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而内:荣格的内在神话含糊不清。
或者-了解我,了解荣格-啊哈!
Mark Saban, Oxford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2018, 63, 3, 368–381
译者:袁帅
摘要:鉴于荣格一生都在与片面性作斗争,他坚持将“内在生活”置于“外在生活”之上似乎存在问题。问题是,这种似乎令人不安地接近唯我论的方法是否会让荣格对心灵生活是由内在和外在、自我和他人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直觉视而不见(他本人有时非常出色地表达了这种直觉)。荣格作品的“模糊性(ambiguation)”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通过利用与荣格的心理洞察一致的批判动力来面对这个问题。
关键词:模糊性、阿尼玛、内在、荣格的双重人格、外在、红书
歧义
在我几年前写的一篇论文中,我提出,如果我们真的想以一种最能公正对待荣格作品的方式去解读它们,我们就需要对它们进行模糊处理(Saban 2013)。我试图用这个尴尬的术语来传达,保持与一种本质模糊性联系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种模糊性始终(并且始终需要)存在于荣格的心理学中。在实践中,这意味着要保留一种残余的意识,即无论荣格似乎在说什么,尤其是当他所说的内容看起来清晰明了时,我,作为读者,需要留心倾听另一个荣格的声音,一个将第一个荣格问题化的荣格。
如果我们从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那么这意味着,当我在阅读他的文本时有意识地与之相关的荣格(我们称他为荣格a)可能在说一件事,但我也愿意倾听另一个荣格(称为荣格b)的声音,他会说一些不同的事情,如果我真的有兴趣与整个荣格(荣格a*b)建立联系,那么我需要培养对两个荣格的倾听能力,并寻找他们共同创造的和谐。这将永远是一种不和谐的和谐,因为这两个荣格总是相互张力,或者换句话说,无论你从哪个荣格开始,另一个荣格总是会给第一个荣格制造麻烦。
因此,荣格的整个形象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形象,其各个方面可以重新收集和记忆,然后重新组合在一起。荣格的整个形象是从其内部差异之间的创造性张力中涌现出来的。可以说,这个模棱两可的荣格大于其各部分的总和。
现在应该很明显了,当我区分荣格a和荣格b时,我并不是想阐明两个客观可定义的荣格,每个荣格都可以根据特定的品质进行分类,例如,炼金术荣格与科学荣格。我的目的是确定一种对荣格的解读,这种解读也是一种转化性的心理体验。在我看来,荣格特别有趣的一点是,他独一无二地适合这种方法。我还认为(这并非巧合),这种处理我们与荣格的关系的方式在思考分析中会发生什么时大有裨益。
事实上,这种方法本身源自荣格本人的想法。他在一封信中说道:
我所说的语言必须是模棱两可的,必须具有双重含义,以便充分体现我们心灵本质的双重性。我有意识地、刻意地追求表达的模棱两可性,因为它优于明确性,反映了生命的本质。
(Jung 1973, pp. 69–70)
对此,我想补充的是,它不仅反映了生命的本质,也反映了荣格的本质。正如他在《回忆,梦,思考》中所说,“人格1和2之间的博弈和反博弈贯穿了我的一生”(Jung 1989,p. 45)。正如荣格一贯所言,最普遍的东西也是最个人化和最有经验的东西。
《回忆,梦,思考》中有关荣格两种人格的部分在这里特别有用,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例子,说明荣格在提到“我们心灵本质的双重性”时想到的张力和模糊性。在自传的前三章中,荣格详细描述了他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如何尝试将自己与两种人格区分开来,但发现以这种方式将自己变得狭隘(narrow),这样既不健康也不具有创造性。最终对荣格来说唯一有效的做法是承认这两种人格(荣格a和荣格b)的重要性,即使他继续体验到它们之间的张力甚至冲突。他逐渐明白,他一生的任务(他暗示,也是所有读者的一生的任务)是找到一种方式来通过以某种方式同时体验这两种人格来解决这种有问题的模糊性,而这个过程最好是通过在它们之间建立对话关系来实现。
因此,如果我们回到会议的主要问题“谁是我的荣格?”,在我看来,根据我的建议,也许应该将其重新表述为“谁们是我的荣格?”然而,我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从荣格a和荣格b的动态和问题交汇中出现的荣格是谁?
但此时我需要停下来,把注意力引向会议问题的另一个维度,即“谁是我的荣格?”为了探索这个新维度,我首先要指出的是,“我的”这个词具有开启另一个令人不安的区别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建议我们在阅读荣格时需要区分荣格a和荣格b,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张力关系。现在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因为我们还需要意识到两个我:我a说:“这是我的荣格”,我b问:“是的……但另一个荣格呢?”,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张力关系。
荣格a——荣格最觉得是“我的”——是自我协调的荣格,而另一个荣格(荣格b)将是那个令人讨厌和不方便的自我不协调的荣格:那个让我感到困难的荣格,因为他也让荣格感到困难。所以,当我开始倾听荣格的问题重重的双重身份来模糊荣格时,我也在倾听我自己的双重身份,我自己的另一半:那个以不同方式思考、感受和说话的我(或者可能是她?)。
如果我按照我所建议的方式阅读荣格与荣格的对立,那么就会使我对自我的独特性和单义性产生怀疑。那么问题就不再是谁是我的荣格?甚至谁们是我的荣格?而是谁是我的我?这个问题立即展开为进一步的问题:谁是我的我?这些问题将我们带回到分析的核心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对于患者和分析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将它们与荣格的歧义已经为我们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推进这条模棱两可的道路呢?这意味着要回到与关系最相关的方面。因为我想到,如果我们想象我与荣格处于一种分析关系中,这些想法可能会得到最好的阐释。我的意思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荣格的了解越多,我对自己的了解就越多。幸运的是,我们有荣格的移情/反移情图来阐明当我们开始与荣格相遇/被荣格相遇的艰巨任务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图 1)
图1荣格的移情/反移情图
这个模型之所以如此有用,并适用于如此多不同的环境,是因为它具有动态的关系。只要看看这些箭头,每个箭头都表达了一个新的关系连接,每个箭头都传达了相互关系的不同维度。
图2荣格的图表(如图所示)
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将我和荣格放入这个模式中,会是什么样子:
这里活跃的关系,需要引起注意的关系是,我a在阅读荣格a的同时,受到荣格b的影响,而我b则受到荣格a和荣格b的影响,同时,在雷达之下,我b与荣格b处于相互无意识的关系中。
荣格心理学中的内在性
记住这个模型,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荣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一位荣格——我们称他为荣格a——多年来,他被证明对内倾的荣格主义者群体非常有吸引力:
命运注定如此,而我的情况一直如此,我生活中的所有“外在”方面都应该是偶然的。只有内在的东西才被证明具有实质和决定性的价值。结果,所有关于外在事件的记忆都消失了,也许这些“外在”的经历从来都不是那么重要,或者只是因为它们与我内在发展的阶段相吻合。
(Jung 1989, p. vii)
荣格在这里的观点再清楚不过了:对于这种心理学方法来说,只有内在世界才具有现实性或价值;而外部世界似乎拥有的任何价值完全取决于它与内在发展相一致或帮助内在发展的能力。
荣格的作品中有很多这种东西。在《回忆,梦,思考》中,这一密切相关的想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荣格在书中对“秘密”的意义进行了狂喜:
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秘密并发誓要守护它更好的方法来强化对个体性的珍视……走在孤独道路上的个体需要一个秘密,出于各种原因,他可能不会或不能透露这个秘密。这样的秘密让他在个人目标的孤立中更加坚强……[并防止]否则不可避免的退行[进入神经症]。
(ibid. p. 342)
阅读本文的任何人都不会陌生荣格——他在《回忆,梦,思考》中非常直言不讳,但他的身影也出现在他的文集各处——早在《红书》出现时,他就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大意是,内在、内在性、内倾、秘密、孤独和孤单构成了自性化道路的基本方面。与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是,唯一重要的关系是心灵内部的关系——我们与自己内在他人的关系。外在关系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它们甚至可能是有用的,因为它们通过投射为我们提供了处理至关重要的内在关系的机会。例如,谈到阿尼玛,荣格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男人不能投射他的阿尼玛,那么他就与女人隔绝了。”确实,他可以拥有一段非常令人尊敬的婚姻,但是婚姻中却没有火花,他的生活还没有完全的真实”(Jung 1990,p. 142)。
在这里,荣格似乎认为,真正与外部世界的真实女性建立联系的唯一方法是将一个人内在的原型女性特质,即阿尼玛投射到她们身上。而没有这种方式,一个人的关系中就不会有现实感和生命力。一些荣格学派学者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例如,Aldo Carotenuto告诉我们:“在个人心理层面上,与女性的具体和个人关系代表着与阿尼玛内在现实的融洽关系,而阿尼玛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只有投射性的联系” (Carotenuto 1985,p. 52)。诸如此类的想法使得分析心理学容易受到唯我论、自恋等更严重的指责。(例如,见Brooke 2015,p. 76–77)。而且似乎确实没有办法避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肯定是荣格的想法。无论如何,这都是荣格的想法。
这正是需要模棱两可的时刻。尽管内在的心理动力在心理学上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用模棱两可的耳朵去阅读荣格,我们就会开始听到另一个荣格——荣格b——的声音,他倾向于说一些听起来相当不同的东西。例如,荣格b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儿童心理或成人心理看作个人的主观性问题,我们就无法完全理解儿童心理或成人心理,因为几乎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与他人的关系”(Jung 1931, para. 80)。荣格b也强调了这一点对治疗的意义,提醒我们“在分析中,绝对有必要有另一个观点,即另一个人的观点”(引自Bennet 1985,p.102)。
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两个概念之间明显的矛盾呢?后荣格文学中一种流行的方法是选择我们喜欢的荣格,忽略或拒绝另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消歧方法。但正如我已经提到的,还有另一种更具挑战性的方法,它的优点是它正是荣格本人推荐的方法:如果我真的想听到荣格的两种声音,并找到一种方法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这只能在高度动态的空间中发生,这种空间是在a)我内在体验到的两种声音和b)荣格内在的两种声音之间的张力中产生的。如果我们想充分了解构成荣格的复杂而模糊的整体,即荣格的生活是由两种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组成的,就需要这种高度关系化的过程。
我们还需要记住,荣格的言论中,对内在性和秘密性的赞美已经充满了歧义,因为所有这些关于内在世界绝对优先性和孤独必要性的赞美都出现在一本畅销书中,而这本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将荣格的思想传达给数百万人——换句话说,它是与外部世界的外在人进行关系对话。荣格在一部作品中写到了不可言说的秘密,而这部作品本身就是荣格试图说出这个秘密的尝试。事实上,荣格的整个文集不正是如此:试图向所有人传播这个秘密吗?在这里,显义被包裹在秘义中,秘义又被包裹在显义中。
但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我们允许模棱两可的声音破坏荣格和我们自己对字面秘密和字面孤独的强调时,会发生什么?出现的结果可能会深化和复杂化这些概念。如果这一过程要像我所说的那样,从两种张力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出来,第一种是我a和我b之间,第二种是荣格a和荣格b之间,那么我们可能首先要坐下来思考那些围绕着我们生活中隐藏的东西以及它如何切断我们与他人的联系或将我们与自己联系起来的矛盾感受:秘密知识可以赋予我们的优越感,或者私人知识带来的孤独感,或者拥有隐藏和隐秘的东西所带来的秘密安全感。当我们玩弄那些围绕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而形成的思想和情感时,会发生什么?然后让这些情感和思想与荣格的外在和内在之间的冲突,或者荣格的直觉——一方面感觉最个人、最隐蔽的东西往往也是最集体、因此也是最普通的东西——产生冲突?让这些相互冲突、对比鲜明的思想和情感相互摩擦,就是开始与荣格和自己建立一种创造性的关系。这里的基本感觉涉及如何与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揭示、必须永远分开的那部分保持联系,但它却发挥着一种勇气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无休止地寻找并被他人(不完全)发现。这不正是温尼科特所说的“每个个体都是孤立的,永远不交流,永远不为人所知,事实上是无法被发现”吗?同时他又提醒我们:“健康的人会交流,并且乐于交流”?(Winnicott 1990,p.187)。
从这些模糊性中涌现出的复杂心理真相似乎与这样一种感觉有关:尽管内在和外在都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维度特性,但它们在相互产生艰难的张力时仍会获得意义的密度,因此我们有时可以瞥见内在是外在的一个方面,而内在似乎已经牵连其中,就好像内在关系是我们外在关系的一种折叠,就像一张纸的外表面可以向内折叠,形成一个内在容器。这不正是我们在诊室里发现的卷起和展开的东西吗——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某个时候被折叠到内在生活中,而内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被展开到外在生活中——一种无休止的分析性折纸?
遇见阿尼玛
现在,让我们在阅读荣格关于阿尼玛首次出现的解释时,让我们自己对内在和外在的展开进行解读。我,作为读者,正在与荣格交流,他孤身一人(孤独)处于“与无意识的对抗”(一个内在过程)之中,并告诉我们他已经在与自己对话。他问道:“我在做什么……?”((Jung 1990,p. 42)。然后他听到一个声音——一个内在的声音——一个“我内在的女人”(Jung 1989,p. 186),她“从内部干涉我”(Jung 1990,p. 44)。我(经验丰富的荣格读者)已经知道这当然是灵魂,即阿尼玛。荣格现在正在与他内在的另一半对话,以内在女性的形式:阿尼玛,心灵深处的守门人,她在内在里“将男人与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Jung 1935, para. 187)。
但这个叙事中还暗含着另一个几乎听不见的叙事。让我们回到荣格对这个阿尼玛首次出现的说法:他告诉我们,当她第一次说话时,她有“一个病人的声音,一个有天赋的精神病患者,她对我有强烈的移情作用”,他继续说道,“她已经成为我脑海中一个活生生的人物”(Jung 1989,p. 185)。所以,这个内在声音到来时所呈现的形式、形状和意象是一个外在的女人。这是一种类似于外在关系的内在关系,这种外在关系以某种方式融入了荣格a现在想要描绘的纯粹内在关系中。但同时发生的情况是:荣格a似乎试图与荣格b一直积极参与的关系保持距离。但是,通过提及这位无名的病人,这位碰巧有强烈情欲移情“精神病”的病人,荣格b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荣格a似乎想要分散我们注意力的细节上。
读者的好奇心被激发了。也许这个结果正是荣格b想要的。因为当我a被内在女性特质的想法迷住并想知道如何找到自己的女性特质时,我b却在想,“有才华的精神病患者?听起来很有趣!这个有才华的精神病患者是谁?这个原型叙事背后有血有肉的女人是谁?”当然,这是原型与个人之间的张力,正是在两者相遇的这种张力中,一些重要的事情才会发生。
荣格似乎无法避免让这种张力感持续存在。在同一篇文章中,他继续告诉我们他与这个内在阿尼玛意象的新关系,他说,“我就像一个接受分析的病人,身边有一个鬼魂和一个女人!”((Jung 1989, p. 186)荣格似乎再次以一种简练而扭曲的方式向我们暗示了一些东西。因为这个女人当然不只是一个无名的病人。这个似乎仍然困扰着荣格的女人是萨宾娜·施皮尔莱因(或者可能是玛丽亚·莫尔泽......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女人,荣格与她有着深厚而相互的关系。这句话之所以令人回味,正是因为他“就像一个接受分析的病人”——我们现在知道,他与这两个女人:施皮尔莱茵和莫尔泽,一直保持着一种相互的、亲密的、有时是依赖的关系——就像他与托尼·沃尔夫的关系一样。事实上,许多评论家都指出,这三个女人在某些时候都扮演着荣格的治疗师的角色。换句话说,荣格与施皮尔莱茵和莫尔泽都进行了类似相互分析的分析,这两个女人可能是阿尼玛的“起源”。(图 3)
当我们将内在原型与外在现实联系起来时,而不是将其中一个简化为另一个,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摩擦就能够改变我们看待所谓阿尼玛体验的方式:我们不再将活生生的内在意象投射到一个冷漠的世界中,而是拥有一种内外动态的关系相互作用,就像荣格a与他的阿尼玛形象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荣格b与这些女性之间的外在关系一样。
图3荣格——施皮尔莱茵、阿尼玛——阿尼姆斯
重要的是,这种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复杂性增加。这里的关键因素是相互关系——从充满情感的外在关系到充满情感的内在关系,再次重复这个过程。
最后一个例子——红书
按照荣格正式认可的神话,《红书》权威地描述了荣格对抗潜意识的个人、孤独、内在的英雄之旅。十一年间(从1902年到1913年),荣格(正如《红书》编辑索努·沙姆达萨尼所说)“脱离了灵魂的孤独,流浪到尘世”(沙姆达萨尼和毕比2010年,第428页)。后来,在1913年,荣格孤身一人下山,走向内在,“找回了灵魂,并在此过程中构建了心理学”。(Shamdasani 2009,p. 221)正如荣格和沙姆达萨尼所描述,这次旅程是一次从死去的外在到活着的内在的神话之旅。
但是荣格在那些“没有灵魂”的岁月里都在做什么呢?他在伯格霍茨利工作,与布洛伊勒合作,与施皮尔莱茵有染,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并且是精神分析的王储。至于他以如此充沛的精力和精神建立的这些外在关系——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托·格罗斯、萨宾娜·斯皮尔莱因、玛丽亚·莫尔泽、艾玛·荣格,当然还有他自己的孩子的关系——难道他们真的如此没有灵魂、如此肤浅吗?
托尼·沃尔夫
那么,在整个经历中,他实际上一直在维持着一种特别亲密的外在关系——托尼·沃尔夫呢?一种特定叙事的霸权,一种由荣格和荣格传统宣扬的消除歧义的叙事,意味着直到最近几年,这些外在关系往往被忽视 ,或者更糟的是,遭受了荣格那种通过内化而被抹去的可怕命运。那些在分析心理学早期在苏黎世的人非常清楚地表明,荣格与沃尔夫的关系(一种真正的外在关系)正是荣格能够度过崩溃最严重时期的原因。它“将[荣格]锚定在现实中”,蒂娜·凯勒说(Swan 2009,p.28)。用Irene Champernowe的话来说,沃尔夫“翻译……并[帮助他]协调他的内在材料”(Champernowne 1968)。简而言之,沃尔夫无疑是《红书》创作的真正合作者,尽管她没有被提及,无论是在《红书》中,还是在1925年荣格首次叙述他与潜意识的对抗的研讨会上,还是在《回忆,梦,思考》中。官方版本告诉我们,与沃尔夫的这种至关重要的关系只有在被转化、救赎并安全地内化为阿尼玛体验后,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见Hannah 1976 ,p.118)。并且,荣格所有的外在关系只有以这种方式内化后才变得重要。这是因为对荣格来说,外在关系,用他的话说,是“空洞的和不真实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在关系“不能替代内在体验”(Jung 1989,p.5)。
然而,在这里我们也不要忘记做好模糊处理的工作。我们需要将荣格a的这些陈述与我们从荣格b那里(更间接地)听到的陈述进行对比。请记住,荣格a在进行内在工作、面对潜意识的同时,荣格b一直在与他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关系工作。治疗纽带无疑在重要方面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关系,但它仍然是一种关系。事实上,它的特殊价值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一种折叠成内在关系的外在关系(或者是一种展开成外在关系的内在关系?)无论如何,两者深深地、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而出现的动态模糊性使它们在治疗上具有独特的强大作用。正是在这里,当我们反思分析关系的本质时,“内在”或“外在”的标签开始显得特别随意,因为在治疗中,可能开始于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外在关系(比方说),然后被折叠成成人(自我)与母亲原型(比方说)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向外展开为与妻子(比方说)之间的外在关系,这被折叠成与阿尼玛(比方说)的关系体验,这再次展开为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外在关系(比方说),而这种关系本身又被折叠回……等等。
我们不要忘记,荣格也是理解这一高度关系过程的微妙性和复杂性的先驱,即(正如他在1907年向弗洛伊德所说的)“分析方法的阿尔法(α)和欧米茄(Ω)”(Jung 1946, para. 358):
两种性格的人相遇就像混合两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只要有任何组合,两者都会发生变化。在任何有效的心理治疗中,医生必然会影响患者;但这种影响只有在患者对医生产生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如果你不易受到影响,你就无法产生任何影响。
(Jung 1929, para. 163)
我想指出的是,尽管有这样的神话,荣格并不是仅仅通过荣格a孤独的内在活动就获得了这一关键的洞见。这一洞见是在荣格b痛苦的、有时甚至是创伤性的外部关系经历的张力下得出的。荣格与外部人物的相互关系的转化性体验被融入到一整套人物和概念中。这些人物和想法的力量和效用源自它们有可能重新展开为世界上真实的外部关系。荣格写道,治疗中至关重要的是病人和分析师“成为彼此的问题”(Jung 1989,p. 143)。这是荣格的一个关键思想,在本文中,我将对其进行扩展,表明“我的荣格”正是对他自己和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问题的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