-114 页)提出的,比昂分析过塔斯汀,并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受到其思想的启发)。
结论
诸如比昂注释的荣格《MDR》一书等原始档案文献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让我们初步体验到一个人的心灵如何理解另一个人的心灵。由于荣格和比昂都是在不同的时期达到分析成熟度的——世纪末的伯格霍兹利诊所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英国客体关系研究所以及二战后与梅兰妮·克莱因合作的工作——他们的兴趣和倾向将他们引向了不同的方向。然而,我认为比昂私下里对荣格的直接心理体验表现出选择性的兴趣,尤其是在临床直觉、梦境和精神体验方面。虽然比昂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接受克莱因派分析训练的过程中,在这些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例如他与控制督导师Paula Heimann ( 1950 ) 一起对反移情进行的监督工作,但荣格在直觉方面的研究可能对比昂的发展产生了间接影响。
1935 年,当比昂听到荣格 (1935) 在塔维斯托克讲座上谈论直觉时,他就应该听到荣格提到直觉是一种本性的功能,一个想法会在一瞬间落在分析师的脑海中——这种“环顾事物的角落”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我很难不去想,这可能对比昂 ( 1967 ) 的思维产生了刺激甚至间接的影响——例如,分析师在当下将记忆和欲望边缘化可能导致了“突然的、加速的直觉”。但与此同时,必须相当重视他自己的研究和发展,例如,当他意识到当分析环境变成情感战场时,分析师部署直觉是多么困难时。在那个例子中,比昂 ( 1963 ) 提出了在治疗之外反思直觉的理由。
1974 年,比昂的休息时间让他不仅考虑了自己对荣格心理体验的直觉,还考虑了他们如何对阅读圣十字若望等基督教神秘主义者的作品有着共同的兴趣。尽管如此,每位分析师得出的结论都不同。对比昂而言,荣格仍是一位宗教神秘主义者,他声称自己可以直接接触神灵,但其主张可以理解为存在于“宗教顶点”。比昂的主张是世俗主义者的主张:他只能知道上帝或 O 的现象学表现,将自己限制在分析情境中可以直觉到的范围内。
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进一步阐明比昂和荣格作品中潜在的趋同点和分歧点——这样一来,也许可以解构那些让比昂精神分析看起来与荣格分析心理学无法比较和不相容的有些武断的界限。当代分析师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跨越一个世纪以来人为设定的界限,这样荣格分析师/学者才能向比昂分析师/学者学习,反之亦然。这样,一种新的综合就有可能出现,但不会以牺牲两种思想体系之间明显的差异为代价。这个问题可以很容易地被看作是对“对立统一”的追求,因为它可以是偏执/分裂和抑郁立场之间更流畅的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