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人生唯一的价值,版本答案,是更多的积累财富。这个观点,广为流传,不能说它错误,但至少它是不完备的。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于此有关,最新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健康、时间和财富,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仅仅只是极致积累财富,往往付出可支配时间不足,和健康不佳的代价。而这后两者,往往可能才是更重要的事。
人生大概有三个主流的版本,版本一,不断积累财富,越多越好,即使最后完全花不掉。于是,金钱变成数字,人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积分游戏。
版本二,认为人生是旅程,工作是修行,人们在工作中,获得心智的磨炼和成长。而工作的报酬,倒不是最主要的收获。这是稻盛和夫为代表的观点。
最近,我受到启发比较大,也最想和你分享的是第三个版本,也是一个很新颖的角度:人生,就是不断收集(有意义的)回忆。第三个版本的答案,认为人生最应该投资的,是那些能重复给你带来美好回忆的体验。
下面,我展开和你说说,于此有关,人们从未想到和意识到的几个发现:
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你的净资产是一条斜向上方,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的复利曲线。即使你不做投资,只是买买理财,那么你的财富曲线,也按照年复利2%的速度在持续积累。
多数人,在退休之前,每年都有收入的现金流来源,无论是来自职场,还是来自你的生意。这部分现金流,结余转化为你的可投资资金。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复利速度,大多数人,是2%-10%之间的速度,以整个人生的跨度,描绘出一副斜向右上方的净资产复利增长曲线。
但,随着年龄和财富的增长,很多人忽略了,或者压根不知道另外两件事。
第一,人的支出,在过了临界点之后,支出是逐年减少的。这个临界点,大概出现在45岁-65岁之间的某个年龄点。基于复利,你的财富随着年龄,积累的越来越多,但是,你的支出,到了某个临界点,开始减少。所以,家庭净资产,长期来看,最后会比你预期的要多。
第二,随着年龄变大,财富,或者说钱,能带来的效用,其实是随年龄递减的。比如,年轻的时候,你可以滑雪,可以尽情徒步,可以坐飞机去异国旅行。你可以去珠峰大本营,去南极看企鹅,去北极看极光。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活动变得不再方便,随着净资产增加,财富和钱,能买到的东西(体验)反而在减少。
第三,有些体验,只能在人生的特定时段获得。比如,身体健壮时可以去到的一些地方,比如,找对象,比如,养育孩子。这些体验,仅限于人生的特定时间窗口内,才能获得。
由此简单推理,能带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很多人忙着积累财富,但是越积累越多,却忘记了去合理的使用它。你看看这两年,不断走高的储蓄率,就会明白人们在越来越极致的存钱,存,而不花。
人们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收入都存在银行而不消费?
因为焦虑,因为怕再遇到大的变化。因为怕退休后老无所依。等等,退休后是有养老金的,即使不考虑养老金,假如65岁退休,那么你退休时到底积累多少财富才算够?
我看过一些研究,有一个公式,你可以自己带入计算。公式考虑了年龄上去后,支出随年龄递减,也考虑了净资产复利积累不断增加的财富产出。综合考虑后,大概是这样:
70%*退休岁月年数*年均支出
(注,年均支出包含了你和你的家庭开支,子女老人开支等)
按照65岁退休,85岁预期寿命,那么这是20年。假如你只是正常生活开支,每年开销10万,那么你65岁时积累到140W,就足够正好花完。假如你每月养老金5000元,那么你65岁时,只需要自己积累到84W就够了。
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年均支出差异会很大(年均支出包含了你的家庭开支,子女、老人开支等)你根据自己状况代入计算,你会发现,你真正需要的,其实远比想要的要少的多。你计算过之后,会发现,焦虑感大大减少,而且你的时间还很充裕。
我们都在思考,如何每天能赚更多。但从未想过,我们积累下的东西,如何物尽其用?如何用它,来帮你收集更多有意义的人生记忆?这也许是另一个不同版本的答案。
那,如何更有意义的收集人生记忆。我有两个20%的方法论和小工具,我建议你合理的花,不要只存不花。因为它会给你带来更高的人生效用。没错,人生效用,才是你积累财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