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
Brigit Soubrouillard
来源:IAAP官网
译者:袁帅
共1679字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话语为中心,话语是意识和潜意识体验的表达,那么荣格的方法则认为意象是进入潜意识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构成了一种语言形式,在分析(或个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努力与之产生联系并理解它。
制作、关联和与意象互动是人类特有的,人类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唯一能够创造艺术的动物。我们的心灵由意象组成,我们可以在梦中、通过积极想象或观察心灵的自发表达来部分接触这些意象。同时,与外部意象的接触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或一个共鸣板,揭示和阐明我们的内在意象。
荣格注意到,他观察到自己、病人、古代艺术、神话和童话中某些意象反复出现。他假设,我们所有人都有一种自原始时代以来就存在的普遍意象的共同体验(德语中称为“Urbild”),他称之为原型意象。
对于荣格来说,这些意象是普遍模式的表达,他称之为“原型”(德语为“Archetypus an sich”)。这些原型构成了心灵。
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原型,但通过原型意象,我们可以辨别原型的动力。例如,梦中一个无助但又充满灵性的婴儿可能是神圣儿童原型在心灵中被激活的表现,这种主题在许多神话和童话故事中都有出现。
荣格很早就注意到,在心灵中观察到的多种类型和形式的意象中,有些是指主体对其亲密环境的无意识感知,如母亲、父亲、老师、上帝……他创造了IMAGO一词来指代这些重要的意象(德语为“Vorbild”)。
例如,我们从母亲(和/或其他照料者)那里得到的母爱体验将塑造我们对母亲原型的表征。其他因素(例如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这种表征。荣格使用“母亲意象”一词来表示这种重要的内心表征。
当我们冥想内在意象时(例如在梦的工作、积极想象、沙盘游戏、艺术创作等中),我们的自我能够意识到心灵中隐藏着什么。然后,第二步就是与这些意象和心灵的这些部分建立关系并进行互动。最终,这种由与内在意象的对抗产生的自我与潜意识和心灵遥远部分之间的辩证运动将引向自性化的过程。
希望这种对内在意象的认识和对抗将有助于改变心灵的内在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在意象也会演变,反映出这种转化。
当一个人无法接触到自己的内在意象时(例如,如果这个人没有梦想或还没有准备好进行其他形式的象征性工作),从外部意象出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们的内在世界。例如,当广告中的图片引起我们的反应时,当电影或小说引发强烈的情感时,或者当新闻中的意象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假设它们反映了我们的内在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外部意象的影响可以促进我们对内在世界的认识和接触。
后荣格派的作者指出,经典荣格派方法过于关注“大意象(big images)”,关注那些指向荣格所描述的主要原型角色的意象。这样一来,我们可能忽视了心灵中的其他意象。随着荣格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以西方和父权制为中心的方式对待意象,并确保我们欢迎、评估和重视心灵中体现的所有意象。
另一个限制是将意象的概念简化为其绘画或视觉表现。对于荣格来说,意象是一种更广泛、更大的表现形式,涵盖了视觉、听觉、嗅觉和感官维度。
因此,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形式的意象,例如听觉意象(例如音乐或诗歌中的意象)或感官意象(例如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中的意象)。
西方处理意象的另一个偏见是过分强调意象所传达的叙事性,而忽略意象周围或背后的“味道”或“氛围”。例如,在回忆和记录梦境时,光线、节奏、速度、色彩等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与梦境叙事本身一样重要,因为它们与叙事构成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