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开画廊的二三事
作者:宋谷鸣
不知不觉间,我来英国已经十四年了。2009年到纽卡斯尔读硕士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十四年后我还在英国生活,更不会想到会在伦敦开一间画廊。自从疫情期间萌生开画廊的想法开始,到去年夏天开始接触中国的年青艺术家,到今年九月份举办了画廊第一次展览,一路崎岖前行,第一步居然也迈出去了。2023年就要过去了,回顾过去一两年的经历,写下二三事,算是聊作纪念。
鸣谷轩首场展览:心源造境 (提供:鸣谷轩)
艺术圈是个难进的圈子
艺术圈是个小圈子,艺术家、美术馆、收藏家、画廊、艺评家、拍卖行以及其它服务提供商组成了一个紧密的生态圈。如果你不在圈内的话,一般人很难一窥其庐山真面目。刚刚决定开画廊的时候,我对艺术行业接近于一窍不通。除了作为“游客”去美术馆、博物馆的经历外,和艺术圈基本没有什么交集。一般来说,如果你不是一名艺术家的话,进入艺术圈,有这么几个途径。一是子承父业,这个就无须赘述了。二是大学期间学习艺术史、博物馆学、策展,毕业后在画廊、拍卖行工作,或是成为独立策展人。三是从相关行业进入,比如金融、物流、仓储等等。第四种,以我自己的经历看,应该可以叫空降。
空降,就是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从一个基本不相关的行业,直接跳进去。空降不是不可能,但是难度确实很大。艺术圈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艺术品又属于奢侈品,不遵循一般的经济规律,画廊的初期投入很大,现金流也往往不稳定,这些都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壁垒。
为什么这个圈子难进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不透明性。艺术圈的不透明可能是一个被圈外人诟病已久的话题了。但是艺术品的高价就注定了它和财富密不可分,进而促成了低调、审慎、保密成为这个行业的关键词。这是艺术品行业不能摆脱的标签。
但是难进的圈子也是可以进的。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经验,积累人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伦敦的艺术品行业其实很小,各种商业、非商业的机构也就那么几百家。在这个圈子里,你认识谁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认识正确的人,能给你的事业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不认识的话,对一个新入行的人来说,难免要走很多弯路。过去两年多,我也从谁都不认识,到逐渐地开始结识一些行业内的导师、画廊主、艺术家甚至是合作伙伴。其中有一位,我觉得最值得纪录下来。
心源造境 / Creation of the Inner Realm (提供:鸣谷轩)
D先生
认识D先生纯粹是机缘巧合。2021年10月,我去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Centre)参加一个短期的艺术史课程。那个课程是自疫情爆发以来,第一批被允许现场授课的,所以感觉紧张、新鲜又有点怀旧。我和D先生就是那时认识的。他是移居伦敦的美国人,在苹果做了几十年市场营销高管,疫情开始后决定退休了。此人不仅是个狂热的当代艺术收藏家,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艺评人和作者。退休后他创办了自己的独立艺术评论网站,每周一准时更新,至今没有间断过。
D先生身材不高,一头姜黄色的短发搭配修剪得体的络腮胡,说话激动时有点眯眯眼。我和他刚刚认识的时候,只是同班同学,我很欣赏他对一些当代艺术家的见解,但是我们并没有很深的交往。八周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结束时我拉了一个同学群,准备日后一起去美术馆。很快我和D先生开始搭档组织同学群里的周末美术馆参观,我对他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起来。
D先生看画展的热情无人可以比拟。他的艺评网站很自豪地宣称“完全独立、无广告无赞助”。这在我看来是完全属实的。D先生每周要看10到20场不同的画展,从国家美术馆级别的大展到独立策展人在地下室的小展,从人人都知道的到网上几乎找不到的,没有哪场能够逃得出他的“魔掌”。他习惯提前一周按照画廊的地理位置,筹划好哪几家可以在一个下午看完,然后分门别类地在他的日历中标记好。到了观展的那一天,除了火山地震台风外,他雷打不动的、有条不紊的把所有计划好的展览看完。条理性强的让人咂舌。
我觉得更让我钦佩的是他坚持写作的习惯。笔者向来佩服能写的人,更佩服能坚持写的人。D先生自2022年初开始他的艺评网站以来,每日每周写作,从无间断。有一次D先生腰伤复发,卧床三日。第四日能行动后,出门把那一周积压的展览看完,不耽误下周一发布评论。他的文字,平实、诙谐、带有自己独特的见地。他的艺评简短精炼,既有对展览的直观描述,也有关于艺术家的发散。在写作上,他遵循Jay Rayner的艺评哲学:对他个人不喜欢的展览,他尽量不做负面的评价,以显示艺术欣赏其实是一件很主观、有私人性的活动。
大概一个月前,D先生邀请了一帮朋友、艺术家去看他的私人藏品。我也有幸欣赏了他收藏的超过100件当代艺术品。这些藏品记录了他过去20年的收藏经历,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几个不同的门类。每一件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我很清楚的记得,那个周日我流连于不同藏品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美感中,感慨罗马确实不是一天建成的。
和D先生认识的这两年中,我从他那里获得了莫大的帮助。很多圈内的事情、细节,或是开画廊中遇到的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总是能从他那里得到详细的解答。有些事情,不经历是很难知道的。他的收藏家和艺评人的双重身份和经历,以及毫无保留的分享态度,极大的缩短了我在开画廊时挣扎和纠结的过程,是弥足珍贵的。D先生于我,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作者介绍】宋谷鸣,2009年赴英留学,2011年移居伦敦。金融咨询从业者,业余时间经营鸣谷轩(minggugallery.com),主推专注于传统东亚美学的新晋当代艺术家。喜好柔道、摄影和拉丁舞。
推荐阅读
【戏说英国】两个乞丐
【戏说英国】 入乡随俗?To be, or not to be?
【戏说英国】不要碰我的门 (Don’t Touch My Door)
【戏说英国】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初入英国咨询行业一年间
本期编辑:若语 图片:作者
《剑河风》 - 中国视角, 剑桥精神。
《剑河风》2001年创刊于英国剑桥。谢谢阅读。鼓励转发。恭请来稿。
投稿电邮:jianhefeng@outlook.com
请长按以下二维码,欢迎订阅《剑河风》。
国际刊号:Jian He Feng/River Cam Breeze ISSN 1742-3759