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英国】买书,在英国重拾信任

文摘   文化   2024-01-23 04:37   英国  
Photo by Darwin Vegher on Unsplash

编者按:本文是“戏说英国”征稿活动的应征稿件。

“戏说英国”是母爱桥慈善会与剑河风中文杂志社联袂举办的征稿活动,旨在活跃在英华人的文学生态氛围,用华人视角记录英伦三岛的有趣片段,并与各地华人以文会友,分享交流。征稿截止日为2023年11月30日,佳作将入选实体书出版。

详情请点击:“戏说英国”征稿启事

买书,在英国重拾信任

作者:李昕升

由于英国人爱买书、爱读书,书事是每个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故英国人均书籍占有量、人均读书量、人均书店量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几乎每一个英国小镇都是属于自己的历史悠久的书店,很多英国人也比较青睐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小镇生活并不枯燥、单调,交通便捷、五脏俱全,依然拥有较多的人口,所以如海伊小镇(Hay-on-Wye)一般的发家史在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近年甚至出现了书店的“反向流动”,如坐落在海伊小镇的Francis Edwards古董书店,就是起初位于伦敦西区,后来搬迁至此。诸如伦敦、爱丁堡、剑桥、牛津这样的大城市、大学城,书店则不可胜数,这里的书店并不仅仅是新书店、教材书店,更多是包罗万象的二手书店/旧书店。它们不仅服务于普通人民,还在图书馆采购、政府征订等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笔者来英国已近半年,除了在伦敦、剑桥、牛津二手书店访书之外,也在“旧书王国”海伊小镇留下了足迹,更参与了大大小小不同的书市,如剑桥Market Square图书市集、ST Botolph教堂Book Sale、伦敦South Bank Book Market(南岸书市),更有英国地方古书展协会(Provincial Booksellers' Fairs Association,简称PBFA)定期举办的旧书交流会。


ST Botolph教堂Book Sale

以笔者参加的London Autumn Book Fair为例,热闹非凡,但中国人、年轻人寥寥无几,当笔者在一位英国书商摊位前驻足,他热心地说道:“不要被书上的标价吓到,如果有兴趣,价格好商量。” Book Fair中我有兴趣的一些书通过检索,卖家确实也不在英国,如The Flowers of Shakespeare、The Classes and Orders of the Linnaean System of Botany,可见确实相当数量的英国书店没有通过二手交易平台链接到全球市场。诚如剑桥名书店G. David Bookseller就坚持不开网店,自言为了和客户保持直接接触的传统让读者体会发现的乐趣,这种old fashion在英国数见不鲜。

London Autumn Book Fair
再以笔者最常去的剑桥Plurabelle Books为例,因为藏书太多,很多图书没有标价,完全可以现场讨价还价,遑论其中的大量非英文类书籍,老板完全不知如何售卖,经常问我该卖多少钱。笔者从Plurabelle Books淘到大量著名汉学家、金庸的导师、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终身院士、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麦大维(David McMullen)教授藏中文图书,以及明治时期的绘本等。Plurabelle Books就是一个仅经营实体店与自己网上书店的书商。在其书店介绍中也清楚地写明:“我们无法与那些伪装成慈善机构、以便士出售书籍并在这个过程中摧毁二手书市场的大卖家竞争,我们不会与数字拷贝和按需打印等信息经纪公司竞争,但我们将继续为您提供认真而专注的服务,专注于每本书的个性:它的状况、起源,有时甚至气味。你来找我们是为了真正的书,而不仅仅是ISBN的实例。”

Plurabelle Books网上书店
虽说如此,笔者毕竟没有精力走遍英国主要二手书店,多数还是要根据大型二手书交易平台按图索骥,如笔者作为老主顾的Mike Park Books,便是书商建议我可以在其自建网站上选书而建立私下联系的。
国际二手图书交易平台一般手续费更高,可达书价的10%—15%左右,所以如果选择私下交易,是双赢局面。这也是国际二手图书交易平台的开放与包容之处,绕过平台的行为完全是默许的。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私下交易,私下交易也代表着需要承担风险
当笔者第一次与卖家私下联系,一本一百多英镑的书,得知如果直接从卖家购买可以有10%的折扣,十分心动。私下交易一般有五种方式:第一种直接银行转账,第二种通过Paypal,第三种是对方直接发送付款账单,第四种是在对方的私人网站上下单,第五种就是现场交易。一般以第一种最为常用。现场交易则可能取得更大的折扣。
第一次采取这种方式,笔者也是颇为犹豫,毕竟之前吃过亏。为此征询了很多在英长期生活、工作的国人的意见,一位老师表示,他没这么干过,不好评价;一位博士后认为,还是慎重,坏人不分国界;一位在英20余年的司机倒是觉得无所谓,英国人怕麻烦,不值得为了这点钱引起纠纷。
笔者在利益的诱惑下,还是付款了,心情忐忑的等待了几天之后,果然收到了书,对方没有辜负我的信任,一种满足的心绪油然而生。从此,笔者一发而不可收,开始还与对方寒暄几句,并表示希望日后去对方的实体店参观,小心思是想给对方压力,后来发现完全没有这个必要。采取私下交易的方式买书20余单,金额从50英镑到2000英镑不等。最远之处买到了荷兰,也有与德国的书商完成的交易。老实说,如果在英国境内,对方骗了我,我还可能去上门讨个说法,欧盟地区因我没有申根签,又不可能斥巨资来一趟欧洲行,基本如果他们不发货,只能当做善事了,但是无一例外,全部收到书。
但是其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担心过,如最大的一笔消费,2000余英镑便是购买的三本柯蒂斯《植物学杂志》,因金额过大,着实心里没底,周四付款之后,周五、周六连续两封邮件询问单号都没有回音,都有点想报警了,但是又担心蹩脚的英语无法表达清楚;想去上门索书,但是发现对方的地址不详细、无法精准定位,陷入苦恼之中。结果周日突然收到了邮件,因为老板出差了,他老婆又拄拐了,所以刚刚回复,我顿时哑然。

Bianco library书店的老板的回信
后来笔者与西文古籍爱好者王老师沟通,王老师表示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他身处中国、买遍全球,下单百八十单,从来没有被骗过,他认为老外书商都是十分讲究的。唯一一次有惊无险,是一位澳大利亚书商,办事比较墨迹,前后拖了一周多都没有发货,王老师硬着头皮邮件质问,表示这是他全球购物体验最差的一次,澳洲书商马上安排发货,并表示自己太忙疏忽了,真诚道歉。
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这样么?言出必行、说一不二,不仅熟人之间,陌生人之间更应该建立这样信任的桥梁,我当然不是说英国人就没有骗子,但是英国书商的诚信经营真的为我对英国人的印象加分很多,这也许就是英国书店动辄五十上百年、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吧
基于此,书店业是一个非常受尊敬的行业。英国的书店代表的远远不仅是赚钱,更有社会责任感,传承了书店几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口碑与影响,基于此,英国书商很难处在道德洼地。海伊小镇之王理查德·布斯(Richard Booth)终其一生都在为小镇的发展奋斗,终于打造出世界第一书镇,按理说牛津大学高材生的他根本不会为工作发愁;海伊文学节的组织工作、名人捧场等活动其实也多是发、公益的。
台湾资深编辑人傅月庵曾说:“书店本来就是服务行业,而且有文化传播的意义,没有社会意识,你就去做别的嘛。” 我又想起了《尼古拉斯·巴克谈书籍收藏》(《上海书评》2020-08-02)中的一段访谈对话:
近年来,艺术品的价格大幅上升,原因之一是它们成了富有者投资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许多买家并不一定热爱艺术,买下后就放进银行的保险柜里,看都不看一眼。您觉得在珍本书的世界中有这样的趋势么?
巴克:谢天谢地,藏书界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少。藏书家首先是爱书人,很少有人会为了投资而藏书。如果想靠藏书发财,那是选错赚钱的方法了,他应该去做别的。
他们都道出了开书店是不会发财的。实际上,无论中外,开书店都不是赚钱的捷径,糊口虽然问题不大,但是很难发财,这能够解释英国书店老板、参加大型Book Fair的顾客多为上了岁数的人,年轻人在经济上、心性上都很难将书店视为第一志愿。笔者常见到书店老板的形象就是读书的老者,英国的书商多是富有学识、热心公益事业的代表,扮演了地方社会的头面人物的角色。我们以Marrin书店的历史为例:

肯特郡Marrin书店小史
事实上,他成为当地历史上著名的权威,他和教师多丽丝(笔者按,George Marrin的妻子)都是他们社区中深受爱戴的成员。发现一件珍贵的珍宝让乔治激动不已,他经常在拍卖或估价时对儿子说:
“这比工作好,不是吗?”

【作者介绍】李昕升,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阅读

剑桥访书记

伦敦访书记

邂逅旧书王国——海伊小镇

依然爱我

【戏说英国】英式下午茶

【戏说英国】十年英国之旅

宁一中:庚子春祭(外五首)

宁一中:云 惑(外五首)

【戏说英国】我的英国

王捧柱: 趣谈剑桥大学材料系四位各具特色的院士

黄敏:Elvia's Love Song (外一首)

【戏说英国】三明治的滋味

宁一中:城市之夜(外四首)

【戏说英国】园艺之国


本期编辑:折岸     图片:来自作者和Unsplash

《剑河风》 - 中国视角, 剑桥精神。

《剑河风》2001年创刊于英国剑桥。谢谢阅读。鼓励转发。恭请来稿。
投稿电邮:
jianhefeng@outlook.com

请长按以下二维码,欢迎订阅《剑河风》。

国际刊号:Jian He Feng/River Cam Breeze ISSN 1742-3759

《剑河风》是一个公益性文学社团。本着对文字的喜爱, 编辑部所有成员由志愿者组成, 在业余时间进行编辑工作。《剑河风》目前以微信公号为主,无法提供稿费。您的投稿如一月内没有回复, 敬请自行处理。在《剑河风》平台发布的作品, 并不代表《剑河风》编辑部的观点。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剑河风
《剑河风》于2000年酝酿, 2001年1月创刊。 剑桥永远充满魔力。让我们重拾记忆, 记录剑桥人和剑桥事,感悟剑桥文化。《剑河风》- 中国视角, 剑桥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